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行走坐卧皆养生
33222900000053

第53章 痰饮痰火先清肺,慢支祛痰靠导引

一、慢性支气管炎的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而来,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临床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喘息为主要症状,秋冬为剧,经久不愈。本病属中医概念的咳嗽、痰饮、喘证等范畴,多为内脏虚损、脾失运化、痰湿阻肺,或肾气亏损、肾不纳气所致。

二、运动养生指导

1.痰饮候导引法

向左侧卧位或向右侧卧位,闭气不息12次,治疗痰饮。若病灶在右侧位采取右侧卧位;反之,如果病灶在左侧则采取左侧卧位,假如这样练功效果不明显,可以加意念把病气由胸腹部经过两下肢至足底涌泉穴而排出,左右各呼吸12次,可治痰饮。

2.痰火候导引法

以端正体位坐在床上,双足向前伸出,踝关节呈垂直状,足尖向上翘起,两足间的距离大约与肩同宽。排除杂念,安定心神,左右手五指指尖各自并拢在一起呈掐诀状,双臂用力向前平伸,上身向前躬,头尽量向下低,使双手能扳着足尖,然后上身恢复至端正体位,此为1次,如此反复做3次。当第3次上身抬起时,双手仍呈掐诀状,待口中唾液满后,分3次咽下,咽下时想幽阙(指心下或两肾之间)。如此躬身抬起锻炼24次,闭目静养一段时间,默念“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十六个字,将气—提—咽,意念放在腰部,似守非守,然后再运气至尾闾,在此处运转8~9次,再静养一会儿,这样痰火自然下降。

3.六字诀——呬法

晨起在空气清新的环境里,两足分立同肩宽,双手高举过头,使两肺尽量扩张。根据中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实证者先呼后吸以泻之:呼气时张口,舌尖轻抵齿根,丹田默念“呬”字吐气,同时小腹回缩;当呼气呼到不能再呼时,用鼻吸气,其长度为呼气的三分之一。虚证者先吸后呼以补之,吸气时闭口,轻叩牙,舌抵上腭,丹田外凸;吸到不能再吸时,以口呼气,同时默念“呬”字音,呼气长度为吸气的三分之一。如此反复进行,每次练30~45分钟。

三、食疗养生指导

疗法一(治痰湿犯肺型):萝卜粥(《图经本草》),主治慢性气管炎、咳喘多痰、食积饱胀等病症。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将萝卜洗净,切碎,捣汁,去渣,与粳米同放锅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熬煮成粥即成。早晚餐温服。此法可消食利膈、化痰止咳。

疗法二(治外寒内热型):萝卜300克,豆腐200克,水煮,快熟时加生姜末、葱白末各适量服食。

疗法三:猪肺1只,萝卜1只,楂仁15克,同煮熟后食之,具有消食顺气、润肺止咳之功,可治疗久咳不止。

疗法四:核桃肉,每次食3个,早晚各1次,连续服半月,治疗百日咳及慢性支气管炎。

疗法五:梨子1个,洗净切开顶盖,挖去籽实,填入冰糖,盖好,隔水蒸熟服。每晚一次(大便稀薄者不宜用)。

四、康复指导

1.生活调养

(1)着凉常是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病情加重或急性发作的原因,所以要尽量保持室内有适当的温度,冬天外出加衣,气温转暖及时减衣。从夏天开始早上用冷水洗脸,冷毛巾拧干后擦背、胸至皮肤发热发红,冬天仍坚持下去,以增强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

(2)冬季室内有炉灶要装烟囱,防止吸入煤气和烟尘,炉子上要放水壶,使空气有一定的湿度,以利于痰液的咯出。

(3)避免和感冒病人接触,必要时应戴口罩,感冒流行季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4)体质虚弱,易出汗、易感冒者,常用黄芪50克煎水服或炖肉服,可以提高抵抗力,避免感冒。

(5)一旦发生感冒,要及时治疗,因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感冒,越拖会越重,促使支气管炎向严重的方向发展。

2.饮食宜忌

本病患者以选食补脾益肺、固正培本的食物和药物为宜,如母鸡、老鸭、猪肺、猪肚、牛肉、羊肉、胎盘、甲鱼、鳗鱼、黄芪等。通过食物补养,以增强肺的功能。

此外,还必须根据具体症状,有针对性地选择食物。如肺热痰火重者,选食萝卜、马兰头、荸荠、海蜇、海带、紫菜、梨、广柑、绿茶等;胸闷气短者,选食杏仁、丝瓜、藕、火腿、佛手、柚子等;肺燥干咳者宜常食芝麻、蜂蜜、黑白木耳、香蕉、青果、梅子、米醋等。配合得当,调养得宜,症状会逐步得到改善。

患者不宜食炒花生、炒葵花子、油炸食品,以免痰液增多,咳嗽加剧。“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要少吃海味鲜腥,如黄鱼、带鱼、虾、蟹等。

辛辣性调味品一般也不宜食用,但不能一概而论,要看病因和具体病情。如胡椒是辛辣性食物,但肺寒痰咳者,吃一点儿,反而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