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汉奸到英雄
3357700000128

第128章 致函杨长官

欲速则不达,自己还是有些操之过急了。一路撤回来,杨国权默默地想着,思考着,反思着。

中日之间的差距并不仅仅是科技水平以及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教育程度。中国民众的愚昧落后,也是抗日战争如此艰苦的原因之一。

淮北的民风,确实强悍,但却用错了地方。更有一些地方势力借国难之机,兴风作浪,搅弄事非。

刚而易折,柔能克刚。杨国权开始明白过来,就是因为自己太过强势的表现,才引起了这些地头蛇的警惕和惧怕,有可能使他们走向联合,共同对抗自己。他很想快刀斩乱麻,尽快地奠定基础,但显然,从目前来看,自己的实力还不够,面临的阻力很大。

“少爷,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记在心上。”肖四见杨国权闷闷不乐,以为他对刚才的事情还耿耿于怀,便劝解道:“不是咱打不过他们,是少爷您心好,不想造太多杀戮,有损阴德。”

“屁的阴德。”杨国权好笑道:“这群乌合之众,要打还不容易。可那些愚民愚妇,就会怀恨在心,对咱们在此立足很不利。不过,我已经想好了办法,那就是先除首恶,震慑其余。”

“当然了,我们还需要时间。”杨国权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有些操之过急了,地域观念,百姓的想法等等,考虑得太少了。或许日本鬼子的残酷会让他们清醒过来,看清楚谁才能真正保护他们。”

有些事情杨国权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与现在人们观念存在的差别,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达成一致的。对于土匪,对于乱兵,人们对他们所做的恶事并不是那么愤慨,或许是习以为常的原因。而杨国权却恨不得一下子将这些渣滓荡涤得干干净净,所以,他往往有些操切,行事过于强硬。

既然杨国权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自然会有所改变。他想将留在永城县安定地方的周大龙调来,他的社会阅历,他的江湖经验,在这种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应该是更为合适。

而且现在的时机并不是最好,因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的各种武装,不管是土匪、游杂武装,还是会道门等,都打着“抗日”、“保家自卫”的旗号,虽然是司令如毛,土匪遍地。但要想横扫他们,也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否则,很可能逼得他们联合起来。这些本乡本土,地形地势特别熟悉的家伙,要用得好,是一个助力,要转而为敌,也会给杨国权平添不少麻烦。

“武”戏不顺利,那就先改唱“文”戏,杨国权率队暂时撤回了环水村。这个四周被水环绕,像一个小小的“梁山泊”的村子,原是小霸天盘踞的巢穴,现在被作为挺进队的队部所在。

杨国权一面派人回永城,召集周大龙及援兵;一面派出人员,寻找周边百姓,打探消息,仔细分析皖北各方势力的虚实;另一面继续练兵,以备再次攻村掠寨,卷土重来。

这些日子以来,王金锁象中了邪一样,老是端着新拿到手的三八大盖“发呆”,一端就是一个小时。他把远近不同的各种物体都当成目标,枪膛里却不装子弹,只是不停地击发。感受着子弹出膛时的后坐力,努力使自己在扣动扳机的瞬间,手臂、身体纹丝不动。

为了做到纹丝不动,王金锁要求自己在击发后一直想着目标,并且要看清楚准星是如何跳离目标稳定下来的。在那一刻,他甚至不会松手放回扳机,就象被冰冻住一般。为了增强臂力,他自制了两个沙袋,说是沙袋,实际上是用破布撕成两片,里面装上沙土。他要求自己在两臂带着十几公斤沙袋的时候,仍能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

到了夜晚,各处微弱的油灯光,又成了他练习瞄准的好帮手。这个目标比起白天的树木山石更不容易把握,灯头儿忽大忽小,忽高忽低,王金锁就定定地瞄着那灯光,一双火眼金睛就是这样练成的。

刚进狙击队的时候,王金锁连“狙击”、“冷枪”、“提前量”、“测距”这些词都没听说过。丁秋盈可不惯着他,也没那耐心,态度很恶劣,现场指点完怎么测距,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后,就指着一个目标说“自己练去”。

王金锁虽然有些憨直,但他也知道,在军队里,要想被人瞧得起,就必须有好本事。他默默地练,默默地忍耐,憋着口气,一定要成为象杨国权或徐大眼那样人人侧目的狙击手。

人有了前进的目标,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王金锁付出了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而徐大眼看他被丁秋盈欺负得狠了,暗中给了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是王金锁最应该感谢的人。

虽然王金锁的三八大盖依旧没来及装上瞄准镜,但他的射击技术已经有了神速的进步,尽管很多人,包括杨国权和丁秋盈都没有注意。机会,总是会有的,只要你准备好了,就象锥子总会从布袋里露出尖头一样。

稍显平静的日子只过了三天,杨国权便接到了盘山龙许明山派人送来的信。

“……闻杨长官以抗倭扶国为志,屡胜日寇,大长国人之威,吾等钦赞无限,书难尽辞。

昊天不吊,倭贼内犯,焚杀奸掠,无恶不为,举国共愤,凡有志之士,孰不抱来倭之心?明山承萧县民众之推拥,豪绅之委托,揭竿而起,志在联合各路豪侠,协力抗敌,尽救国救民之心,逞杀敌驱寇之志。

各路抗日军兴,原为抗日救国,捍卫乡里,一方父老莫不寄予厚望。杨长官率师东进,意味不明,近日颇多误会,急盼澄清。

特致函杨长官,诚望于临江寨一晤,以同挽国难,共图大业。”

杨国权放下信,陷入了沉思。这是先礼后兵,绿林中常用的招数。如果能少动干戈而实现自己的计划,倒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与土匪头子们会面,自己也要做万全的准备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