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九转之末代皇帝
3392000000056

第56章 (9)外蒙回归

在之后的几天里,蒋百里一直与溥仪联系,就谈判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杨革授权蒋百里可以临机决断,不必事事问自己,只好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原则就行了。

谈判的这一天,斯大林并没有出面,而是委派驻中华民国大使(北洋系的北京民国,不是蒋介石的南京民国。)鲍格莫洛夫与蒋百里谈判。

经过一番坚苦的谈判,终于与苏联方面达成了同识,条约如下,

第一条、苏联承认中国对外蒙古宗主权。中国、苏联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外蒙古须自治以保证苏联在外蒙古的利益。

第二条、凡在外蒙古的苏联人,拥有特别公民权,除人身、财产应受保护外,苏联人亦有民事豁免权,但不包括刑事豁免。

第三条、溥仪必须承认苏联在外蒙古的一切权益,苏联并享有优先开发和开采权,所有开发和开采均需缴纳各种税赋,开发和开采之物资溥仪有优先购买权,外蒙古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所有对苏联税收等必须优惠。

第四条、凡现有铁路或将来修建铁路,苏联有优先修建权及所有仅,并且铁路运营收入归苏联,外蒙只有税收权。

第五条、外蒙古不再驻苏联军队,但溥仪在外蒙古边境地区二十公里内不得驻兵,以设置军事缓冲区。

第六条、此条约为秘密条约,双方都不得泄密。上述条款,苏联有修改权,但必须经得溥仪同意。

除此之外,双方又签订了一些合作性的条款,比如苏联人帮助溥仪建造医院、学校、军事用途的军工厂等等。

当蒋百里沉重的把具体的条款报给杨革的时候,杨革感觉到了一种身不由已的感受,是啊,这就是不平等条约,这已经是苏联人的让步了,外********的时候,不平等条约恐怕更多了,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竟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脑后,而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忍受着这样的屈辱,不单单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国家,为了国家能够富强,为了以后不再签订这样不平等合约……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他打把这些合约全都费除,他要打得苏联人不敢再提合约……。

溥仪宣布了外蒙古省自治,任溥杰为外蒙古督军,乔巴山为外蒙古省主席。

草原上又恢复了平静,集结的苏联红军已经撤了,国内该怎么打又开始怎么打了,但不管怎么打,都不关杨革的事情了。

打发完了苏联人,这下又该打发日本人了,哪有白用人的,日本人这次好歹也出兵了,可拿什么打发呢?杨革头疼,决定不想了,还是先回去再说吧。

接下来溥仪要对外蒙古进行大清洗了,他召见了所有蒙古官员,把有分裂倾向的全都罢免或直接杀了,又召见了所有的王公们,凡没到场且又没有好理由的,溥仪就以大清皇帝的名义把他们的封爵削去,把他的封地全部分封给离他最近的王爷们,命他们自行攻占。任命那彦图为乌里雅苏台将军,统管外蒙所有的王公们,蒙古人民军更名为保安旅,由那彦图指挥,乔巴山只担任蒙古省主席一职。

那些个蒙古人民军们,本来就没有什么信仰,改成保安军之后每个月有十元钱的收入,把他们都高兴傻了。

杨革又将兵役制推行到外蒙古,对所召新兵调至绥远省训练,另外在买卖城建立税关,由保安旅派一个团驻守买卖城以保护商人正常的利益。

然后杨革又专门针对草原上的流匪做出了处理办法,眼下正是缺人的时节,就任命谢米诺夫和胡金昌为剿匪司令,凡有愿意归顺的,一律安排当兵,待遇与保安军相同,凡仍滋事扰民者,一律进行围剿。

于由没有打成买卖城,胡金昌是有很大的愤慨的,他向杨革讲了一件事情,原来这位胡金昌是个汉人,曾经在北洋军驻蒙部队当连长,1921年,苏蒙联军3万人向买卖城守军发动总攻,守军共2713人,另有武装商人约3千人。苏蒙联军在损失9000人后,凭借重炮,毒气,飞机优势历时一周攻陷买卖城,全城守军与商人全部殉国,宁死不降。城中妇孺也在城破前夕全部自杀。

胡金昌等几个人在那次战斗中却大难不死的活了下来,但他的妻儿却死在了这次战斗中,所以他非常恨苏联人,他曾经发过誓,一定要血债血偿,本来谢米诺夫劝他投奔溥仪的,但他不愿离开外蒙,在这里,他可以袭击苏联人,回到国内怕是这一辈子都别想报仇了,国内的那些军阀们哪有不怕外国人的?

他一直留谢米诺夫在他的寨子里,希望谢米诺夫也能带着他的人马合伙在外蒙打苏联红军,谢米诺夫呢,因为溥仪对自己不错一直没有答应,这次,当听说溥仪带着人来打外蒙古的时候,胡金昌来了精神,他觉得这位小皇帝不错,敢跟苏联人打,就冲这个,他也要来投奔,打苏联人,就算战死了,九泉之下见了自己的妻儿也算有交待了。

可苏联红军却主动撤退了,退就退了吧,还不能追,所以胡金昌非常的窝火。

杨革听完他的话,叹息了一阵子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道:“你放心吧,血债必定会用血来偿,但眼下咱们第一要务是收回外蒙,你要相信,中国必定有强盛的一天,到时候,咱们打到莫斯科去!”

鉴于国内的局势,杨革必须要回到喀喇沁,但外蒙古不能就这样放手,他急调溥杰来蒙古省,利用矿产丰富的蒙古,着手建造坦克厂并与苏联合作聘请苏联专家建立武器研究所,督促苏联方面造建兵工厂,以及将所需物资运往绥远等等,又留下唐绍骧的一个师帮助溥杰及作为所建工厂的保护力量。

最后,杨革对溥杰说道:“苏联国内最近几年必定会粮食紧张,你在外蒙古要重点抓一下农业建设,到时候或许咱们可以用粮食换苏联人的工业产品。”

唐绍武的一师损员比较大,所以被溥仪带回去休整补充,另外,杨革还吩咐胡金昌,尽快的剿完匪,然后就带着人去绥远找他。胡金昌做胡匪多年,道上的几乎都认识,所以他向溥仪保证,最慢也不过两个月,外蒙古上的胡匪就没有了。

临走的那天,溥仪率领所有战士,来到在这次战斗中死难的烈士墓前,摆上了三牲祭品之后,宣读了蒋百里亲手写的祭文:

亲乎,痛,友乎,惜,烈士就义赴黄泉,

风兮,悲,雨兮,泣,英魂逐幡归故园。

呜呼,众将士生于内地,因徇大义,而葬于外蒙,宁不知家在何处?……

凡我保安军战死之将士,及在外蒙古为国捐躯之志士,随我部曲,逐我白幡,返归故里,各归家乡,各认家门,享亲人四季之祭奠……

呜呼,烈士壮哉,惜哉,令我等众兄弟肝肠寸断……

念完祭文,溥仪把手里的一碗酒缓缓洒倒在地下,身后的众将士们也都把酒洒在地下,凄烈的风把四周树立的招魂幡刮得“呜呜”作响,如同有人哭泣一般,所有在场战士听完祭文无不动容,皆有悲恸之色。

随着一声“走”,部队沉重而又有序的向前走去,没有人说话,只有风刮着战旗、军旗呜呜作响,就像战士们的心情一样,凄凉而又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