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三国当诸侯
3355500000001

第1章 卫家遗孀

第一章卫家遗孀

连绵的秋雨接连下了数天,致使黄河河水上涨,往来河东郡渡口的船只得停岸暂行,船渡的停运,从而使得往来河东河西的行人商贩,因无法渡河,纷纷在渡口码头的集市内住了下来。

此刻黄河码头边上,撑着一把油伞的刘显,望着奔流不绝,气势汹涌的黄河之水,这让原本情绪郁结的他,浑然之间一扫胸中郁闷之气,当下他一把扔掉手中的油伞,仰天长唱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一首诗歌唱罢,身心舒畅的刘显,回想起三天前自己一觉醒来时的情景,他到现在都还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刘显,高中毕业后,由于没有考上大学,十八岁时就去部队当了两年兵。

身处和平年代的刘显,参军之时虽然也抱着雄心壮志,希望自己的军旅生涯,能够轰轰烈烈一番,然现实的结果却是他在部队两年下来,别说立功上战场,就是连射击的子弹,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发。

部队两年之中,刘显唯一学会的一门技术,就是养猪,也就是因为刘显学会了这样一门技术,最后他在转业之后,于是选择了在家乡城市的乡下,找战友合伙凑了点钱,开了一家养殖场。

起初两年由于刘显他们技术还行,他和几个合伙的战友都赚了一些钱,但随后一场突发的疫病暴发,他们养的猪一夜之间,全部染病而死,从而导致了他们彻底的破产,最后把原先赚的钱全部赔了精光不说,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务。

可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准备跟刘显结婚的未婚妻,也抛弃她独自跑了,一贫如洗的刘显,并没有就此颓废,反而勇敢的承担了所有的债务,随后又经过十年的努力,刘显的养殖场从原来的负债经营,到最后成了远近闻名的生猪加工基地,年产近千万元。

然而就在刘显努力,终于获得回报之时,三天前的夜里,突然发生的大地震,把正在家中睡觉的刘显,彻底的埋在了地底之下,原本以为必死无疑的刘显,醒来之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东汉末年。

并且占据了这个也叫刘宪(主角名字刘宪)的少年的身体,虽然来到古代已经三天了,可是刘宪每次回想起来,都还有些不真实的梦幻感觉。

这时站在黄河边上的刘宪,面对着这汹涌的黄河之水,心知自己再也没有回头之路的他,现在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在这个即将来临的三国时代,好好的活下去。

不过让刘宪欣慰的是,通过从脑海中残存的的记忆,他获悉了目前自己的身份是,兖州刺史刘岱之子,姓刘名宪,字子陵,今年十七岁的他,按照汉代二十岁行冠礼的规矩,原本是无法取字的,但由于一年前,刘宪的祖父在世之前,由于牵挂着他这个刘氏长孙,所以先行给他取了子陵二字,意思是希望他能够像山岳一般,撑起他们刘家的家业。

刘宪对于三国的历史名人,知道的虽然不少,但对于这个并不是很有名气的刘岱,他还真是所知甚少,不过凭着后世的知识认知,刘宪还是知道兖州刺史,是一个不小的官职了,想着有这样一个老爹,他相信自己未来的生活问题,应该是不用发愁了。

此刻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刘宪,却并没有真正明白,东汉末年是个乱世,而且是个大乱世,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中,一切的幻想无疑都会是空的。

因为此时正是历史上的汉献帝初平三年九月下旬(既公元192年9月末),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兖州制下的东平国境内,刚结束了一场战事。

号称百万的黄巾军日前刚与刘岱率领的两万汉军兵马,在东平国城下进行了一场殊死决战,儿身为兖州刺史的刘岱,也在这一场战役中,被黄巾兵马斩杀。

同样历史上这一年冬天,也正是因为刘岱的战死,让兖州辖制下的东郡太守曹操,在济北相鲍超的拥戴下,正式取代了刘岱的兖州刺史职位,从而开始了属于曹操的辉煌的人生时代。

远在东平国发生的战事,对于身在河东郡黄河码头上的刘宪来说,自然是无法预知的。

“公子,你昨日身体刚康复,今日又冒雨高歌,这万一旧病复发,主公知道我没有照顾好你,我可吃罪不小的啊。”正在刘宪对于未来古代生活充满憧憬之时,站在他身后的安虎,疾步赶到近前,举着雨伞为他遮住了漫天而下的雨水。

刘宪由于继承了脑海中的记忆,因此对于自己周边的人,自是不会陌生,这会他转身看着眼前的安虎,在接过他手中的雨伞时,笑了笑道:“虎子,你就放心吧,我的身体已经好了,这点风雨又岂能耐我何。”

安虎今年十九岁,身高八尺,阔面高额,长的十分魁梧,他是自幼陪着刘宪长大的玩伴,不过刘宪习文,他习武,虽然没有得过什么名师指导,但凭着天生的蛮力,手持长柄大刀的安虎,舞起刀来,倒也是威风凛凛。

淅沥的秋雨,终于停了下来。三日之后,黄河渡口的船渡,再次恢复了通行,阻碍在码头上的行人商贩,在船渡恢复之后,自是蜂拥而出,纷纷拥上了码头之上。

刘宪这会因还在纠结着自己的身份问题,所以他并不急着返回兖州,而是继续选择在渡口的集市内又小住了数日,直到安虎的再三催促他回家时,他才下定了决心。

“船家,去一趟孟津渡,需要多少钱?”这日刘宪二人来到码头雇佣船只时,渡口上一女子的问价声,引起了刘宪二人的视线。

“公子,那不是昭姬小姐吗?”刘宪开始也看了眼那女子,凭着脑中的残存的记忆,他虽然觉得对方眼熟,但却并未认出对方,反倒是安虎一眼就认出了。

“昭姬?我们认识她吗?”刘宪疑惑的看了眼女子,转头望着安虎问道。

“……公子,你不会吧?我们这次来河东,不就是来看望昭姬小姐的先夫卫仲道公子的吗?”安虎惊诧的看着刘宪,对于自己公子,竟然忘记昭姬以及卫仲道这件事,他显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呵呵,臭小子,我跟你开玩笑的,我当然知道了。”刘宪经过安虎的提醒时,这才醒悟过来,眼前那个昭姬,就是后世有名的蔡琰,蔡文姬。(注:蔡琰在司马昭前是叫昭姬的,后来为了避讳司马昭的昭字,才改为文姬)

至于安虎说他们此行来看望卫仲道一事,原因是因为刘宪和卫仲道有同窗之谊,故两月之前,刘宪接到卫仲道书信,得知对方已经病入膏肓的消息时,当时正被刘岱禁足在家中读书的刘宪,当即借看望卫仲道这个机会,顺利的离开了家门。

不料当刘宪从兖州赶到河东卫家之时,卫仲道已经去世一个多月,无奈之余,刘宪在卫家盘桓了几日后,随即着手返回兖州之事,不料却因为秋寒之际,刘宪忽然一病半个月,最终却莫名其妙,让他一个现代人,占据了刘宪这个躯体。

此刻刘宪想起脑海中的这些记忆,不由暗自感慨一声,随即疾步上前,道:“船家,我给你五两银饼,包你这艘船到孟津渡。”

“客官,您请上船。”船家听到有人出五两银子包船,当下忙笑呵呵的请刘宪登船,要知道五两银子,那可是值五百铢钱,足够他一家子吃上数月了。

“昭姬,有话我们路上再说吧,先上船。”刘宪这时看着披着一身黑袍的蔡琰,一脸尽是疲惫之色,显然这段时日来,她正遭受着不小的精神折磨。

蔡琰听到刘宪那强硬的话语时,疑惑的举目看了眼刘宪,这个当年在洛阳城内,以风流好色出名的刘公子,前些日子来府上时,还是一脸的轻浮之色,如今不过半月不见,却显得稳重成熟了不少,莫非他身上也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成?

带着一丝疑惑,蔡琰想了想,随即领着当年陪嫁的贴身丫鬟,默默的登上了船只,如今她已经不是昔日名动洛阳的才女,也不是河东卫氏家族的少夫人了,而是一名“克夫”命薄的遗孀。

因为从前日开始,她已经正式与卫家决裂了,这次她是准备返回长安,前去投靠父亲蔡邕的。

“船家,开船。”最后登船的安虎,在登上船头之后,立时吆喝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