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行走坐卧皆养生
33222900000005

第5章 错误的行、立、坐、卧姿势造就了疾病

一、身体姿势的养生内涵

“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身学,而外国人感觉它很神秘,很多时候,他们将这些动作认为是门“功夫”;有位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的外国朋友说,常有中国朋友跟他说“行走坐卧皆功夫”,也许这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其实他这是没有了解这门“功夫”的真正内涵。

“站如松”蕴意为站立的时候,要像松树一样挺拔。适当站立,可以使骨骼肌肉迅速地收缩舒张,激发躯体的新陈代谢,疏通经络,且能使气血下行,有利于大脑休息,起到了“以立养骨”的作用。

“行如风”蕴意为走路时要像风一样迅速。不拘形式地从容步行,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地运动,对身体的新陈代谢都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了“以行养筋”的作用。

“坐如钟”蕴意为坐着的时候,要像古钟一样端庄。正确的坐姿不仅可以矫正扭曲的脊柱,还能通过适当的静坐休息,使人心平气和,进而促进毛发、皮肤、睡眠的健康,起到“以坐养神”的作用。

“卧如弓”蕴意为躺倒时要像弓一样弯曲。最科学的睡姿是侧卧,因为侧卧时,身体的脊柱略向前弯曲,即“卧如弓”。这种姿势下,四肢比较舒适,肌肉最松弛,有利于消除疲劳,起到了“以卧养气”的作用。

概括说“行对了养筋,站对了养骨,坐对了养神,卧对了养气”!

二、错误的姿势造就了疾病

1.快些走,不要慢腾腾

如果平时走路不是有意识地锻炼快些走,时间长了,就会养成慢腾腾的走路习惯,甚至一天比一天走得慢。这时,腿部的肌肉得不到很好锻炼,肌肉萎缩衰老后,两腿就抬不起来了。特别是老年人走路时除注意快一些之外,还要尽量把两腿抬高一些,这对防止两腿衰老和延年益寿很有帮助。

2.行、站不挺胸,不是驼背就是弯腰

如果站立和行走时不挺起胸来,胸腔受到压挤,胸腔的范围缩小,肺活量就要降低,不仅容易形成驼背和弯腰,而且常因吸入的气体不够用而发生心慌气短。身体长时间缺氧,往往引起心脏病和肺病,使人的生命力降低,寿命缩短。

3.站势不佳跟来一身病

大家不妨试着留意自己平常的站姿,不管是等公交车时,或是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很多女孩子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两手抱胸,腿打开成三七步。接下来最致命的伤害,也是最容易“原形毕露”的一点就是身体放得太轻松,无意之中就把小腹给挺了出来。小腹凸久了,不管你再怎么瘦,也不会收回去了。更别提这样一站,整个人的身高当场萎缩了3~5厘米。对于女孩子下半身的子宫、骨盆,都会有不良影响。

4.优雅的坐姿并非是健康的坐姿

在现代都市女性的礼仪课上,老师一定会教女士千万不要叉开腿坐,要一条腿歪歪搭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交叉起来才足够优雅。无论是好莱坞明星,还是电视主持人,都模范展示倾斜跷腿坐姿,大部分办公室白领为了礼貌和安全起见,也会斜腿坐。可事实上,这种优雅的坐姿却并非是健康的坐姿,反而会使脊椎长期处于侧弯状态,导致各种疾病和疼痛。

5.常跷二郎腿,跷出腰背痛

长时间保持跷腿,脊椎骨为保持身体平衡,会自动做出补偿性弧度,比如跷右腿,腰椎会向左侧弯,上半身就会右倾,使头部保持平衡的正中点,这就会给颈、背部造成持续负荷,使背部肌肉、韧带长时间受到过度牵拉而受损,从而引起原因不明的腰背痛。舒服坐姿未必佳,跷腿久坐,由于双腿互相挤压,还会妨碍腿部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腿部静脉曲张,严重者会造成腿部血液回流不畅、青筋暴突、溃疡、静脉炎、出血及下肢麻痹、流产等。

6.贪玩电脑引发颈椎病

长期不良的坐姿或长久停留在电脑前,最容易造成颈项肌群的疲劳,引起颈肩痛、颈项肌痉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久而久之会过早地出现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颈椎病。

7.桌椅不配脊柱弯

中小学生成天坐在与身体不配套的桌椅上,弓着腰,侧着身写字,时间长了就会腰酸背痛。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加重病情,引起躯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椅子、桌子和人的身材配套,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坐姿不良引起的问题。

8.坐姿不正确害处多

坐姿不正确首先会影响到视力,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纠正写字坐姿和近距离看书的坏习惯,否则以后就更难解决了。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许多白领面对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而长期的伏案工作或是不正确的坐姿导致一部分人出现了腰部肌肉的酸胀,疼痛。严重的还会出现无法正常站立的情况。医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腰肌劳损”。

健康专家还表示,其实很多前列腺疾病也是因为不良坐姿引起并加重的。前列腺位于盆腔最底部,正常端坐时重心居中,男性几乎就是坐在前列腺上,长时间不动必会压迫它,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有害物质难以排出体外,进而引起炎症,诱发前列腺疾病。

9.睡姿不好导致的对应性疾病

别小看睡相,这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不必过分计较自己的睡眠姿势,一般人以侧卧,尤其是右侧卧位为佳。

(1)仰卧入睡时四肢肌肉得不到放松,睡熟之后手会不自觉地搭压在胸上,容易引起噩梦。

(2)俯卧时胸腹部受压,口鼻易被枕头捂住,还容易“落枕”。

(3)侧卧时四肢放松,活动范围不大,不易打鼾。夜间抽筋也与睡姿有关。

(4)心脏病患者切忌左侧卧或俯卧,心脏代偿功能尚好者,可向右侧卧。若已出现心衰,可采用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

(5)脑血栓、动脉硬化者,若采取侧卧位睡姿,势必加重血流障碍,宜改为仰卧睡姿。

(6)肺部疾患者,两边肺部都有病的人,最好是仰睡。如果左肺有病,适宜左侧睡;右肺有病,则宜右侧睡。

(7)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睡姿应为半卧位或侧卧位,可使用长方形宽大枕头,使头和肩部都枕上。

(8)胆石症患者不宜左侧卧,因为胆囊位于上腹部,形如一只小酒瓶。当人体向左侧卧时,胆囊“瓶口”朝下方,“瓶底”朝上方。这样,胆囊结石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落入“瓶颈部”而发生嵌顿,引起胆绞痛发作。因此应尽可能平卧或向右侧睡。

三、纠正错误姿势要依靠科学

坐、立、行涉及脊柱、胸廓和四肢的健康。脊柱原来是直的,由于人类学会坐、立、行,因适应头部、胸廓等重心压力而形成4个生理性的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这些生理性弯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巩固。颈曲和胸曲约在7岁基本固定,而腰曲则在青春期才基本定型。在14岁前,脊柱之间充满软骨,约5岁开始钙化,20岁左右脊柱才最后定型,因此在整个儿童青少年时期要注意预防脊柱弯曲畸形。养生必须先养好骨,骨养好了,才能百病难侵。许多疾病都与我们的骨骼有关,骨骼的好坏强弱是因,疾病是果。养骨关键是养脊柱,脊柱对我们健康至关重要,其实做到“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是最能维护骨骼健康的方法。

正确的行姿是“行如风”。为了维护身体的左右平衡,上身要保持端正姿势,当右脚向前迈步时,左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向前移;当左脚向前迈步时,右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又向前移。如此反复,两脚脚尖,应该指向前方,不要向里勾或向外撇。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行走的速度应当越慢,持续的时间应当越短。但年纪再大也应坚持每天走动走动。行走时身体应注意挺直,上肢自然摆动,步幅均匀有力。若行走困难,应借助手杖或由他人扶行。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进行快走和慢跑锻炼。走姿应在站姿的基础上,重心要放在头顶,脚下如履薄冰。才能做到步态轻盈,像一阵风一样。

正确的立姿是“站如松”。应使头、背、臀和脚跟在一条直线上,两肩在同一水平上自然下垂,抬头、挺胸、两眼向前平视,腹部微内收,两脚稍稍分开约两拳距离,脚尖微向外斜,把全身重量落在两脚的脚跟和外缘上。站立时,身体应自然、平稳,两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倾斜,两下肢受力均匀,不宜固定某一侧。要戒久立,久站不动使躯体重量全由下肢承担,不仅易使脚软、足麻、足背裸部浮肿,且易引起小腿静脉曲张、腰腿部关节炎等病。有资料记载,通过站立还可养肾等等。

正确的坐姿是“坐如钟”。抬头,两眼正视前方,躯干挺直,两肩呈水平状,躯干与大腿垂直,两小腿与地面垂直或向前伸,两足平放地面,使膝关节后面的肌肉、血管、神经不受压迫,坐时感到舒适而又不易产生疲劳的感觉。坐姿可根据自身习惯状况而定,如端坐、靠坐、盘坐等,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坐一段时间后应起身走动一下(长途旅行更应如此)。古时候,女人都是盘腿,让腿坐在双脚上;男人坐时一定要“虎背熊腰”,两手撑膝,为的是“气不外泄”、“固摄胃气”。

正确的卧姿是“卧如弓”。因为白天受力,劳累,晚上应让脊椎恢复到原有的位置,矫枉过正,用弓形来拉伸脊椎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预防因脊椎间距变窄形成的各种疾病和劳损。侧身睡姿可治疗脊椎疾病,平躺屈腿睡姿可治疗肺病,侧身枕着胳膊的睡姿,可治疗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