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33164800000017

第17章 学术二儒行(3)

答衍善问经学书

戴祖启

汝欲知经学之说乎。今之经学。非古之经学也。学经必暗诵五经之正文。潜玩功令所立之注训。旁及诸家。渐有心得。反之身心。体究亲切。措之民物。实可施行。一言而获终身之益。一句而寻无穷之味。日就月将。心醉神化。夫然故观其容貌。则冲和静重。可望而知也。察其气质。则温良恭俭。可乐而玩也。稽其行事。则中正平易。可述而知也。诵其文词。则渊懿朴茂。可爱而传也。施之天下国家。则明通公溥。不习而无不利也。功烈于是乎出。忠孝廉耻于是乎生。文章于是乎根深而柢固。古之学经者如此。今之经学则不然。六经之本文。不必上口。诸家之义训。无所动心。所习者尔雅说文之业。所证者山经地志之书。相逐以名。相高以声。相辨以无穷。其实身心不待此而治也。天下国家不待此而理也。及其英华既竭。精力消耗。珠本无有。椟亦见还。则茫然与不学之人同耳。吾家东原痛悔之。晚婴末疾。自京师与余书曰。生平所记都茫如隔世。惟义理可以养心耳。又云吾向所著书。强半为人窃取。不知学有心得者。公诸四达之衢。而人不能窃也。世俗之士。方没溺于科举之文。藉圣经为禽贽。等古字于虫书。陋劣不堪。故吾于上所云。亦兼有取。今之所谓汉学。亦古三物教民之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遗。虽不能备。或亦庶几要在善学之而已。今海内之所推者。抱经卢学士。辛楣钱少詹事。此两公者。能兼今人之所专。而亦不悖于古之正传。故为独出。而辛楣于诸经列史古文词诗赋有韵四六骈体皆精之。天文地理算术。国家之典。世务之宜。问焉而不穷。索也而皆获。可谓当代鸿博大儒矣。汝既师之。但当一心委命。必有所开。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其当看之书。及当识之人。另开在别幅。噫。古无所谓理学也。经学而已矣。夫子雅言诗书执礼。兴立成于诗于礼于乐。文章在是。性与天道亦在是。即程子得不传之学。亦祇于遗经之中。不能理于经素。不能经于理虚。于是乎两无成焉。末学支离。禅言幻渺。汝小子其慎之哉。

文士诋先儒论

阎循观

予观近代文士。以著述自命者。往往傅会经义以立言。然于程朱之学。则或者寻衅索疵。而深寓其不好之意。予惑焉。夫程朱之言。皆本六经也。学者苟近思而求之。则有以见其理之一。而本末之无殊致矣。然而攻之惟恐不胜者。则是未尝致思于其间也。夫未尝致思于其间。宜若六经之言。皆有所不好焉。然而崇之惟恐其不至者。则是于势而不敢犯也。夫人虽甚愚。闻有非毁圣人者。则怒斥之矣。众人皆以为严。而一人以为侮而不之顾。将如大恶大罪之犯众诛焉。至于程朱去今未远。无圣人之号。稍有异议。人亦不甚怪。于是以其宿怒积忤于六经之意。尽发舒于程朱。而不能复忍者。其势也。又有说焉。文士所爱者辞也。六经之辞。古雅深奥。利于引据。增文章之光悦。故虽弃其实而犹取其华。程朱之言。直陈事理。或杂以方言。无雕琢之观。华实两无取焉。而其言又显切近。今情事足以刺讥吾之所为。而大有所不利。则是安得不攻也哉。然不敢攻其大者何也。其大者君臣父子之经。修身治人之理。皆灿着于经。诋之则为诋经。诋经则犯众诛。故不敢。乃取其训诂字义考论故实之异于他说者。穷极其变。至剌剌累幅不已。或诋之为愚为愎。呜呼。六经程朱之所传者。非字义故实而[己](已)也。其道在于君臣父子之经。修身治人之理。人道之所以经纬。天地之所以贞固。鬼神之所以昭明者。皆在焉。如以字义故实而已。则古之善是者。宜莫如记丑而博之。少正卯而见弃于圣人何也。况其所据以攻程朱之说。又多程朱所辨而废之者。而非其博闻之有不及也。然且呶呶焉不知止。多见其猥琐陋劣而不智也甚矣。秦人有敬其老师而谩其师者。或问之。曰。老师衣紫师衣褐。或曰。然则非敬其老师也。敬紫也。今之尊六经以辞华。而侮程朱者。是敬紫之类也。

送万季野先生之京师序

冯景

方今之患。士有市心。而无经术。风俗日败坏而不可救。尝与山阳顾在瞻言而痛之。在瞻曰。士无经术故至此。苟稍稍读书明义理。必知自爱。有市心乃尔邪。予曰然。世之厌薄经术者。以为无适用。其巧于自媒者。涉其藩而缘饰之。便能立致通显。鼓天下浮薄不才之子而从之。是市之尤者也。尝谓经术之亡。不亡于厌薄者。而亡于缘饰者。然尚赖世有老师大儒。穷年朴学。心知古人之意。行[己](已)尺寸。而吾特惜乎其抱雌节而不鸣于世也。先生之道。纯乎天隐。于学无所不贯。既绝意人事。徙以故人徐相国之招。礼聘三至。乃强起诣京师。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友。由先生之道。可以禹贡治河。以春秋断狱。以周官致太平。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奚而不适用也。抑不惟是而[己](已)。闻先生之清节。凡缘饰儒术相持为市者。必知所愧励。今之患庶其有瘳乎。先生至京师。以予言示在瞻何如也。

送张少渊试礼部序

张海珊

今天下大弊。在名实之不核。上之所以求乎下者。未尝不以实也。而下乃冒乎至美之名以应其上。夫使相与为名。则尚可苟且以致治。最可患者。恃名之掩覆粉饰其外。而内缘以为奸。及其后天下既已忘乎其名。而苟有为之诘责。则犹将持空名以相拒。而上卒无如之何。此天下所以寖寖乎日趋于溃败而不知觉也。制举一事。人才之所从出。而 国家制治之源也。专其职者。主试学使以下。及学校之官。中年而考校。三年而宾兴。问所以取之者。四子也。六艺也。名美矣尽矣。而汉唐对策之制。则命之第三场。使士子得切劘于时事。而有以自见其才。其所以试之者如此其详也。然今天下之取士。有试之之法。而无教之之法。学使秩尊与士既绝。而 国家之文法务使之暌隔不相通。其三场之策疑可以展所欲言。则又恐主试学使与士子之得以潜通也。而禁之言时事。由是上未尝以素教也。士亦未尝以素学也。如是则虽尧舜之知人。我恐其无以得士矣。若夫学校之官。阘茸猥琐。无一能举其职者。而顽钝嗜利者比比也。然而为学使者。率知而不问。夫以学使秩尊。而所以谢 国家者无他焉。则夫学校之职。无一举者宜也。然则天下之大故可知已。上之所以取士者。第以其名。而未尝责其实。则士之冒乎美名者。将随上之所投。而无不可冒焉以相应。其一二矫矫自命之士。不安于故习。则又以向之不素教不素学之故。一旦置诸纷剧。遂眩掉迷罔。而无所措其手足。一跌而败。则夫冒焉以应者。皆将引为鉴。而其习益坚持而莫破。而于是天下之事终不可为。嗟乎。庸庸者不足责。吾惜夫贤士大夫能自立不因循者。而亦托乎中庸之途。第冒焉以应也。虽然。 国家固亦有使之然者矣。一在文法密。一在忌讳多。天下之事。自六曹以下至州县。一老吏居于中。钩考审比。则虽命世之才。悉被钳制而无能转手运足。稍稍一试所欲为。今有备位九列。以疏文小小违式而镌级矣。求之于古有诸乎。虽有殊能绝特之士。将汲汲焉救过不遑。而有余力谋 国家事乎。故方其为士也。以忌讳之故。不使一言之得及于时事。及其任事。又不使一事稍轶于格令之外。一或不然。吏议随之。不以为好事。则以为躁进。然则曷怪乎冒焉。以居者之多也。故愚窃以为今之治。首在省虚文而核名寔。事事求其实。使名不得以相冒。循乎其名。则其实亦不得以稍诬。而制治之源。尤在制举一事。一事举则其余将次第以举。而所以教之之法。自四子六经外。必于天下之务使相讲求。庶乎一旦居其位。不至眩掉迷罔。而为吏胥之所制。虽然。余之说圣君贤相所乐闻。而忌讳者所必黜也。我友少渊亦未尝切劘于世事者。于是计偕北上。服王官有日矣。苟无志于从政。则此行为无名。苟将以政学也。吾恐日有所不给。然慎无冒焉以相安之犹夫人也。

寄张墨庄书

陈宏谋

士子实学。全在讲究于平时。非可剿袭于临试。近揣其弊。似有二种。一则作文不解书理。师生案头。止守时下讲章一部。不问精切与否。于经书语句。观大意。即欲敷衍为文。全无体认亲切之处。文不足以载道。学何能以经世。一则秀才读书。惟知学古。不知居今。应试文策。考据虽详。记诵虽博。然多泥于古而戾于今。及入仕途。未免拘迂鲜通。方枘圆凿。不相入。世人以读书人为无用。皆由于此。其故总缘不留心邸报之故。黄陶庵先生因馆于某当事家。每日备阅章疏抄报。故为文皆切实不浮。可以坐言起行。愚意城乡学馆中俱令看邸报。或寒生力有不能。则同邑同馆数人同看。费亦无多。凡近日朝廷用人行政及内外诸臣工条奏皆得见闻。使之增长识见。见之文策自更亲切。不愧通儒矣。士人惟功名得失。可以听之于数。至于学问器识。全由人事。有一分工夫。便有一分进益。处可以用功之境。值可以用功之时。而因循错过。不但他人见轻。即自[己](已)亦不免于后悔。学问要看胜于我者。境遇要看不如我者。随时随事。以此着想。则无自足自弃之病。亦省多少希冀妄想矣。范文正秀才时以天下为[己](已)任。王文正平生志不在温饱。夫诚能以天下之温饱为[己](已)任。则又何暇知有自[己](已)之温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