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行走坐卧皆养生
33222900000050

第50章 正坐直腰慢鼻吸,捏鼻吐气祛伤寒

一、伤寒的概述

伤寒及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及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口进入的病菌侵入肠壁,经淋巴循环达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在此繁殖并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可到达每个器官,主要侵犯肠壁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泡,使其发生髓样肿胀,而后坏死、结痂。小肠肠壁有血管侵蚀及穿孔的危险。副伤寒与伤寒类似,但症状较伤寒轻。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和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以及苍蝇等传播。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本病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但卫生条件不良的地区,终年均可发病。

二、运动养生指导

正坐直腰,慢慢用鼻吸气后,用右手捏着鼻子,闭眼吐气,应当导引至汗出为止,可治疗伤寒头痛。举左手并仰掌向上,左脚跺地深呼吸,持续到鼻吸气40次为止,可祛除身体发热、脊背疼痛。

三、食疗养生指导

疗法一:绿豆粥(《东医宝鉴》)。绿豆250克,将其洗净,加水煮粥。每服适量,日2~3次。效用:清热,解毒,止渴。治伤寒热病烦渴。

疗法二:百合粥(《太平圣惠方》)。百合60克,白糖60克,糯米50克,捣百合细罗为散,煮米熟粥成,入白糖搅匀。温顿服之。效用:滋阴除烦,缓中止痛,治伤寒症、腹中满痛。

四、康复指导

1.发病期养护

发现伤寒(无论疑诊或确诊)病例,必须依法及时向有关防疫部门作传染病报告。伤寒确诊后应立即在家隔离治疗,或送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病房治疗。

在发病过程中,良好及经常的调护极为重要,病者应卧床休息至痊愈为止。发病初期,持续高热阶段要注意饮食调理,正确选择食物,合理调配,应给予无渣、无刺激、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饮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水果汁、蜂蜜水、蛋花汤、蒸鸡蛋羹、去油鸡汤、藕粉、大米稀粥等。由于发病期有高热、出汗、食欲缺乏、口干、少尿等症状,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水分,这样有利于症状的改善,稀释体内毒素,减轻中毒症状。

患者在发病期中腹泻明显者,应禁食牛奶,选用香连丸治疗。便秘者应禁用泻药,如酚酞、大黄、番泻叶之类,可用盐水低位灌肠或开塞露外用。腹胀明显者,禁用新斯的明治疗,可用消胀片。

2.恢复期的养护

伤寒进入发热渐退或已退的恢复期阶段时,病人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出现饥饿感,胃口渐开,如忽视饮食方面的调养,则余邪借食滞而复发热。中医学称为“食复”。由于大量进食会造成严重后果,应注意给予无渣或少渣食物,饮用豆浆、牛奶、藕粉、大米粥、绿豆粥等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不宜服用生冷、质硬、植物纤维多及刺激性食物。

可用鲜鱼煮汤(如鲫鱼汤),新鲜蔬菜须切细煮汤饮用,将水果切成小丁加淀粉和糖煮成水果羹充饥等。进入康复调理阶段,可逐渐由原来的半流质食物过渡到软饭,再到普通饭食。通常住院病人出院后,续用7~10天大米粥后再改用软食,如无胃肠道不适,可用普通饭菜。不宜采用油煎、炸炒等烹调方法,宜用蒸、煮、烩等方法烹饪。仍应少量多餐。

伤寒病后,血气津液尚未恢复,余热未尽,常因不注意休息,过早、过分劳动或剧烈体育活动而出现再次发热,中医称为“劳复”。因此,要注意劳逸结合。可选择散步,做广播操、徒手操等,有益身心健康。此外,也要注意节制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