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108影响人类的伟大发明
33411500000021

第21章 发明6(2)

你可能每天都离不开电视,它告诉你新鲜的讯息,带给你轻松的娱乐,可是你是否清楚,奠定电视发明基石的人当初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而他的身上可能还留着干草的气息——农场少年的天才奇迹——电视的发明源头1957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的《我有一个秘密》节目中出现了一位老人,他宣称:“我发明了电子电视,在1922年,我14岁的时候。”评委会没有猜出这位不起眼的、身体衰弱的50岁老人的秘密,在宣布他的名字时,也没有表现出对他的认可。节目主持人加里·穆尔说:“令人失望的是,电视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而且它是你孕育的东西。”穆尔还表示“永远的感激之情”,他说:“如果不是由于你的话,我们大家都会失业的。”他给了老人80美元奖金和一纸箱“云斯顿”牌香烟。老人在离开时脸上显露出一丝微笑——或许应该说是苦笑。这位发明家应当是他的崇拜者爱迪生那样的传奇人物。然而,命运再加上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煽动,使他成了一位古董。这位老人名叫法恩斯沃斯。

法恩斯沃斯获得荣誉的梦想始于1921年爱达荷的干草地里。这位摩门农场的男孩阅读过通俗技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早期机械式的电视系统的文章。纽约和海外的一些实验家试图用一个旋转的凿孔圆盘扫描影像,通过一条电线或者无线电把图像传输出去,然后用第二个旋转的圆盘把它们改变成模糊的光和阴影的模式。年轻的法恩斯沃斯知道这些圆盘旋转的速度永远不可能达到使得一个活动形象清晰的地步。这个14岁的孩子认为,如果采用磁化的电子束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年轻的法恩斯沃斯不愿抛头露面,讲话也结结巴巴。但是当他谈到他发明电子电视的希望时,他的话便滔滔不绝。在他15岁的时候,他高中的化学老师相信他的想法是可行的。19岁的时候,银行家帮助他建立了一个由他年轻的妻子、她的兄弟和两名工程师组成的小实验室。1927年1月,法恩斯沃斯提出了他的第一个专利申请,9月7日在旧金山格林大街202号,他传输了历史上第一张电子电视图像。那是一张玻璃片,上面画了一道线。一年后法恩斯沃斯向记者展示他的电视机时,图像是模糊不清的而且也比一张邮票大不了多少。但是,人们可以看出图像上的物体在动。

这时候另一位重要人物出场了。弗拉迪米尔·兹沃利金是一位优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法恩斯沃斯在他的干草地沉思之前好几年,兹沃利金就在实现他的关于电子电视之梦。1925年他拼凑了一个由部分电子组成的系统,但这个系统十分粗糙。1929年他找到了一位支持他而且又有钱的人——戴维·萨尔诺夫,这是一位后来成为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有魄力的人。

1930年4月,兹沃利金到了格林大街拜会了法恩斯沃斯,希望达成一项专利出让协议。兹沃利金知道他的接收器比法恩斯沃斯的要好,他的阴极射线显像管将成为现代电视机的基石,但是兹沃利金的析像管不如法恩斯沃斯的析像管好。兹沃利金在他的实验室中,开始对这种析像器进行试验。

1934年,费城有名望的富兰克林学会邀请法恩斯沃斯在它的新科学博物馆公开展出电子电视。当游客穿过漂亮的圆柱进入大理石大厅时,高兴地看到自己出现在一个小电视屏幕上。公众花75美分进入一个大会堂,在那里狗和舞女在整整一英尺宽的荧屏上表演。第二年法恩斯沃斯的好运达到顶峰,美国专利局给他“在电视系统的发明方面有优先权”的奖励,1936年他开始试验传输娱乐节目。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恩斯沃斯的希望破灭了。政府发布命令暂停出售电视机。而当电视机的生产在1946年恢复时,法恩斯沃斯关键性的专利即将过期。这位发明家在6年以前就放弃了对电视前途的大部分希望,他到缅因州隐居起来,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修建一所隐居地。他在33岁时就感到精疲力竭了。他拼命喝酒和服用镇静药来缓和他的消沉意志,结果神经失常了。1947年,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消失殆尽。兹沃利金和萨尔诺夫把自己打扮成了电视之父。在美国无线电公司作为商业电视的先驱取得成功的光环照耀下,那位在30年代被新闻界的报道说成是“天才”的“农家小厮”被人忘却了。

1971年法恩斯沃斯去世,历史的长镜头开始对他的贡献聚焦。美国邮政局在1983年发行了纪念他的邮票,发明家荣誉室在承认兹沃利金7年后,于1984年承认了他的地位。而此时的电视正步入辉煌的顶峰,改变着人类一个又一个夜晚。

世界上第一位在电视上接受访问的人是爱尔兰女星奥妮尔。1930年4月29日,她在英国南安普敦举行的“理想家庭展览会”中,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身穿一件宣传贝尔德电视台的汗衫。她兴奋地说:“电视肯定极受欢迎,这是我第一次按受电视访问,十分高兴……至少这是件奇妙的事。电视真是一件顶呱呱的礼物,这真是个新鲜玩意!”美国孩子在11岁前,估计平均每人要看15000多小时电视,相当于昼夜不停看625天。差不多每个孩子在电视上看了300多万个广告,目睹一万几千宗剧中谋杀案。

今天,“你上网了吗”几乎代替了以往“你吃了吗”的问候,可见网络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关于它的未来我们还无法确知,关于它的过去我们不能忘记——从局域到世界——因特网的成长历程国际互联网,也叫Internet。这个“网”已经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它将给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甚至下过这样的论断:“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早先的“网”是指打渔的工具,后来又借用来描述某种事物的状态。比如说:电网、公路网、水利网,这些都指的是物质流通的网。还有另一种网,网上流通的是信息。例如电话网就是这样,每台电话通过电话线连通,那电话线传递的不是电,走的不是车,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

国际互联网,顾名思义,这是个连接全球信息的大网,它连接的是计算机。网上不仅仅能流通文字信息,还能流通语言、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它不仅能接受流通各种复杂的信息,还能有效地管理这些信息。有了国际互联网,计算机就成了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最好的工具。计算机全面延伸了人们的各种信息器官,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偌大的世界一转眼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了。

人们怎么想到要把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国际互联网的呢?这要从夏威夷岛上的那群研究火山活动的地震学学者说起。

20世纪70年代初,一组研究火山活动及地震的学者被派往夏威夷群岛上工作,为了将研究数据快速交流,同时使科学家们在不同岛上能了解对方的研究成果和进度,他们便把岛上的各个大型电脑主机与无线电及电缆连接起来并制定通信协议,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网络系统,我们现在把它叫做局域网。

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类小型的局域网越来越多,运行速度也越来越快,各网之间开始连线,“大”网络系统应运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军方的“高级研究工程局网络”,也叫Arpanet。很快Arpanet变得越来越普及,很多使用它的人清楚地认识到了它的潜力,并且开始用它来做许多自己的事情,像传送文件、个人间的通信等。

1975年,Arpanet网络发展成一个完全成熟的网络,它被转交给美国国防部通讯局,也就是现在的美国国防部信息系统局,并继续发展壮大。

1983年,Arpanet网上的文件传送协议被批准为军方标准,并允许数据在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间传送,而并不依赖于中央计算机。同时Arpanet被分为两个小网络,一个仍叫Arpanet,另一个叫Milnet,也就是美国国防部数据网络的雏形。而人们开始称这两部分网络为Internet。

1990年,Arpanet关闭了,但Milnet仍然是今天Internet的一部分,而Internet则已经是许多网络的集合了,不仅美国本土,欧洲、大洋洲、亚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连接起来。大家以Internet来称呼这个彼此连来连去的庞大的国际性网络,所以,我们把Internet翻译成中文,就是国际互联网。因特网的出现,首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时代的信息媒体。它通过全球的信息资源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数百万个网点,向人们提供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甚至是瞬息万变的信息。

现在,人们不出家门便可以利用因特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交四方友。

因特网还给人们带来很多种新的生活方式。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因特网在家里上班,他们坐在家中跟自己的同事乃至于跟全世界的网络对象进行联络,甚至通过网络操作华尔街的股票,家庭办公不仅可以节省上下班往返所需要的时间,更能自由地安排工作,更多地与家人分享天伦之乐。

因特网的出现,宣告着人类信息时代的真正到来。

1998年7月22日,因特网之父文顿·瑟夫在因特网协会一年一度的全球性会议上透露,目前,全世界250个国家中有240个提供因特网上网服务。全球因特网服务商达7500家,其中60%在美国,为4500家。

这个曾被麻省理工学院拒之门外,从未受过正统物理学教育的人,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电子信息时代,正所谓——“无知”者无畏——集成电路和它的发明者2000年12月10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件似乎有点奇怪的事:一个说话声音轻柔的美国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人名叫杰克·基尔比,曾因数学分数太低而遭麻省理工学院拒诸门外,从未接受过正统的物理学教育,更不是物理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不把此细节当一回事,因为基尔比发明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有价值的产品“微芯片”(集成电路),开创了信息时代。

微芯片体积微小,却是所有数字式装置的核心,可以说是继石油之后最重要的工业产品。没有微芯片,就不可能有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也不可能有因特网或电子游戏机。集成电路像电灯泡、电话、汽车一样,面世之后,世界就产生了重大变化,但不知何故,发明微芯片的这个人一直未能像爱迪生、贝尔、福特等发明家那样享有盛誉。基尔比到77岁才终于获得诺贝尔奖,得到他早该得到的重视。

基尔比在堪萨斯州长大,父亲经营电器公司。他念中学时就立志要当一名电气工程师。1941年夏天,他登上火车前往马萨诸塞州,去参加麻省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然而,他落第了。

60年后,基尔比名下有60项专利,他的相片与爱迪生相片并列挂在美国“国立著名发明家纪念馆”内,他的架子上摆放了几乎所有的工程技术奖。但基尔比对那次落第仍然耿耿于怀,他回忆说:“及格分数为500分,我的分数是497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基尔比从军,战后他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从大学毕业后,加入一家生产电子零件的小公司工作。原因很简单:那是惟一肯雇用他的电子公司。几年后,基尔比向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寄出求职信,竟获录用,这让他喜出望外。那年是1958年,他34岁。

当时得克萨斯仪器公司虽然不如基尔比所想像的那么大、那么有钱,却已是一家重要公司。公司委派基尔比着手解决电子工业最重要的问题,即“互联”,或称“接线”。

那时工程师界受晶体管启发,正忙着为新兴的电子装置——高速电脑——设计电路。这种高速电脑在理论上功能强大,能连接全球通讯网络,也能将火箭发射至月球。然而这只是纸上谈兵,因为所必需的配线和焊接接头量实在太大了,没人造得出这种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