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教育方法也可以叫自我教育法或自我修养法。这种教育方法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来的。“慎独”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大学》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所以当一个人独处时就应该更加谨慎,处处注意道德规范,时时内心反省。就如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好像有许多眼睛盯着你,许多手指着你那样严厉。封建社会的“慎独”教育方法实质是要求人们主观反省,闭门思过,修身养性。“慎独”教育方法始终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慎独”教育方法包含的内容
1封建社会的“慎独”包括三个方面。
(1)克己。就是自己克制自己,这是孔子的主张。他认为在德育方法上,要使人能自己约束自己,要使人把不合“礼”的言论纳入到合“礼”的轨道中去。他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就是要人们按照周礼的规范要求自己,对不合周礼要求的需“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克己”。到了宋朝,朱熹将孔子的这一方法加以继承和发展,他说:“整齐收敛这身心,不敢放纵,便是敬”(《晦翁学案》)。又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辑略》)。意思是说,自己要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敢放纵,心里没有妄想身体没有妄动,不要受不合“礼”的思想意识或物质影响和引诱,只有这样,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封建的道德标准。
(2)内省。就是自我反省。孔子非常重视内省,他曾“吾日三省吾身”,天天进行自我反省,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礼”。他还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就是说,反省自己,问心无愧,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呢?并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意思是说,看到周围的人符合礼仪道德,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符合道德的人,内心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一样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言行。
(3)“存心”、“养性”。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自身修养方法。孟子提出的“存其心,养其性”,就是要求人们经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保持内心所有的道德观念。孟子还说,“反身而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怒而行,求仁莫焉”(《尽心上》)。意思是说,人的善性和命运都是先天就定了的,所以一切都具备了,自己就不必怨天尤人,对客观环境抱怨,只要自己经常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满足在自己虚构的精神世界里,便是最大的快乐和享受。孟子反对“自暴”“自弃”。他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仪,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人由义,谓之自弃也。”(《离娄上》)他认为这样的人十分可悲。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提出了同样的主张,他认为“学者须是培养。今不作培养功夫,如何穷得理”(《性理精义》)。又说“如今要下功夫,且须端庄存养”(《晦翁学案》)。要求人们学会“存养”工夫,以巩固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封建社会的“慎独”教育方法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用封建礼教统治人民的工具,从哲学上讲,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弊端。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看到了人的内因,不管传统的美德内容多么好,如果受教育者不能在内心转化,那么这种教育必不被受教育者接受,而“慎独”的方法就是要我们去自己反省自己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法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事实也证明,历代的美德贤人无一不是“慎独”的优秀者。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天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不失为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
2现实意义上的“慎独”内容。我们今天所说的“慎独”其意义已经更新了。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做了新的阐述。他说“一个具有崇高思想品德的共产党员,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我们今天使用“慎独”教育方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1)要使受教育者在内心产生传统美德意识,形成一种信念,并以此来约束、调整、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受教育者产生自我修养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随时随地严格检点自己的行为;(2)要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自制力,善于监督自己,在“无人见处”时,严格要求自己;(3)要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评价判断能力,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判断,并且不断提高自己道德观念和评价水平。
二、“慎独”教育方法的特点
1独立性。“慎独”教育方法实质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学生独立进行自我教育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教育者在使用“慎独”教育方法时,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慎独”的环境,即“无人见处”的环境,让受教育者单独完成某种任务。其次要让受教育者“独立”进行,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布置一定的内容,作适当的指导以后,就不应再过多“干涉”受教育者,而让受教育者按要求自己独立完成。
2对象的选择性。“慎独”教育方法,由于是一种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而自我教育对受教育者有许多前提条件,如自制力、行为评价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并非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备的,不具备这些能力,就不能使用“慎独”教育方法。因此,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及中高年级中自制力等前提条件不具备的学生都无法使用“慎独”教育方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即这种方法对教育对象具有选择性。
三、“慎独”教育方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慎独”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就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属于受教育者的一种行为,如果这样理解,“慎独”就决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应该把它看成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美德教育的一种方法。这意味着在使用这一方法时,教育学上的原则、原理也都适用。因此,在实施“慎独”教育方法时,教育者要注意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在实施这一方法时,教育者绝不能采取放弃不管就是“慎独”的错误作法。同时,这种方法与其它方法的区别在于受教育者是单独反思,是自觉进行的自我教育,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教育者又不能取代学生,替学生“慎独”。显然,要正确使用这一方法,教育者一定要掌握好教育的“度”,做到自己的教育恰如其分,以正确的批评引起自我批评。
2“慎独”法具有局限性。这种方法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要求很高,如果受教育者对“慎独”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又缺乏自制性、行为评价能力、辨别是非力,就不应使用“慎独”教育法。这就要求教育者应注意掌握受教育者的情况,做到正确选择受教育对象实施“慎独”教育方法。
3教育者在具体指导受教育进行“慎独”时,应注意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适合的题目,使受教育者尤其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的受教育者能思之有物,而不至于胡思乱想;要使受教育者明确判断是非的标准,使受教育者清楚哪些行为是丑的,哪些行为是美的。以此,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美德行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