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33337100000009

第9章 戶政二十九開礦(1)

軍儲篇三

魏源

難者曰。貨源之為急標。開礦之為濬源。則聞命矣。若夫聚眾則難散。邊夷則易釁。稅課將滋獘。則若之何。工鉅而無款可籌。費重而無礦可驗。則若之何。曰。亦知雲貴無歲不開銀礦。 國家無歲不徵礦稅乎。 大清會典。正供歲入之數。雲南銀場。歲課六萬七千三百兩有奇。永昌府及廣東無定額。雲南金礦。歲課金六十兩有奇。貴州思南府無定額。雲南銅礦。額課銀萬八百有奇。四川兩廣無定額。雲南鉛錫礦。課錫三千有奇。山西湖南四川兩廣無定額。豈滇黔之礦不聚眾。不徵稅。而他省獨患眾患稅乎。豈滇礦不邊外夷。黔礦不邊苗疆。而他省獨患其邊夷乎。甘肅甘州八寶山之金礦。湖南辰州大油山之金礦。提督派兵守之。乘夜偷挖。至今為兩提標之優差。伊犁塔爾巴哈台之金礦。將軍派兵守之。客民串謀潛挖。至今為駐防之利藪。廣東瓊州之銀礦。挖砂百斤。煎銀六十兩。其工費僅六兩。此外四川馬湖建昌番地之礦。浙江溫處之礦。所在皆是。但官不禁民之采。則荷鍤雲趨。裹糧騖赴。官特置局稅其什之一二。而不立定額。將見銀之出不可思議。稅之入不可勝用。沛乎若泉源。浩乎如江河。何必官為開采。致防得不償失。財不足用乎。聞之滇吏曰。礦丁多寡。視礦苗衰王。礦王人眾。礦衰人少。礦絕人散。有利則赴。無利則逝。不俟官為散遣。從無聚而難散之事。凡礦所在。皆有場主聽其治。平其爭。以七長治場事。曰客長。司賓客聽斷。曰課長。司財賄稅斂。曰廚長。司工役飲食。有事皆聽治於此三長。又有爐長鑲長硐長炭長。分司采煉。又有胥役游徼其不法者。巡其漏逸者。令嚴制肅。萬夫無譁。故雍正乾隆中。騰越邊外為桂家銀場。為緬夷所憚。永昌邊外有茂隆銀場。為猓夷所憚。及桂家場之宮裡雁為邊吏誘殺。茂隆場之吳尚賢獻場於朝反為官所捕治。於是兩場之練勇皆潰散。緬夷遂猖不可制。乾隆末。威遠廳同知傅鼐結礦場之練勇以禦猓夷。斬馘數百。亦稱奇捷。凡開礦之地曰場。邊人囗音為廠。今並改正。是則有礦之地。不惟利足以實邊儲。且力足捍外侮。何反畏其生內患。從來但有饑寒之盜賊。豈有富足之盜賊乎。且銅鐵鉛錫煤炭硝磺諸場。何一不聚眾者。 國家大兵大役。何一不在得人。而可委之閹宦。行以苛暴者。秦隋黷武亡國。後世不聞禁用兵。元代開河致叛。後世未嘗廢治河。明季加賦致寇。 本朝未嘗不徵租稅。豈有懲色荒而禁昏姻。惡禽荒而廢蒐狩乎。

難者又曰。古幣用黃金。其用金之多。倍蓰今日。王莽敗時。省中黃金六十萬斤。梁孝王死。有金四十萬斤。漢王予陳平金四萬斤。間楚君臣。其餘諸帝之賜臣下金。輒數百斤計。北魏造佛像。用赤金二萬五千斤。或赤金十萬斤。古金之多如此。而民間淘采之方。官府徵斂之法。史冊無聞焉。管仲桑宏羊孔僅之徒。始言天地之藏。當取以富國。而不可為豪強所擅。然其說不過曰鹽曰鐵。不聞有榷金之政。蜀卓程鄭。皆擅冶鐵以殖貨。吳濞鄧通。皆鑄銅山以致富。未聞其藏金之數。漢令私鑄鐵者鉞左趾。博士使郡國矯詔令民鑄農器者罪至死。此令後唐長興二年始除。止畝納長農器錢一文五分鐵官凡四十郡。而不出鐵者。又置小鐵官。囗於天下。獨未聞有犯金之禁。何哉。鐵至賤也。而榷之析秋毫。金至貴也。而弛禁若水火。謂小民不盜采。有是理乎。馬端臨亦求其說而不得。因謂漢世不貴難得之貨。有古人遺意。夫不貴難得之貨。曷為百金中人什產。千金坐不垂堂。而家累千金。三致千金。輒列名貨殖耶。桑孔心計。下至告緡算車。鹿皮薦璧。而獨疏網於金幣。是誠何說。曰。周官人。掌金玉石錫之地。而為之厲禁以守之。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巡其禁令。此坑冶開閉禁令之始。禹貢荊州厥貢惟金三品。梁州厥貢鏐鐵銀鏤砮磬。此貢金之始。管子言禹湯鑄歷山莊山之金為幣。以救水旱。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以權衡萬物之高下而御人事。此制貨幣之始。蓋自太昊鑄金。神農立市。下至三代名山大澤不以封。金之開采。已足以備宇宙之用。及至漢世。金無耗減。惟恐過多則賤。故無事於開采。既無開采。則亦無征榷。而藏在山澤。守自人者。民無從私立坑冶。非若鐵為日用農器所必需。銅為鑄兵鑄泉時所用。有官采官鑄之榷。即有私采私鑄之禁。日增月益。法令斯繁。非民樂犯銅鐵之禁。而不趨采金之利也。及後世鑄像寫經。融箔飾器。耗金之事日多。始不得不從事於坑冶。然唐初置陝宣潤饒衢經諸州銀冶五十八。而憲宗元和中特申重銅輕銀封閉坑采之令。於是天下銀冶。廢者數十。歲采銀僅萬二千兩。宣宗增銀冶二。亦止歲采銀二萬五千兩。微不足數。計坑冶之盛。實始於宋代。其見於文獻通考者。登萊商饒沂南思六州金冶十有一。登虢秦鳳商隴越衢饒信虔郴衡漳汀泉福建南劍英韶連春二十三州。南安建昌邵武三軍。桂陽一監。共銀冶八十有四。自太宗至道末及神宗元豐初。大約天下歲課金萬餘兩。銀二十餘萬兩。惟天禧末歲入銀八十八萬三千餘兩。則除坑冶外。丁稅利市折納互市所得皆數之。或出自商旅。或來自外夷。非盡坑冶之數。其時礦苗微。歇者屢。朝恆下蠲除之令。各路坑冶。皆官主之。故江淮荊湖新發之礦。漕司慮發本錢。往往停閉。至建炎七年。工部乞依熙甯法。以金銀坑冶召百姓采取。自備物料烹煉。官收十分之二。其法始一變。金世宗大定三年。金銀坑冶。許民開采。二十分取一為稅。此皆宋以來開采之事。未嘗有礦徒擾民礦稅病民也。

明太祖成祖仁宗。屢慎重開礦之事。然陝西商縣鳳凰山銀坑八所。福建尤溪縣銀屏山爐冶四十二座。浙江溫處麗水平陽等縣銀場局。皆始於洪武之世。永樂遣官赴湖廣貴州采辦金銀課。又開福建埔城縣馬鞍等坑三所。設貴州太平溪交阯宣光鎮金場局。葛溪銀場局。雲南大理銀冶。而福建歲額增至三萬餘。浙江增至八萬餘。宣宗頗減福建課。其後增至四萬餘。浙江增至九萬餘。英宗初。下詔封坑穴。撤閘辦官。既而奸民私開坑穴相殺。嚴禁不能止。言者請復開銀場。則利歸於上。而盜無所容。乃命侍郎王質往經理。分遣御史提督。而奉行不善。供億過於公稅。是則閉與開兩失之矣。自是以後。礦事遂屬於中官。天順四年。始命中官分赴雲南四川福建浙江。於是雲南十萬有奇。四川萬三千有奇。浙閩如舊。總四十八萬三千有奇。成化時。中官開湖廣武陵等縣金場。則得不償費。一小擾。武宗時。復聽內官奏開閩浙銀場。則無礦責銀。再小擾。至萬歷二十四年。衛千戶仲春奏請開礦助大工。於是河南之汝南。山東之沂州沂水蒙陰臨朐費滕棲霞招遠文登。山西之夏邑。中使四出。計十年間。共進礦稅銀三百萬兩。每歲亦不過三十萬。而奸璫乘勢誅索。中飽不啻倍蓰。利歸下。怨歸上。為任璫之極獘。回思洪永宣德時何政。唐宋金元時何政。乃以此為封禁之口實。開冶者之厲戒哉。更考 國朝   列聖之詔令。康熙五十二年。大學士九卿議奏。久經開礦之地。如雲南湖廣山西等縣處。本地窮民自開。地方官查明記冊。其別省人往開。及本處富戶霸占者。罪之。其他省未開采者。禁之。   上曰。有礦之地初開即禁則可若久經開采貧民措貲覓利藉資衣食忽然禁止則已聚之民毫無所得恐生事端總之天地自然之利當與民共之不當以無用棄之要在地方吏處置得宜毋致生事。乾隆三年八月。   諭曰。兩廣總督鄂彌達議覆提督張天駿礦山開采恐滋聚眾之奏據稱銅礦鼓鑄所需且招募附近居民聚則為工散則耕作并無易聚難散之患地方大吏原以整頓地方豈可圖便偷安置國計於不問張天駿藉安靖之名為卸責自全之地其交部議處。四年六月。廣督馬爾泰奏。英德縣長岡嶺銅坑。近有煉出銀礦。請給商人工費。惟該縣洪礦出銀過多。及河源縣銅礦偪近銅山。均請封閉。   諭曰。銀礦議閉之說豈因開銀獲利者多則開銅者少乎不然銀亦天地間自然之利可以便民何必封禁其詳議以聞。四十二年二月。   諭曰。劉秉恬奏促浸攢拉二水沿河之地可以開礦采金是以呼為大小金川朕思金川之雍中刺麻寺有金頂產則產金自屬不妄若所產金沙果王不如官為勘驗試采為兩金川設鎮安營之費。嘉慶元年六月。   諭曰。據伍彌泰奏昨委侍衛巡查塔爾巴哈台所屬之達爾達木圖烏蘭託羅耀等處禁山適有偷挖金兩之眾獻出金沙六十兩因復派兵拏辦等語向例嚴察新疆產金之地特恐匪徒聚眾生事今既畏懼獻出金沙尚屬遵法何得派兵拏辦儻有一二流離貧民偷挖金兩斷不可若此辦理也。此皆列代   聖訓未嘗不許開礦之證。與會典載雲南礦課相表裏。或曰。雍正中   世宗不有慎重開采之諭乎。曰。是時朝廷百廢備舉。方興直隸水利。清耗羨歸公。戶部庫貯六千餘萬。直省倉儲三千四百萬石。外洋無透漏之銀。司農無竭蹶之歎。天子不言有無。本強不問標末。帝王之道。張弛各因其時也。故普賜田租之事可行於文景。不可行於宣元。礦課開采之事可不行於雍正。斷不可不行於今日。

礦屯議

薛福成

今天下日趨於貧之故。大端有二。一則商務不盛。利輸於外。猶水之漸洩而人不知也。一則礦政未修。貨棄於地。猶水之漸涸而人不知也。蓋天地生人養人之具。火化之用。莫大乎煤。轉移之用。器械之用。莫大乎五金。此中外不易之勢也。中國於取煤之法。雖研之未精。而民間猶或務之。其取五金之法。則廢而不講久矣。周禮人一官。掌金玉錫石之地。若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知古聖人經緯天下。所以為斯民利用厚生者。籌之蓋詳。漢書地理志。州郡有銅官鐵官者凡數十處。迄於唐宋。未嘗不採取五金。其事時見於史傳。自明之晚季。以礦稅為厚斂之端。宦豎四出。徵求無藝。有司因之苛派百姓。海內騷然。當時既受其獘。後世遂相戒不敢復議。此礦政所以不修也。近數百年來。天地菁英之氣。鬱而不發。鄉曲士豪。與無業游民。遂敢糾黨開礦。作奸犯科。抗拒官吏。幸而逐之。當事者慮其易聚難散。不得不封閉礦硐。垂為厲禁。而礦政益以不修矣。由前之說。獘在所任非人。藉其名以漁利。而並無其實。固不當因噎而廢食也。由後之說。獘在委棄寶藏。故玩法者欲起而攘之。將防玩法之民。先收自然之利。苟上有治之之法。而民自難遁於法之外也。然而猶有狃於故見而或疑為多事者。亦可謂不審於時與勢之宜者矣。夫民於五金之用。一日不可缺。一人不可無。今以天下之大。而所用銅鐵。皆仰給外洋。至於金銀。如英美所屬之新舊金山。每歲出於礦者數千萬。奚啻取之如泥沙。中國無生之之道。僅以古昔所有互相轉輸。又已用之盡錙銖。通商以來僅三十年。而外國日富。中國日貧。復數十年。則益不可支矣。是可不籌所以振之哉。且中國礦產之饒。甲於地球諸國。苟善取而善用之。固大可為之資也。而論採取之道。則官商分辦之外。惟礦屯一法為最善。何以言之。今天下額設綠營之外。每省各有防營。無事坐食。既糜巨餉。去之又不足以建威銷萌。益示弱於鄰敵。是以新疆之豫軍。畿輔之淮軍。莫不經理屯田以裨軍食。其他如河防水利。囗臺城垣諸工。亦往往借助於各營。此誠撙節財用酌劑盈虛之要道也。竊聞西南滇黔楚粵隴蜀諸省。五金並產。寶氣充積。誠擇礦苗最旺之山。每省先撥一二營。試行采鍊。於以創開風氣。逐漸推廣。有六利焉。向聞傭工開礦。一人所獲。每敷一人之食。如得佳礦。即有贏餘。營勇開礦。計每丁終歲所獲。即不能抵所支之餉。如或僅抵十之五六。亦可省營餉之半也。若礦屯漸多。即所節甚鉅。其利一。勇丁游閒無事。浸至習成驕惰。騷動閭閻。今於操練之餘。課以礦務。使之勤動於山谷之間。猶得葆其樸勇之氣。其利二。

礦產皆在窮巖絕嶠遼廓之區。於此分屯各營。則苗蠻有懾服之心。客匪絕佔踞之望。其利三。官商開礦。籌本最難。本之難籌。尤以工費為大宗。營勇有額支之餉。經始之初。祇須購機器。訂礦師。成本既輕。事乃易集。其利四。礦務既興。則運送必有舟車。淘鍊必有工匠。未始非小民謀食之資。其利五。無論金銀銅鐵。中國之所出漸多。則外洋之來者漸少。一年計之而不足。數十年計之而有餘。其利六。有此六利。則礦屯之舉。尤勝於官商之經營也審矣。若夫選將領。擇官吏。聯民情。定規制。則恃乎各省大吏之體察情勢。訪求人才。視其意之輕重。而效之大小判焉。昔宋蘇軾治徐州。以利國監為鐵官。商賈所聚。凡三十六冶。冶各百餘人。採礦代炭。多強力鷙忍之民。欲使冶戶各出十人。籍其名於官。授以刀槊。教之擊刺。每月庭集而閱試之。以待大盜。此寓強於富之術也。而礦屯之說。則足以寓富於強。推而行之。富一方可。富天下亦可。譬猶導水者之引其泉。將滾滾而不竭也。而豈有洩涸之患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