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露膏Ⅱ
【主治】消肿解毒。适用于针眼、眼丹、漏睛疮(泪囊炎)未溃者。
【药物】芙蓉叶不拘多少 凡士林适量。
【制法】将芙蓉叶研成极细末,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膏。
【用法】取适量敷患处。
【来源】曹建辉,《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2.协毒膏
【主治】适用于针眼碜涩肿痛。
【药物】川大黄90g 木香30g 玄参、白蔹、射干、川芒硝各60g
【制法】共研为散,以鸡子白调和如膏状。
【用法】敷贴眼睑长针眼处,药干即换之。
【来源】明·朱橚等,《普济方》,人民卫生出版社。
3.如意金黄膏
【主治】消肿解毒。适用于麦粒肿。
【药物】黄柏、大黄、紫草、生甘草、南星各等份
【制法】将上药置一处,加水煎,集2次煎出液冷却后过滤。每100ml加牛胆汁(猪胆汁亦可)30ml。在蒸锅中隔水蒸浓缩至厚糊状,酌加冰片(研成细粉)适量,充分搅匀。
【用法】以玻璃棒挑药涂布局部,以眼垫或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2次。
【来源】曹建辉,《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病的辨证论治》)。
4.麦退散
【主治】适用于麦粒肿尚未破溃者。
【药物】龙胆草、生大黄、黄柏、黄芩、知母、甘草、银花各等份
【制法】上药共研成细末,加入榆皮粉20%拌和。
【用法】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涂一层于纸上,贴在患处。约7~8小时换药1次。
【注意】勿入眼内,已溃者勿用。
【来源】陆南山,《眼科临证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麦粒肿膏
【主治】适用于麦粒肿。
【药物】黄柏50g 大黄50g 栀子50g 白芷50g 秦艽20g 生南星20g 陈皮20g 天花粉90g 苍术40g 蜂蜡90g 芝麻油(花生油亦可)500g
【制法】将黄柏等九味除去杂质烘干,混合粉碎,过120目筛。将芝麻油置锅内加热至150℃左右,恒温1小时,炼去油中水分,杀死微生物。将蜂蜡用另一容器化开,透过两层纱布过滤于油内,约15分钟,离火降温。待油温降到100℃时,将药粉慢慢撒入油内,并不断搅拌至冷成膏。
【用法】临用时,剪一块与麦粒肿大小相近的脱脂棉片,将药膏涂于上面,约1mm厚,贴患处,戴上眼罩以作防护。每日换药1次。
【注意】方内生南星有毒,此膏眼内禁用。
【来源】曹建辉,《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
6.治眼睑挑针方
【主治】适用于针眼。
【药物】独生菖蒲根30g 盐10g
【制法】共置一处,捣研如糊。
【用法】敷贴患处。
【来源】曹建辉,《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纲目》)。
7.敷药方
【主治】消肿止痛。适用于针眼。
【药物】生南星15g(研末)生地黄25g
【制法】共置一处,捣烂为膏。
【用法】贴患侧太阳穴,其肿即消。
【来源】傅仁宇,《审视瑶函》,上海人民出版社。
8.治针眼疼痛方
【主治】适用于针眼疼痛。
【药物】黄连(去须)、杏仁(水浸,去皮尖)、黄柏各15g
【制法】共置一处,捣研碎,用布裹,入生地汁中浸。
【用法】取汁,频点目中。
【来源】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
9.治偷针眼方
【主治】适用于针眼。
【药物】白及适量
【制法】用水磨浓汁。
【用法】取汁点眼,每日点4~6次。
【注意】背上第三节骨两旁必有红点,用针挑破;或用灯草一烧即愈。
【来源】曹建辉,《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眼科易知录》)。
10.双天膏
【主治】适用于麦粒肿。
【药物】天花粉、天南星、生地、蒲公英各等量
【制法】以上焙干,研为细末,加醋和液体石蜡,调成膏状。
【用法】涂抹患处,每日换药1次。
【来源】唐毅,双天膏治疗麦粒肿,《中医杂志》。
11.眼丹方
【主治】适用于眼丹初起,红硬肿疼。
【药物】蟾蜍肝
【制法】用活蟾蜍破腹取肝,将肝切成薄片,以厚纸包,放土地上候用。
【用法】将薄片肝贴患丹处,干即易换。
【注意】谨防肝汁入目。
【来源】曹建辉,《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一草亭目科全书》)。
12.搽药
【主治】适用于眼丹。
【药物】皂矾15g 大粉草60g
【制法】同煎熬,过滤取汁,加冰片少许。
【用法】蘸汁涂润眼丹上,每日4~6次。
【来源】杨维周,《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疮疡全书》)。
13.点眼石胆散
【主治】适用于针眼暴肿痛不能睁眼。
【药物】石胆(研如粉)0.3g 黄连(去须捣)、黄柏(去粗皮捣)各1g 蕤仁(去皮研)、铜青(研)、芒硝各15g
【制法】共入乳钵中,再研令极细均匀。
【用法】每取如黍米大,点目眦头,每日点4次。
【来源】《圣济总录》,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