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年繁复
3357200000006

第6章 独树一帜创魏国

什翼珪在贺兰部族行韬晦之计,低调作人,苦练武功兵法。十载春秋,含辛茹苦。能找到的兵书他都读遍了,能踏勘的山川他都走遍了。他的隐忍、宽厚得到了各部族的拥护,连贺兰悦部落都尊他为首领,听他指挥。这使得舅舅贺兰染干心里很不舒服。就在这时,南部大人长孙嵩率南部七百余户部曲叛离酋长刘显,想去投奔拓跋寔昌的儿子什翼渥。他的谋士对长孙嵩说:“什翼渥是弑杀君父的逆子的儿子,跟着这种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不如去投奔什翼珪。”长孙嵩听从了这话,率众投奔拓跋珪,拓跋珪的势力渐渐强大。

听到这个消息,贺兰染干认为不能再拖延时机了,如果拓跋珪的势力再壮大,就难以将其消灭。于是率部发兵,围攻拓跋珪,决定派先锋侯引七突入贺兰悦部,以奇袭的方式斩杀拓跋珪的人头。两人的作战方案被代郡人尉古真知道了,他不忍心看拓拔部落自相残杀,决心阻止这次内耗。就连夜逃到贺兰部,将消息秘报了拓跋珪,回家后又对侯引七说:“拓跋珪晓得了你们的计划,你出兵突袭,恐怕是凶多吉少。”侯引七听说对方有所准备,只得按兵不动。贺兰染干见状十分气愤,责问侯引七:“你的部落远在山南,还不行动,我们到时候怎么能合围聚歼?”侯引七说:“拓跋珪早就有准备了,是尉古真的部队侦察后得知的消息,我不参加这次行动了。”贺兰染干见未行军先失友军,将一腔愤怒撒在尉古真身上,怀疑他叛盟投敌,将消息泄密。就命人逮捕了尉古真,要他老实交待。尉古真任凭贺兰染干怎样的鞭打,始终不吐实话。贺兰染干气得暴跳如雷,把尉古真的头夹在车轴之间,威胁说:“你若再不老实交待,我就驱车前行,活活车裂你。”说完,挥鞭打马,驱车前行,车轴的插销戮在尉古真的脸庞上,刺瞎了一只眼睛,痛得他嗷嗷叫唤,嘴里不停地怒骂:“拓跋珪连凶猛的老虎都不敢伤害他,他早就晓得你这个当舅舅的要害他,早就对你有所提防,你******居然责怪老子泄密。”贺兰染干见从尉古真嘴里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不得不放掉了这个独眼伤者。然后,不听劝阻,独自发兵攻打贺兰悦的草原部落。

贺兰染干的部队把贺兰悦的草场围了个水泄不通,驱使骑兵往前冲杀,拓跋珪正骑马迎敌,却被母亲叫住,她命婢女们把自己的马车推到阵前,对贺兰染干说:“染干,你是要杀害我们母子吗,我以王妃之尊在你们家当牛做马那么多年,你还不满足,还想僭越代王的高位。我们受汉文化教育这么多年,应该深知君权神授的道理。”贺兰王妃在车上举着代王的玺绶,说:“代王的玺绶是大晋皇帝御赐颁发给什翼家的,你就是拿去,也坐不住这把龙椅,就连你的老部下侯引七、尉古真这些人都不服你,你还能当代王吗?”贺兰王妃的一番话,羞得贺兰染干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不敢向姐姐动刀子,嘴里一声唿哨,转身打马逃去,包围牧场的马队转身回奔,作鸟兽散。

母亲的临危不惧,使青春初萌的十六岁少年拓跋珪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上兵伐谋”。靠刀剑军火的冲突奔杀,并非解决战争的唯一手段。贺兰悦部落的民众见气势汹汹的贺兰染干唿哨奔逃,尽都欢呼起来:“快滚吧,回你的部落去奶孩子吧。”贺兰悦也对着哥哥的背影高声说:“我们有皇权神授的代王玺绶,拥护我儿拓跋珪为代王。”一时,群情欢呼:“拥护拓跋珪为代王,拥护拓跋珪为代王。”这一切都发生在仓猝之间,贺兰悦领着外甥站在他素常指挥征战演武的土墩上,从姐姐贺兰芳手中接过代王的玺绶,双膝跪地,前行叩拜,说:“请代王接受玺绶,复兴代国。”众牧民也跪在土墩前,跟着呼喊:“请代王接受玺绶,复兴代国。”

拓跋珪含着滚滚热泪,在春日的阳光中,双手接过代表王权的玺绶,正式称为“代王”,这一年是公元386年的初春,这一幕就发生在贺兰悦的部落属地牛川。

代国再次建立,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更需要一个安定的环景,稳固的地域,才能保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代王拓跋珪以中原先魏的政治官佐布局,改元登国,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分部治其民众。以张兖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主理朝政。

代国初建几天,拓跋珪带领着一班大臣,巡视自己的“代国”属地,在初春的咋暖还寒中,不服输的雪花在初春原野的点点新绿中肆意飞舞,一条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牦牛川无声地流淌,活象哀妇无声的垂泪。年轻的拓跋珪挥舞马鞭指着起伏的远山,说:“爱卿,你们说,这里能施展开拳脚吗?”右司马许谦不解其意,说:“以牛川的广阔,十万八万步骑操练演武,也不会拥挤。怎么会施展不开拳脚呢。”贤臣张兖会意,说:“要想自立于各国家之间,这山谷之间的原野,确实难于施展拳脚。”年轻的拓跋珪见左长史一点即通,十分高兴地说:“先祖从白山黑水之间,跋涉阴冷腐臭的沼泽,最终落脚于盛乐,是我代国的龙盛之地,我们要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帝国的都城还得要向南方发展。今后才可俯视而下,逐鹿中原。”张兖主动请命:“代王有如此雄才大略,我这就带领几百人马前去盛乐踏勘。若条件允许,即修缮以前残毁的宫室。”

第二天,张兖带着一百名人马及贺兰悦资助的金银绢帛,悄悄来到破败不堪的盛乐古城。看见城墙宫殿遗址依旧当年规模,当即招募功匠,修缮破败的宫廷、官署,并广泛宣传,要把盛乐古城打造成北方的大都市。经过两个多月的维修,整治街道,苍凉的盛乐古城这才又有一些热闹气息。逃往外地的农牧商贾听说了盛乐古城的宣传,见到了商机,又拖儿带口回到了这座北方小城。一时,路断人稀的小镇,又成了几千人口的交通要冲古城。

四月初夏,年轻的代王听了张兖的汇报,带领全部人马向盛乐挺进,途中在东沐川稍事休息,祭奠农妇和山豹子,告慰母子二人英魂,这才驻跸盛乐城,诏命盛乐为盛京。

在确立了都城之后,拓跋珪总认为“代国”之名不详,代国代国,顾名思义,只是一个替代之国,实非国祚长久的吉祥称号。而今南有东晋,西有前秦,拓跋珪决心像魏武帝那样,建立一个强大的曹魏政权。经与大臣们反复讨论,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将其国名定之为“魏”。以此伊始,一个稚嫩的蕞尔小国,即在河套地区的大漠之中诞生了。史家为了将其与前朝的几个魏国相区分,称其为北魏。从此,一个崭新的国家,以她独具特色的民族兼容性和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而永存于历史典籍和文学艺术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