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经络穴位养生祛病法
33632900000009

第9章 任脉

循行路线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由胸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基本功能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妊养的含义。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腹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的说法。其脉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如任脉与足三阴会于中极、关元;与足厥阴会于曲骨;与足太阴会于下脘;与手太阴会于上脘;与阴维脉会于廉泉、天突等。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2)仟主胞胎:《太平圣惠方·卷一》说:“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称为“丹田”,为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原”。

常用穴位

1、第一性保健大穴——关元

穴歌

任脉中行二十四 会阴潜伏两阴间

曲骨之前中极在 关元石门气海边

阴交神阙水分处 下脘建里中脘前

上脘巨阙连鸠尾 中庭膻中玉堂联

紫宫华盖循璇玑 天突廉泉承浆端

人体前正中线上,肚脐眼正下方四横指(拇指除外)就是关元穴了。

对于关元穴,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的说法。此穴同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和足三阴会穴,所以对足三阴、小肠、任脉这些经行部位发生的病都有疗效,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围广泛,包括妇科的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男科的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刺激此穴用灸比较好,如果每天坚持灸15~20分钟,顶多两个星期,就会感觉性功能有明显的提高,对那些老是感觉腰部发凉、阳痿、早泄及体质虚弱导致的眩晕、无力、怕冷的人效果最好,还可以治疗突发的昏厥。从古至今,此穴都作为人体保健大穴,与足三里齐名。

有人长期灸关元穴,感觉后腰两肾部位有明显的发热感,有热气自关元穴斜向两侧上方,就像冬天里晒太阳的感觉非常舒服。还有,灸关元对失眠的效果也很好,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老是睡不着,不要老吃安眠药,去灸一段时间的关元穴就能改善了。

2、人体性命之祖——气海(丹田)

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可以先四指并拢取脐下三寸(关元穴),中点即是气海穴。

所谓“气沉丹田”,这里的“丹田”就是指气海穴。丹田穴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更是人体生命动力之源泉。此穴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命因此得以维持,故又有“性命之祖”之称,也称之“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之所,故此也称为“气海”。

古书记载此处为男性“生气之海”,也就是说它是精力的源泉。因此“气海”如果充实,则百病可治,永葆强壮。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丹田的作用,认为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内气的强弱,决定了人的盛衰存亡。在武侠小说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丹田之气涌动,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纯属夸张。

气功中所谓“气降丹田”,其实就是腹式呼吸,将所吸人的氧气运至丹田深处并逐渐下降到小腹肚脐下,这时会感到有一团热气汇聚在丹田处,热气再往下沉至会阴间,这样的呼吸能使全身血液鼓荡,加速流通。本穴主治性功能衰退。对妇科虚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者男科的阳痿、遗精,以及中风脱症、脱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有奇效。

刺激此穴除了用按揉或艾灸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达到保健功效。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的多是胸式呼吸,靠胸廓的起伏达到呼吸的目的,这样肺的中下部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体吸人的氧气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运动,常有意识地使小腹隆起或收缩,从而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气的供应,就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发生。气功中的吐纳一般都要求腹式呼吸,以达到深、匀、缓的效果。呼吸规律是人类自然的动律,调之使气息细长乃是顺应其功能而延伸之,以达到强健人体、延年益寿之功。

怎么让气海充实呢?正确的腹式呼

吸是怎样的呢?首先放松腹部,用手抵住气海,徐徐用力压下。在压时,先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缓缓用力压下。6秒后再恢复自然呼吸。如此不断重复,则精力必然日增。

◆丹田解释:

①穴位,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个穴位位于腹部脐下,都叫做丹田。

②人体的部位,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上丹田在头顶百会穴,有说在两眉间印堂穴。

中丹田在胸部膻中穴,有说巨阙穴。

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分,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有说在脐上神阙,又称祖窍,有说为足掌心之涌泉穴,其说不一。

③多指人体脐下三寸处之关元穴。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人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功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患者,可意守上丹咀,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患者(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腭,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津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功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人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功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3、人体命根子的守护神——神阙(肚脐眼)

神阙在肚脐正中,就是我们说的肚脐眼儿。

我们说“神”是心灵的生命力,“阙”是君主所在城池的大门,所以神阙又有“蒂”之称。你看瓜蒂,连着瓜秧和瓜果,没有了它还有瓜吃吗?我们都知道,胎儿在没出生的时候就是靠着脐带从母体里吸收营养的。由此可知神阙是我们身体中当之无愧的一大要穴了。首先脐是胎儿从母体吸收营养的途径,所以向内连着人身的真气真阳,能大补阳气;另外,它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变化,可以借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中医认为脐腹属脾,所以本穴能治疗脾阳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阳气不足,包括四肢发凉怕冷、男科和妇科等多种生殖系统疾病。

脐疗现在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外治法,对于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防治很有效。它主要是把药物制成膏、丹、丸、散,贴在肚脐上,再用纱布或胶带固定,有时还需要艾灸。如果贴上后在24小时内有局部发痒或起一些红斑,这时你的皮肤一定对药物过敏,应立即取下并咨询医生看是否需要采取有关的措拖。

其实脐疗的历史很悠久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肚脐填药的记载,汉代的“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记载了脐疗法。晋代的炼丹家葛洪记载治疗霍乱时,是把盐放在脐中,灸二至七壮;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里,用五倍子与醋熬成膏,敷脐治小儿泄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葱汁敷脐,治疗水肿、尿淋涩的记载;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记载的利用脐疗治病的药方涵盖内、外、妇、儿等科病症,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他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至口中辣去之。《理瀹骈文》中还记载用大戟红枣膏(大戟粉、枣肉捣成膏)贴脐,有协助排便之功能。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脐疗的科学性,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所以药物很容易被吸收。脐部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还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腹下动脉分支,药物可以通过脐部直接进入体循环。而灸神阙穴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下面介绍几个用神阙穴治病保健的简单方法。

◆敷药

小儿腹泻:取云南白药用75%乙醇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一次。

遗尿:用醋调桂枝末,贴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一次。

妊娠呕吐:将丁香、半夏、生姜等分别碾成细末,用生姜浓汁调为糊状,敷在脐部,外盖纱布,并用胶带固定,24小时后取下,连用三日。

◆指压保健:中指隔衣压在肚脐上,力度最好是有一定压迫感,又不太难受,然后排除杂念,思想集中在“脐上”,自然呼吸100次以上,每天睡前指压一次。这个方法特别适合老年人,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用此法有补脾虚、振食欲的作用。

◆隔盐灸:取少量食盐放在脐窝,上面放钱币大小的生姜片,再拿艾条灸,其余注意事项同上面关元穴中已经介绍的,在此不再重复。此法有温脾胃、补肾阳的作用。

夏天我们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露脐装、低腰裤的青年女性。青年人体质好,扛得住。如果要是不加以注意,等过一段时间后相应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露脐装其实对身体是很没好处的,虽漂亮一时,但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经期,还很容易导致痛经,并影响子宫的结构功能。因此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都要注意脐部的保暖。

4、脾胃之疾的万能钥匙——中脘穴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就是上身前面正中的胸骨最下缘和肚脐眼连线的中点。

中脘虽然是任脉的穴位,但同时也是胃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地方),还是腑会,所以对六腑(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健脾和胃,通腑降气。按揉中脘穴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胀、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泻等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紊乱。《循经考穴编》中有一句话说中脘:“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中脘穴还有一个用途,相信大多数年轻女性一定会喜欢,那就是减肥作用。很多肥胖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吃的不多啊,怎么还会胖呢?吃的多少与肥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胃肠功能低下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人节食减肥效果并不明显,反而适得其反。胃肠功能低下会导致部分食物无法在体内消化和水分无法在体内代谢,使多余的食物和水分堆积在体内,而脂肪的分解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肥胖患者70%~80%都有便秘倾向,吃得多、出得少怎么会不肥胖呢?所以,为强化肠胃功能,可以掌摩或者按压中脘穴,这样可以解决现代人常有的疲劳性胃障碍,并能提高脂肪的分解作用。另外,如果因为胃受寒或者吃凉东西太多导致胃痛,可以选择掌摩中脘或者艾灸,以温中散寒止痛。注意此穴孕妇不可灸。

5、宗气聚会之处——膻中穴

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膻中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许多人在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其中的奥妙,在没有大的毛病下大可不必去医院,每天揉按膻中穴100下,时间2~3分钟,便可达到《普济方》中所说的:“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揉时请注意:四指并拢,然后用指头肚儿轻轻地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或者从上到下摩,千万别从下向上推!

6、带下病的治疗穴位选中极、关元和次髎

女性有如下的症状说明可能有带下病——黄带症。带下量多,颜色发黄,黏稠,有臭味,胸闷心烦,食欲不好,口发苦,嗓子冒火,排尿困难。

喜欢吃辛辣油腻或者甜食的女性,时间一长,体内湿热大,还有情绪不好,肝气郁久后生热,湿和热紧紧纠结在一起损伤任脉和带脉。带脉出问题,就有带下病了。湿热我们可以联想南方的梅雨季节,也就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天气状况。梅雨季节的气候也经常被称作“桑拿天”,又潮又热,这时四处都黏腻腻的,东西很容易发霉变臭,令人心情烦躁,发闷,食欲也不好……体内有湿热也一样,会出现带下黏稠,有味儿,心情不好,胸闷,吃不下饭等症状。口发苦,嗓子冒火,排尿困难,这些都是邪火上身的表现。

中医诊断为湿热带下,根据这些症状就需要清热利湿止带。

穴位选中极、关元和次髎。中极在任脉上,跟关元一样,是足三阴跟任脉的交会穴。湿热带下的根本是肝热脾虚,影响任脉和带脉,所以要选取“一穴调四经”的中极和关元。中极在关元下一个大拇指的宽度,关元在脐下4横指。

次髎是膀胱经上的穴位,属于八髎之一,八髎两侧各有4个,“次”是第二,“髎”指孔隙,它在骶骨后第二孔隙内,能清热利湿。《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不管是月经病,还是带下病,这儿都有反应,按下去酸疼或者摸起来不平,好像有条索或者沙砾。

操作方法:每天下午3~7时从中极按揉到关元5分钟,边按揉边慢慢向上移,在中极和关元两处重点儿向下按压,可调肝脾肾任四经。然后按压带脉2分钟。最后用两手指找后骶的孔隙,按揉或者拨弄条索、沙砾,将其揉散,清热利湿。如果找到四个孔、依次按揉效果更好。

7、“打通”任督二脉可防病

武侠小说常将打通任督二脉当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医理论来分析,这两条重要经脉对保健确有功效。因为任脉行走在人体腹部正中,总调全身阴气和气血。督脉穴位有28个,行走在人体背后的正中,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由此可见,任督二脉对于统摄全身的气血阴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专家说,任脉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关元、气海等穴位。日常采取揉按、热敷这些穴位,“次数越多越好”,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经络病候

任脉循行胸腹正中,于小腹部与足三阴交会,如脉气失调,可发生前阴诸病,如疝气、白带、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阴中痛等。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列缺通任脉,其主治证有痔疾、便泄、痢疾、疟疾、咳嗽、吐血、溺血、牙痛、咽肿、小便不利、胸脘腹部疼痛、噎嗝、产后中风、腰痛、死胎不下、脐腹寒冷、膈中寒、乳痛、血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