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33337100000119

第119章 禮政十四正俗(7)

禁游民議

金文榜

天生民而有四。士為上。農次之。工又次之。商又次之。出乎四者之外。則祝史射御醫卜。種種雜技其道小而適用。其志約而近廉。雖盛世亦懸此一途。以位置一切無賴之民。若并此而不能者。則曰惰民。曰蠹民。曰無聊之民。曰雜色之民。曰不牧之民。而總謂之曰游民。三代上游民少。農人分其餘食之。而勢易給。三代下游民多。農人罄其有食之。而勢猶促。今天下游民眾矣。士廢常道。而縱弛類游民。農去恆業。而貪黷類游民。工商愈多。而生路愈窄。創奇技淫巧以餬口。亦半歸於游民。至於仕路紛雜。官邪日張。或流蕩不返。聚於飲博。或困窮不繼。墮入奸污。則無所事而游於仕宦者。益為游民之魁。由是而掾吏之雜。幕職之冘。僕御之眾。兵役之疲。率皆浮浪無根著之人。倚仗勢力。誘奪民財。是唐之中葉以三農而養七游手。今則農不及三而游手不止七也。軍興以來。官中召募令下。游民攘臂應之。有本非游民。而至此始為游民者。有本係游民。而從此忘其為游民者。彼既樂於為游民。人亦交學為游民。行能智慮。概不若人。而奢華靡麗之習。無一事不過乎人。風俗從此惡薄。狙詐從此起。日用服御之物。逐漸騰貴。較諸乾隆中年。其值幾增數倍。在農人利於穀貴。猶可無傷。而游民輟業以嬉。乃真實受其害。即以吾蘇一郡言之。道光二十九年大水。咸豐六年大旱。其死於飢餓寒凍者。已不可勝數矣。庚申城陷。強者為賊用。死於鋒鏑。弱者為賊棄。轉於溝壑。即有狡猾者。乘閒得意。倖免一時。久之同歸於盡。統計城市游民。亂後僅存十之一二。而回視田野之民。素善操作者。皆能改習他業。保其性命。縱使歷經遷徙。貧病交加。其死亡之數。畢竟不及一半。是人亦何苦而為游民哉。雖然。游民不任其咎也。國家設司牧之官。既不能重農事。禁末產。悉心籌畫於前。迨其失事。又坐視不救。反從而擯棄之。驅迫之。民乃無聊。展轉而入於游民。夫堯舜之民。比屋而可封。桀紂之民。比屋而可誅者。教化使然也。賈誼謂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民安性勸業。而無懸愆之心。無苟得之志。今大亂之後。生靈塗炭。業已十去其五。於此而力復古道。戶口既少。集事較易。譬如一家中。死亡相繼之後。田產尚存。而食指已減。稍費清理。即可各遂其所。且一番懲創之後。人心悔悟。又如雷擊一聲。勃然震動。教之以善。未有不應命者。目下新復郡縣。機會萬不可失。若當官者。仍狃積習。不知振作。則孟子所謂事半功倍。惟此時為然者。不誠可惜哉。不誠可惜哉。

汰僧道議

楊象濟

有明知其耗國。無益於事。而無可裁。亦莫之敢議者。各省之旗丁是也。口糧給發之費。有明知其耗國。無益於事。而可以裁。亦無有議及者。天下之僧道是也。旗丁之留。以為守衛。而至今無勝兵。僧道之度。不過祝祈。而至今為國蠹。且以一隅論之。王江涇當一縣二十之一。為僧道女尼者。多踰百人。是一縣之中。應有二千人。合之一府。當幾有二萬人。以天下十三省推之。幾有三百餘萬人。此三百餘萬人者。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廢時曠職。待養於民。宮室衣食器用之侈。亞之王侯。俗安得不薄。民安得不貧。是以男女怨曠。上干天和。傷風敗俗。盜賊水火兵革之禍。恆以此也。故今日之獘不在乎佛老之教行。而在乎僧道之人眾。人道之弱久矣。欲如古人所謂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者。勢必不能。今若立法。使僧道官給之牒。每縣無得過百人。其女子無許舍身為尼。女尼為江浙為多。北方已少。至雲南貴州廣東福建。則絕無矣。故禁之易。收其田產。既汰其人。則不必多財。而人自不乏。募有願耕者畀之。收其稅如官田。不可如宋時官賣寺觀等地。其婦女之屬。以及士大夫家。無許入寺進香。存一處為祝釐之所。其在城外鄉僻者。不復修治。嘉禮不野合。事上當準於禮。是為得體。少則易以為生。如吾所言。於三百餘萬中。僅存十數萬人。散布天下。分食於民。不覺其絀。是每歲得省天下無用之費不可勝計。而又可使人心風俗不為邪說異教所耗敝。行之數年。後生小子。非聖人之書不讀。囗才詭術之輩。既知無利可營。則必力為本業。而不復遁於彼法。則不必嚴法禁絕。如昔時淘汰沙門者。其道亦幾於熄矣。或曰。僧道之途。以養夫貧無歸者。夫既歲省數百萬費。復使二百餘萬游手好閒之人。以耕以作。其所生之財。當又稱是。我見古來以民惰而貧。未聞以民多而貧也。所以者。以不費不關於上。無知之輩。惕於禍福之說。涓涓不塞。遂為江河。此世道之憂。治亂之關也。他若遊方行腳。持片牒出入。歷千里無阻滯。脫有不詭。何以制之。今汰其十八。則人數少而往來亦寡。其亦防奸之一道乎。

裁嚴郡九姓漁課並令改賤為良記

戴槃

嚴郡建德縣之漁課。始於明洪武年閒。九姓則陳錢林李袁孫葉許何。相傳陳友諒明初抗師。子孫九族家屬。貶入舟居。使之身為賤業。無異於教坊之設。由明數百年來。漁課照完。舟中所居之婦女。名為眷屬。實則官妓。日久年深。九姓之姓常存。九姓之名已難囗考。至於今船隻名為江山。各船購買婦女。作為九姓眷屬。以此營生。由錢江而上至衢州。為八省通衢。富商大賈。非此船不坐。豪宦亦然。沈溺傾覆。迷而不悟。其耗費資財。敗壞風俗。未有甚於此者。歷年地方長官。既耳習而以為固然。亦目囗而無復過問。船以奉官為名。官吏既徵課銀。即有不能禁止之勢。然則欲禁江山船之婦女。如何而後可。則非裁建德縣之漁課不能。按建德縣船裝冊載。原額徵丁口銀二百一十八兩有奇。雍正年閒。已攤入田地山塘。均勻帶徵。無庸議裁。漁課一項。仍照舊徵銀九十四兩五錢五分八釐。內除解藩司衙門銀。無閏之年。一十七兩八錢一分。有閏之年。一十九兩六錢七分一釐。餘係府衙門修倉充餉等用。皆屬可裁之款。余乃為之請於大府。將九姓漁戶課鈔。永遠裁革。於 國課無損。於人心有益。並准九姓改賤為良。先是乾隆年閒。議准山西陝西削籍之樂戶。改業為良。報官存案。祓濯舊污。閱時久遠。為里黨所共知者。不阻其向上之路。惟以報官改業之人為始。下逮四世。本族親支。皆係清白自守。准其報捐應試。浙江九姓之漁戶。悉令地方官照此辦理。乃因漁課未裁。百數十年。各戶仍習賤業而未改。今九姓之課。既准裁免。九姓之人。可以改業矣。雖改業報官。必須四世清白。方准照辦。然業已為良。耕讀工賈。應悉從其便。如有勢豪土棍。藉端欺壓訛詐者。嚴行查禁懲治。以儆刁風。我 國家之立法。至周且備。是在地方官遵而行之。從此漁課裁而九姓之婦女不准再作娼妓。所以節其流也。漁課裁而九姓之民人可以各安生業。所以清其源也。今大府咨部裁革。諸憲亦出示嚴禁。庶數百年之民患可除。而積習為之一變。其所以維持風化者。豈淺鮮哉。

縷陳密查邪匪誑毒情形片道光二十六年

李星沅

再人情厭常喜新。每藉不經之談。侈為不刊之論。道聽塗說。以訛傳訛。而其害中於地方。其幾伏為事變。唐臣韓愈有云。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則誠慨乎其言之也。如本年夏初。浙江蕭山縣義橋臨浦等鎮。偶有幼孩暴卒之事。因之傳單四布。遠近譁言。江蘇各屬城村。囗以邪匪誑毒。禁食囗果。窮簷小本貿易。以囗果為生業者。遂終日不得一錢。蚩蚩者輕去其鄉。人地生疏。輒謂形囗可疑。橫加囗詰。甚至叢毆以後。再行綑送。經府縣當堂研試。共信無他。一面嚴禁妄拏。出示開導。令各安居樂業。毋為浮言所惑。民心始就帖然。至六月中旬。又傳浙江上虞縣。有睡中迷魘者。有聞腥風發暈者。有紙人夜出攫食暗翦雞毛者。及委員分途確查。則仍絕無其事。此必前說已窮。更易一說。以新耳目。非奸民乘機恐嚇。圖便穿窬。即游民好事播揚。憑空杜撰。以尼山所不語。致鄭人以相驚。如蜩如螗。為鬼為蜮。臣等愚昧之見。竊以事難理喻。惟在主乎其常。妖由人興。尤必鎮之以靜。雖採生折割。幻術何窮。而乍見惻隱。良知所共。果有邪匪誑毒。直省風行。地方文武各官。非喪心病狂。當不忍為諱匿。且此項邪匪。既將伐掘於其死。何不拐騙於其生。又安知毒斃之兒。其心肝腦腎。即探囊而取耶。又能禁被害之家。皆箝口結舌。不一鳴之官耶。現在比戶相安。前說盡息。仍由臣等疊飭各屬。隨時隨地。認真設法跴訪。其查辦不力。稍涉粉飾者。即行指名撤參。惟以有無報案為憑。一切無稽之言。相戒勿聽。蓋風會邪正之判。人心動靜之機。隱繫於此。不敢不深思熟慮。謹再據實縷陳。伏乞  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