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汉奸到英雄
3357700000175

第175章 两位专家

“轰!”空地上碎石横飞,尘土飞扬,腾起一股烟雾。

杨国权等人从掩蔽物后走出,来到弹坑前,仔细观察着爆炸的效果。然后,冲着戴眼镜的中年人和胡子拉茬的家伙伸出了大拇指。

嘿嘿,中年人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乱篷篷的头发似乎很久没洗了,落下不少头屑和灰尘。

搞研究的都是这个样子吧,不修边幅,邋邋遢遢。杨国权倒没太大的反感,人才嘛,不是看外表,而是看能力。这位主动请缨,从大后方来到沦陷区为抗战而工作的孙姓和郑姓知识分子,是值得他尊敬的。

“孙先生制造的炸药威力不俗,郑先生造的地雷精巧灵敏,着实厉害。”杨国权一边夸奖着,一边亲自动手,用自己携带的材料,在地上忙呼起来。

地雷的目的不只是要消灭敌人,即便微型地雷也能让敌人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每个伤员都要有几个人去抢救、护送和照料,当敌人的伤员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敌人的后勤、医疗机构将不堪重负,而且能对其他敌军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瓦解敌军的作用。杨国权所埋的就是一种微型地雷,也叫子弹雷。

子弹雷,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普通子弹制作的简易触发雷。其结构简单、体积小、形式多样且成本低廉,仅须一枚或多枚普通子弹(步枪弹.手枪弹)和铁钉、橡皮筋、罐头盒、木板等普通材料就可以制作。

例如最常见的一种脚踏式子弹雷其制作方法就很简单,在敌人经常行走的小路上挖一个浅坑,在坑底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面放一枚铁钉,再在铁钉上放置一枚子弹,让铁钉对准子弹底火,用泥土固定铁钉和子弹,上面放置一块薄木板,再在上面覆盖泥土进行伪装就完成了。当敌人踏上木板身体的重量压迫子弹底火和铁钉,子弹就被击发了,造成敌人的脚部受伤。

这种微型地雷,虽然不能杀死敌人,但是脚伤会影响敌人的行动能力,还需要别人的搀扶和照顾,直接影响了战斗力。倘若是一次侦察行动的话,这一枚子弹雷就可让行动失败。虽然是小小的一枚子弹,但是运用得当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术效果。

杨国权所弄的便是这种简陋的,有些象小孩过家家似的东西,钉子、子弹、泥土、木板,都安放完毕,可怎么来试试呢?总不能豁出谁的脚底板,去穿个洞吧!

“长官,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满脸胡茬的郑冉是搞机械的,看着杨国权在摆弄,他便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是不是鬼子踩上去,击发子弹,打伤他的脚?”

“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杨国权连连点头,笑道:“果然是行家,一看就明白了。这样埋雷太过麻烦,我想让两位琢磨一下,按照这个原理,制造出大量的成品,我们拿来就埋,省时省力。”

子弹雷诞生在二战的硝烟中,德国、英国和苏联都生产过这种微型地雷。但现在,起码在中国,却还没有正式露面。当然,知道了原理,对于专业人士便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郑冉想了想,说道:“我看可以将这微型地雷做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外壳,内部是空心的,类似于枪枝的击发结构,可以装上击针、击针簧和一个简单的保险;另一部分就是子弹。使用前,将雷壳埋进土里,然后再将子弹压进雷壳内,当敌人踏到子弹雷的时候,保险机构释放击针打击子弹的底火,将敌人的脚板击穿。”

嗯,嗯,这个办法绝对是最好的,与真正工业化生产的子弹雷已经差别甚小。杨国权敬佩地再度竖起大拇指。

杨国权他们回来已经好几天了,简单的休息过后,他又忙碌了起来。有了孙先生这个化学专家,他要建一个炸药作坊,地雷嘛,用黑火药那是没办法,只有新式炸药才能更有效地打击鬼子;有了郑先生,他心里的一些奇思妙想(都是剽窃后世的物品)就有可能变为实物。

“我尽快弄出来。”郑冉很简短地回答道,只有涉及到专业问题,他的话才会多一些,平常倒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对了,这地雷的外壳最好不用金属。”杨国权弯腰拾起块弹片,摆弄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道:“用陶瓷的就很好,鬼子的探雷器也无能为力。”

孙先生和郑冉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这杨长官年纪虽轻,心思倒缜密。虽然见面不多,可杨国权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刚刚深入敌后,大获全胜的事迹,还是让他们觉得不虚此行。

“这倒是容易,瓷瓶子、陶罐子都可以用,不够的话,小土窑也可以烧制。”孙先生推了推眼镜,说道:“杨长官,你还有什么要求?”

杨国权从兜里掏出张纸,交给了孙郑二位,笑道:“这是小子的一点粗陋见解,二位专家看着合适,就造一些好了。”

看过纸上的东西,郑冉笑了笑,说道:“杨长官谦虚了,这上面的东西都有实用意义,哪是什么粗陋见解。”

“就说这个点火雷,点着火线,从高处向下一滚,就能把敌人炸得人仰马翻,很有实用价值。”孙先生指点着说道:“虽说我不会打仗,可还是看得出来。”

嘿嘿,杨国权听着两位专家的夸奖,干笑两声,指着纸上最后面的字迹说道:“这个燃烧瓶对于部队来说,十分有用。但我的知识有限,只能想出用明火点燃再甩出去的样子,这样有些不太方便,如果能扔出去后自己能燃烧,那就太好了。而且燃料最好具有粘性,能附着在物体上面。”

孙先生皱起眉头,沉思下来。杨国权所说的虽然简单,但要想付诸实际,还要经过不断的试验,才能确定是否达到要求。

“二位不必着急,慢慢研究,逐步改进。”杨国权也不便催逼,笑着伸手作了个请的手势,“我作东,咱们去吃大餐,算是补上所欠的接风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