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行走坐卧皆养生
33222900000015

第15章 属于全民的传统健身法——八段锦

一、功法源流

八段锦为传统医学中导引按跷中绚丽多彩之瑰宝。一般有八节,锦者,誉其似锦之柔和优美。她历史悠久,简单易学,不出偏差,功效显著。八段锦之名始见于北宋。据宋·洪迈《夷坚志》载,“尝以半夜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文中所述,当是一种八段锦坐功。可见,八段锦在北宋即已流传。著名宋代大儒朱熹酷爱《参同契》之学数十年,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优于《参同契》,他幽默地评价《参同契》为“屠龙术”,“八段锦”为“宰猪术”,形象地描绘《参同契》为“阳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锦”在当时属于“下里巴人和之者众。”八段锦在流传过程中,有坐功和站功之分。站功从清朝开始又分南北两派,北派托名岳飞所传,以刚为主,南派附会梁世昌所传,以柔为主。综上所述,自宋朝至清朝所流传的八段锦套路歌诀有多种,八段锦的形成发展是继承了先秦养生导引方法。它是由散式功法逐渐形成的套路。但目前还仍有某种散式功法用来治疗某些疾病。八段锦并不限于每个套路只有八式,也可以单式、几式、十几式、二十几式、三十几式,乃至八十几式,甚至百式不等。但它们的共同目的是治病、防病健身。凡以治病、防病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导引,都归属于八段锦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八段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进入我国大专院校课程。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八段锦理论的发展,丰富了八段锦的内涵。

二、功法姿势

1.双手托天理三焦

自然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托举数次后,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还原。

2.左右开弓似射雕

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身体下蹲成骑马步,双手虚握于两髋之外侧,随后自胸前向上划弧提于与乳平高处。右手向右拉至与右乳平高,与乳距约两拳许,意如拉紧弓弦,开弓如满月;左手捏剑诀,向左侧伸出,顺势转头向左,视线通过左手示指凝视远方,意如弓剑在手,待机而射。稍作停顿后,随即将身体上起,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胸前,并同时收回左腿,还原成自然站立。此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调换练习数十次。

3.调理脾胃须单举

自然站立,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同时右手下按附应。举按数次后,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还原至体侧。右手举按动作同左手,唯方向相反。

4.五劳七伤往后瞧

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头部微微向左转动,两眼目视左后方,稍停顿后,缓缓转正,再缓缓转向右侧,目视右后方稍停顿,转正。如此数十次。

5.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足横开,双膝下蹲,成"骑马步"。上体正下,稍向前探,两目平视,双手反按在膝盖上,双肘外撑。以腰为轴,头脊要正,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左臂弯曲,右臂绷直,肘臂外撑,头与左膝呈一垂线,臀部向右下方撑劲,目视右足尖;稍停顿后,随即向相反方向,划弧摇至右前方。反复数十次。

6.两手攀足固肾腰

松静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朝上,向上作托举劲。稍停顿,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稍作停顿,将身体缓缓直起,双手趁势起于头顶之上,两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

7.攒拳怒目增力气

两足横开,两膝下蹲,呈“骑马步”。双手握拳,拳眼向下。左拳向前方击出,顺势头稍向左转,两眼通过左拳凝视远方,右拳同时后拉。与左拳出击形成一种“争力”。随后,收回左拳,击出右拳,要领同前。反复数十次。

8.背后七颠把病消

两足并拢,两腿直立,身体放松,两手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掌指向前。随后双手平掌下按,顺势将两脚跟向上提起,稍作停顿,将两脚跟下落着地。反复练习数十次。

三、功法作用

1.双手托天理三焦的作用

通过上托下落,对拉拔伸,有利于元气水液上下布散,发挥滋润濡养作用。

2.左右开弓似射雕的作用

左右开弓,有利于抒发胸气,消除胸闷,并能疏理肝气,治疗胁痛。

3.调理脾胃须单举的作用

左右升降对拉,符合“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原理,这一势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有助于消化吸收。

4.五劳七伤往后瞧的作用

五劳一般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七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的伤害。养生理论认为“生病起于过用”,所以五劳七伤类似于现代人常说的亚健康。扭头旋臂,调整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中医称为天柱),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并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可以消除亚健康。

5.摇头摆尾去心火的作用

“心火”是由于思虑过度,内火旺盛所致,可见心烦口疮、失眠多梦、便秘尿赤等症候。降心火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才能水火既济。这一势上身前俯,尾间摆动,可以使肾水得升心火得降。

6.两手攀足固肾腰的作用

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得到充分拉伸,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良性刺激作用。

7.攒拳怒目增力气的作用

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系经脉,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

8.背后七颠把病消的作用

提踵颠足,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有谚语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所以这一势有“消百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