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那边有颗明亮的星
34230500000014

第14章 带手印的砖(1)

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组织我们野游,到过仙游寺,爬了狮子山。那时候,从学校出发,步行要十里,且经过窑头坡,穿金盆村,再下伸到黑河对岸,不会有丝毫的不适的感觉。那一回,印象极深,因为,是在****前夕,仙游寺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概貌。正中的五间大殿,在松柏的掩映中,显得古色古气,左右偏房,虽有些破旧,但寺韵犹存,殿前殿后,小溪清清,翠竹点点,整个寺院给我的感觉很好。因那时年少,看着殿堂的塑像,实有一种不敢入内的心态。寺院的右侧,法王塔高高竖起,因年代的久远,根基部分砖块已有脱落,或许是人为的挖掘。当时,对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这些娃娃,只是乱遄。忽然,一个同学在塔下拣了一块残砖,上面有一手印。这位同学喊我到跟前,说你看,我感到好奇,随手接过残砖,摸了摸,顺便展开手掌,对着砖上的手印,等了又等。另一个同学说,这是制砖坯时劳工用手摁下的,大家表示赞同。但是,在当时,我没有想到构成法王塔的所有砖块都有手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很快长大了,上了中学。一个大年初一的上午,几个同学相约,第二次来到了仙游寺。这一次,不同小时候的野游。随行者有位老三届,他到仙游寺,首先观看法王塔,我们紧跟其后,他说,掉落在地上的法王塔砖块都是文物,年代是久远了。此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到塔下拣拾有手印的残砖时的情景,下意识的低头去寻找,但绕塔基转了几圈都没有找到那天看到的那块,因为,那块砖比当下撒落在塔基周围的残块要浑全的多,我感到了遗憾。接着,我把塔基侧面裸露出来的砖摸了一会。随后,那位老三届又给我们提到了吴道子的碑画,然而,镶嵌在塔体里的碑石到底是不是,当时,我没有搞清。

又过了几年,我参加了工作,而且从事的是与宗教组织有关的业务,所以免不了常与仙游寺的主持打交道。那个时候,寺内有果性、果虔、常平僧人,果性是主持,圈内人称他是大师傅,称果虔为二师傅。后来,果性去逝,果虔成了主持,时间是在一九九O年。接着,县上对佛教协会进行了清理整顿,常平成了佛协的会长,果虔是名誉会长。从此,仙游寺就成了佛教协会的活动中心。所以,我通过领教他们,慢慢地对法王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直到一九九八年期间的搬迁,才确切知道了,构成法王塔的砖块数,且每一块上都有用手摁下的手印,这些砖,在搬运过程中,是文物工作者用木条箱封装的,并编的有序号,怕的是破损或丢失。

塔是拆了,沉积了两千年的青砖也面世了,然而,每一块青砖上为什么要留有手印?且手印不是一个人的,其意如何?谁又能说得清楚?带着这个问题,我曾长时间思考过,也曾拜访过精于文物知识的专家和从事佛学研究的学者。其大体意义可归纳为两类:一是说塔是众人修的,砖上的手印,代表的是众多的人,砖上的不同手印,代表的是不同大小的人。另一种说法是劳工人为的作的记号。因为,通过手样鉴别可以判定此砖是谁做的,这样,可以保证砖的质量及塔的稳固和长久。至于有小的手印,那肯定是妇女或青少年的。

法王塔的砖,紫青色,属一种厚重型的砖。从法王塔原址到新建的新址,每运一块都要经过横跨在黑河上的铁索板桥及从河底到金盆村的那一段陡峭的盘山路。那时,站在这段路的高处,看到眼底下被拆迁后的仙游寺原址,已是面目全非,土石狼籍,但狮山象岭依在,与狮山相对的形似仰首卧佛的石窑山峰犹存,可以想象,不远的时间,这里将是汪洋一片。

经过紧张的施工,法王塔的原形又展现在了窑头坡的山脊上,它似乎比原先的雄伟,比原来的高大,它那紫青色带手印的砖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那么的富有含义。天气放睛的时候,在我的家乡能看到它,在我办公的政府大楼上也能看得到它,它的耸立,无疑给黑水口增添了新的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前不久,我带着朋友登上了法土塔,并通过顶层的窗口,看到了壮丽的金盆库区,以及坐落在水库里的中楼山胜景,近处水波荡漾,远处群山叠翠,水中的山,山中的云,完全是一幅美丽的画栏。

组成法王塔的分子中,除了带手印的青砖外,还有地宫碑石及碑石上的薰炉以及2层塔体中镶嵌的鎏金棺和10颗舍利子。听他们说,在新建的塔体里,没有把鎏金棺、舍利、碑石、薰炉安放于内,但这不是说今后就永远是这样。

法土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现在落成的时间是公元2004年。这一天,我专程到此观看,并愿它永远成为旅游观光者的一个方面,成为繁荣地方文化的一个新的起点。

啊,法王塔,你印记着当年托起你的那众多人的手,附着着当今人文工作者和建设工作者的辛劳和汗水,你是佛教文化的体现,你属于全社会。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夏游闻仙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位于楼观台说经台左侧的闻仙沟,可能就符合这个观点吧!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凡是到过楼观景区的时间,均未踏进该沟一步,那是因为,这条沟在整个楼观台区域内,它显得太小了,在东面的显灵山上能看到它,于通往炼丹炉的山脊上也能看得到它,更何况在先前,该沟上还架有吊桥呢。所以,这就是人们不到此沟的缘由,既使有好兴者经过此地,也只是站在沟口向里望一望。

近年来,楼观旅游区搞开发,看中了这个地方,于沟口修导游设施,建亭阁水池,为游人引路开道。一日,友人邀请,点名去楼观台。我说:“台上有了新的规划,文管所在搬迁,说经台两侧的房子正在拆除,大热的天,去那里受得了吗?”友人说:“去闻仙沟”。“你对那里产生兴趣!”“对了,我就是要去看个究竟”。当时,我在想,中伏,那里或许凉快一点。于是,约了几友,各骑摩托,乘兴而至。

闻仙沟,多么诱人的名字!来到这里,方知它的幽深和博大,也可能是因地理位置特殊的原因,使得这里树木葱笼,小溪潺潺,幽静别致。特别是沟口,只觉得凉风沁肤,如若仙境。相连的说经台,平畴突起,直立眼前,透过树叶的空隙,能仰观到说经台上古建的一角,隐隐约约还能听到道观那深沉而富有情调的颂经声。闻仙沟的东侧是显灵山的入口处,再向前就是药王宫。

走进闻仙沟,迎面遇见一老妇,她穿着黑色布衣,头发花白,手提竹篮,向来客兜售棒香和黄表。我问:“老人家,生意不错吧?”老妇看了我一眼,不语。我又问:“你常在这里吗”?“每天到这里来的人多吗”?老妇还是不语,我有些疑惑。老妇见我问这问那,转身向沟里走去。此时,我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忽然想起了华山的陈抟老祖,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想起了他们在此相遇的传说。据史料载,吕洞宾原系河南南阳的郡守,因发生匪盗,失去了官印,所以,远途跋涉,来到了老子说经的楼观台。一日,他不经意间走进了说经台东侧的沟壑里,赏竹观景,忽然一位如花般的女子显现出来,这对于初出凡间的他来说,免不了心动起来,于是他向这位女子走去,而这位女子呢,见他到来,迅速离去,而他呢,随后紧追,正当该女无路可走时,他来到了身边,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女子转眼间不见了,变成了一朵鲜艳的花朵,显现在吕祖面前。吕祖急忙向四周望去,观音菩萨正好在上,这下,可吓坏了他,知道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接着,有人给吕祖出主意说:秀才高文举在台上,若能藏在他的嘴里,则可避过这一劫难。果然,吕洞宾按照这个说法而做,避过了这一难。从此,吕祖便在此沟休行。有一天,华山的陈抟老祖携华阴县令来访吕祖。到了沟口,正好吕祖从天宫赴蟠桃宴回来,陈抟老祖上前迎候,吕祖向他俩行了见面礼,并将带回的蟠桃送给了他俩。陈抟当时得一红桃,县令得一绿桃。陈抟手捧红桃视为珍宝,县令则感觉吕祖给他的桃子不好,便奉还给了吕祖。吕祖走后,陈抟给县令说:红桃三千年一熟,虽说鲜艳,但仙味不足,可绿桃九千年一熟,此乃真正的仙果。县令听后,非常后悔,便尾随而追。行至半道,遇一老妇。县令问:“见过吕祖吗?”答曰:“没见”。县令便转身告知陈抟。陈抟说:“老妇就是吕祖”。县令继而追去,最终没有见到,于是,捶胸扼叹,后悔莫及,并自责道:“有眼不识仙,惭愧。”此后,根据这段传说,人们把这条沟就起名问仙沟,也称闻仙沟。

走近闻仙沟,步行在用水泥砌成的不到1米宽的林荫小道上,顿感凉爽可心,景色宜人,只见沟壑两侧的山坡上,翠竹成林,树木葱笼。沟的底部,绿苔茵茵,杂草丛生,偶尔听到几声雀叫鸟鸣。面对眼前的一切,使我想到了贾岛那“樵径连峰顶,石泉通竹根”和刘慎虚的“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山,清辉照衣裳”的佳句来。再向前,就是吕祖巧遇花仙子的地方。看得到旅游部门在这里修了“花仙碑”,碑体前有一小坪场,周围布满了一色的新竹,以供游人一览。此时,同行者有位吟出了咏竹诗:“有风叶姿似低关”,另一位立即对了下句:“无烟枝润仍娇翠”。又一句:“清风峻节清骨秀”,接着对:“风流儒雅梦鹤悠”。我说:“妙,真是妙”。站在花仙碑前,能看到对面山腰中的微波站和显灵山上的高大铁塔,以及附近的“吕祖洞”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