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求知文库-能源世界
33762300000016

第16章 波浪能利用(1)

波浪虽然只是海水质点在原地的圆周运动,它那一起一伏的运动能量也是十分巨大的。有人计算,1平方公里海面上的波浪能可以达到25万千瓦的功率。

海浪的破坏力大得惊人。扑岸巨浪曾将几十吨的巨石抛到20米高处,也曾把万吨轮船举上海岸。海浪曾把护岸的两、三千吨重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翻转。许多海港工程,如防浪堤、码头、港池,都是按防浪标准设计的。

在海洋上,波浪中的巨轮就像一个小木片上下飘荡。大浪可以倾覆巨轮,也可以把巨轮折断或扭曲。假如波浪的波长正好等于船的长度,当波峰在船中间时,船首船尾正好是波谷,此时船就会发生“中拱”。当波峰在船头、船尾时,中间是波谷,此时船就会发生“中垂”。一拱一垂就像折铁条那样,几下子便把巨轮拦腰折断。20世纪50年代就发生过一艘美国巨轮在意大利海域被大浪折为两半的海难。此时,有经验的船长只要改变航行方向,就能避免厄运,因为航向改变即改变了波浪的“相对波长”,就不会发生轮船的中拱和中垂了。

波浪能量如此巨大,存在的如此广泛,自古吸引着沿海的能工巧匠们,想尽各种办法,企图驾驭海浪为人所用。

全世界波浪利用的机械设计数以千计,获得专利证书的也达数百件。波浪能利用被称为“发明家的乐园”。

最早的波浪能利用机械发明专利是1799年法国人吉拉德父子获得的。1854年—1973年的119年间,英国登记了波浪能发明专利340项,美国为61项。在法国,则可查到有关波浪能利用技术的600种说明书。

早期海洋波浪能发电付诸实用的是气动式波力装置。道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波浪上下起伏的力量,通过压缩空气,推动汲筒中的活塞往复运动而做功。1910年,法国人布索·白拉塞克在其海滨住宅附近建了一座气动式波浪发电站,供应其住宅1000瓦的电力。这个电站装置的原理是:与海水相通的密闭竖并中的空气因波浪起伏而被压缩或抽空稀薄,驱动活塞做往复运动,再转换成发电机的旋转运动而发出电力。

20世纪60年代,日本研制成功用于航标灯浮体上的气动式波力发电装置。此种装置已经投入批量生产,产品额定功率从60瓦到500瓦不等。产品除日本自用外,还出口,成为仅有的少数商品化波能装备之一。

该产品发电的原理就像一个倒置的打气筒,靠波浪上下往复运动的力量吸、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

有关专家估计,用于海上航标和孤岛供电的波浪发电设备有数十亿美元的市场需求。这一估计大大促进了一些国家波力发电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挪威等国为波力发电研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绩也最显著。英国曾计划在苏格兰外海波浪场,大规模布设“点头鸭”式波浪发电装置,供应当时全英所需电力。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后因装置结构过于庞大复杂,成本过高而暂时搁置。20世纪80年代,日本“海明”波浪发电试验船取得年发电19万度的良好成绩,实现了海上浮体波浪电站向陆地小规模送电。日本已将“海明”波浪发电船列为“离岛电源”的首选方案,继续研究改进。

我国波力发电研究成绩也很显著。20世纪70年代以来,上海、青岛、广州和北京的五六家研究单位开展了此项研究。用于航标灯的波力发电装置也已投入批量生产。向海岛供电的岸式波力电站也在试验之中。

温差能和盐差能利用

古诗词中说:“高处不胜寒”。大气的温度随高度递减,通常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1℃。海水正好相反,深度越大水温越低。我国北方海域,夏季表层海水温度可达30℃,40—50米深处,水温便降到10℃以下,温差达20℃。东海黑潮流经的海面,表层水温常年保持在25℃左右,而800米深处,水温则常年低于5℃,温差也有20℃。海洋表层水温比稍深处水温的明显差别蕴含着巨大的热力位能,可以转换成电力供人利用。

温差发电的基本原理就是借助一种工作介质,使表层海水中的热能向深层冷水中转移,从而做功发电。例如使用低沸点的二氧化硫、氨或氟利昂做介质,在表层温水热力作用下气化、沸腾,吹动透平机发电,再利用深层冷水把工作介质凝结成液态。如此循环不息,保持发电机运行。

美国工程师设计的一个16万千瓦的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全长450米,自重23.5万吨,排水量达30万吨。由于海洋能密度比较小,要得到比较大的功率,海洋能发电装置要造得很庞大。而且还要有众多的发电装置,排列成阵,形成面积广大的采能场,才能获得足够的电力。这是海洋能利用的共同特点。

由于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海洋温差发电受到各国普遍重视。目前,日本、法国、比利时等国已经建成了一些海洋温差能电站,功率从100千瓦至5000千瓦不等。上万千瓦的温差电站也在建设之中。

盐差能发电是利用河口海域咸淡水之间盐度的明显差异,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日本、美国、以色列、瑞典等国均在进行研究、试验。

我国的温差能发电和盐差能发电也处于研究试验阶段。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1896年,美国人以栈桥连陆方式在加利福尼亚距海岸200多米处打出了第一口海上油井,它标志着海上石油工业的诞生。

到了20世纪40年代建造成功第一台专门设计用于海上石油专谈开采的,工作平台深度只有7米。这项技术进步使着海上石油工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1979年全世界近海有7000余座固定式海洋石油钻探生产平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洋石油钻探开采技术突飞猛进,可开发深度越来越大,并能在各种复杂的海况情况下开采石油。

20世纪50年代以后,研制成功各种移动式钻井平台,克服了固定式平台建、柴火不能重复使用的缺点,并大大增加了工作深度。移动式海洋石油钻井设备拥有自己的浮力结构,可以有拖船拖着移动。有的还拥有自己的动力设备,可以自航。前两种平台都是固定在海底的平台,工作深度受限。后两种,使用锚缆定位和动态定位,工作深度可达200米以上,稳定性较差。

为向深水石油开发进军,各国景象研究稳定有廉价的深水平台和深水重力平台。张力推平台用绷紧的钢索系留,工作水深刻达600—900米。后两种平台都是从海底直立到海面的固定平台,其特点主要是采用缩小横断面等技术,降低造价,其工作深度可达500—600米。

移动式海洋钻井设备包括:座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

进入20世纪70年代,海上石油平台的数量猛增,特别是半潜式平台。1965年还只有70台,截至1976年浮动石油平台已超过350台,遍布世界各个沿海地区域。

随着石油平台数量的增加,海洋石油产量随之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洋石油产量已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本世纪初,海洋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百分比已增加一些。

可以燃烧的海水——海洋核能原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率先制造出两颗原子弹,急急忙忙地丢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向世人显示了原子核的巨大能量。战后不久,原苏联和美国又先后试验爆炸了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

原子弹的能量是重元素的原子核分裂变化时释放出来的。氢弹的能量是轻元素的原子核聚合变化时释放出来的。能够发生裂变反应的最佳物质是铀,能够发生聚变反应的最佳物质是氘。这两种物质的绝大部分赋存在海水里。

海水中的铀多达45亿吨,是已知陆地铀矿储量的4500倍。陆地铀矿很稀少,海水提铀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海水将成为铀材料的主要来源。

海水提铀的方法很多,目前最为有效的是吸附法。氢氧化钛有吸附铀的性能。利用这一类吸附剂做成吸附器就能够进行海水提铀。海水中铀的浓度很低,每升中仅有3.3微克。要吸附足够的铀必须使巨量的海水通过吸附器。实际上要做得非常巨大,才能通过足够的海水。

日本在1986年建成了10千克的海水提铀工厂。德国、美国、瑞典也已经有海水提铀装置在运行。我国海水提铀研究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迄今尚未建设海水提铀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