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胸胁
按胸胁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前胸和胁肋部进行触摸、按压或叩击,以了解局部及内脏病变的情况的诊断方法。
胸胁部位:[1]前胸,缺盆(锁骨上窝)至横隔以上;[2]侧胸部,胁肋、胁部。
按胸胁可以诊局部皮肤、经络、骨骼病变,诊察心、肺、肝、胆等脏腑,以及乳房病变。
(一)按胸部
(1)正常情况:
[1]叩诊音——清音。
[2]肺下界——锁骨中线第6肋、腋中线第8肋、肩胛线第10肋。
(2)病理意义:
[1]肺下界下移——肺胀、腹腔脏器下垂等。
[2]肺下界上移——肺痿、悬饮、鼓胀、腹内肿瘤等。
[3]前胸高起,叩之膨膨然而音清——肺胀。
[4]按之胸痛,叩之音实——水结胸膈或痰热壅肺、肺痈、肺内肿瘤等。
[5]局部青紫肿胀拒按——胸部外伤。
(二)乳房按诊
(1)内容:乳房肿块数目、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压痛、活动度,以及腋窝、锁骨下淋巴结情况。
(2)意义:
[1]乳癖——肿块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疼痛。
[2]乳核——肿块硬结,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不痛。
[3]乳痨——肿块边界不清,破溃后流夹有豆渣样物的清稀的脓液。
[4]乳癌——肿块质硬,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腋窝可扪及肿块。
[5]乳疠——见于女子月经将行的青春发育期,或男子、儿童一侧或两侧乳晕部有扁圆形稍硬的肿块,触之疼痛。
(三)虚里按诊
(1)虚里的部位:左乳下第4、5肋间,即心尖搏动处。
(2)诊虚里方法:诊虚里时,病人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其右侧,用右手平抚虚里处。
(3)正常虚里按诊:虚里搏动不显,按之应手,搏动范围直径约2~2.5cm,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
(4)按虚里意义:可测宗气强弱、疾病虚实、预后吉凶。
(5)按虚里内容: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强度、节律、频率、聚散等。
(6)虚里搏动移位的原因:
[1]心脏增大(心痹、先天性心脏病)。
[2]鼓胀、肿瘤使腹部胀大,心位抬高。
[3]气胸、悬饮、肿瘤等胸腔疾病。
[4]胸部畸形,如漏斗胸、脊柱弯曲等。
(7)其他异常的病理意义:
[1]按之动而微弱——宗气内虚或饮停心包。
[2]动而应衣——宗气外泄。
[3]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心肺气绝,证属危候。
[4]虚里脉动数急,时有一止——中气不守。
[5]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心阳不足。
[6]虚里动高,聚而不散——热甚(外感热盛或小儿食滞、痘疹将发)。
[7]影响虚里脉动改变的非病理因素: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及肥胖之人。
(四)胁部按诊
(1)诊胁肋的部位:[1]右侧:肝胆;[2]左侧:脾脏。
(2)方法:病人仰卧或侧卧,医生站在腋下至肋弓部进行按、扣,同时还应从上腹部中线向两侧肋弓轻循,并按至肋弓。
(3)正常两胁按诊:两胁部(包括肋缘下)无脏可触及,无压痛。只有腹壁肌肉松弛者,偶可在右肋弓下缘触及肝脏下缘,质地柔软,无压痛。
(4)胁部按诊内容:注意有无肿块及压痛,肿块的质地、大小、形态等。
(5)病理意义:
[1]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肝虚。
[2]胁下肿块,刺痛拒按——气滞血瘀。
[3]右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肝癌疑征。
[4]右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附近触到梨形囊状物,有压痛——胆石、胆胀。
[5]疟疾后胁下痞块,按之硬——疟母。
二、按脘腹
(一)脘腹的部位划分
(1)膈以下——腹部(上腹部正中为胃脘)。
(2)脐上——大腹。
(3)脐下至耻骨上缘——小腹。
(4)小腹两侧——少腹。
(二)脘腹按诊的方法
(1)体位。
[1]坐位:患者坐位,医生站立于患者右手侧。医生左手稍扶病人肩背部,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腹。
[2]仰卧位:病人仰卧位,两腿稍屈曲,医生四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寻。
(2)方法。
[1]从脐水平线处开始逐渐移向上腹部剑突下方,有痞块时,从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部位。
[2]由浅入深,由轻而重,指力适中。
[3]边按边询问,边观察病人表情。
[4]注意了解局部手感情况,有无凉热、胀满、痞块、软硬程度、肿块,以及有无压痛、压痛程度等。
(3)肝、脾、肾的按诊。
[1]肝的按诊。病人仰卧位,两腿屈曲,医生在病人右侧。
左手掌置于病人腰部并向上托,大拇指固定于右肋下缘,右手平放于脐部右侧,用并拢的四指尖部或食指桡侧对着肋缘,并压向深部。
在病人吸气时,手指向肋缘方向推进,但勿随腹壁抬起,如此,逐渐向肋缘按摩。
[2]脾的按诊。病人取仰卧或右侧卧位,两腿稍屈曲,医生左手掌置于病人左胸外侧第7~10肋处,固定胸廓,右手平放于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深部,并随病人腹式呼吸运动逐渐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以寻摸有无肿大的脾脏。
[3]肾的按诊。仰卧位,右手放在右季肋部,以微曲的指端置于肋缘下方,左手平放于右后腰部肾区,随病人呼吸将右手逐渐压向腹深部,同时以左手将后腹壁推向前方,前后两手相互配合寻按肾脏。
(三)脘腹按诊
按脘腹是通过触按胃脘部及腹部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辨别不同脏腑组织的发病及证之寒热虚实的诊断方法。
正常脘腹按诊除大肠(结肠)膀胱(充盈时)按诊可触及,其他脏器一般不能触及。
按脘腹内容主要是按胃脘部及腹部的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大小等。从而推断脏腑病位和证候性质(如寒热虚实)。
1.按脘部
[1]脘部痞满,按之较硬而疼痛(实)——实邪聚集胃脘;
[2]按之濡软无痛(虚)——胃虚;
[3]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辘辘有声——水饮停胃。
2.按腹部
(1)凉热:
[1]肤凉喜温——寒证,肤热喜凉——热证;
[2]腹痛喜按——虚证,腹痛拒按——实证。
(2)胀满:
[1]腹满有弹性,有压痛——实证;
[2]腹满无弹性,无压痛——虚证;
[3]腹胀,按之有波动感,如囊裹水——水臌;
[4]腹满,按之无波动感,叩之如击鼓——气臌。
(3)肿块(部位、形态、大小、硬度、有无压痛、能否移动):
[1]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癥积(血分病);
[2]肿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瘕聚(气分病);
[3]腹中结块,按之起伏,聚散不定,或如蚯蚓蠕动(虫积)。
(4)压痛(表明该处腹腔内脏器病变):
[1]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肠中有宿粪;
[2]右少腹作痛,拒按,按之有包块——肠痈。
(5)软硬:
[1]正常腹壁——柔软、张力适度;
[2]全腹紧张度降低——精气衰竭,气血亏虚,或老人、经产妇等;
[3]全腹紧张度消失——腹肌瘫痪;
[4]全腹高度紧张——脏器破裂;
[5]右下腹紧张——肠痈;
[6]右上腹紧张——胆腑湿热。
三、按肌肤
按肌肤指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等不同情况的反应来分析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
正常肌肤按诊为温润而有光泽,富有弹性,无皮疹、肿胀、疼痛、疮疡、结节等。
按肌肤可以分析疾病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其内容有按肌肤的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等。
(一)诊寒热
诊寒热的意义是了解阴阳盛衰、表里虚实和邪气轻重。
[1]肌肤寒冷,体温偏低——阳虚;肌肤灼热,体温升高——阳盛实热证。
[2]肌肤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阳证;汗出如油,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亡阴证。
[3]身热肢厥——真热假寒。
[4]汗出热退身凉——表邪已解;无汗肌肤灼热——热甚。
[5]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轻——热在表;久按其热反甚——热在里。
(二)诊润燥滑涩
诊润燥滑涩的意义是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
[1]皮肤干燥——未出汗;皮肤湿润——已出汗;皮肤干瘪——津液不足。
[2]肌肤滑润——气血充盛;肌肤枯涩——气血不足;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状如鱼鳞)——血虚,或血瘀。
(三)诊疼痛
诊疼痛的意义是辨虚实。
[1]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虚证;肌肤硬,痛拒按——实证。
[2]轻按即痛——病位表浅;重按方痛——病位深重。
(四)诊肿胀
诊肿胀的意义是辨气肿、水肿。
[1]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
[2]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五)诊疮疡
诊疮疡的意义是辨证之阴阳寒热。
[1]肿硬不热——寒证;肿处烙手而压痛——热证。
[2]根盘平塌漫肿——虚证;根盘收束而隆起——实证。
[3]患处坚硬——无脓;边硬顶软——脓成。
(六)按尺肤
尺肤部位是指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之间的皮肤。正常尺肤按诊为温润爽滑而有弹性。
诊尺肤内容有寒热、滑涩、缓急(紧张度),从而了解疾病寒热虚实。
[1]尺肤热,脉洪滑数——热证。
[2]尺肤凉,脉细——泄泻、少气。
[3]尺肤滑而淖泽(nào zé)——风水。
[4]尺肤粗糙如鱼鳞——精血不足,或有瘀血。
四、按手足
按手足的内容主要是按手足冷热。正常手足按诊为手足温润。
按手足可以判断疾病寒热虚实及表里内外顺逆。
(1)诊手足寒温。
[1]手足俱冷——阳虚寒盛(寒证)。
[2]手足俱热——阳盛热炽(热证)。
[3]阳热太盛见手足厥冷——热厥。
(2)对比诊法。
[1]手足背热甚——外感发热;手足心热甚——内伤发热。
[2]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里热。
(3)判断疾病顺逆及预后。
[1]热证见手足温暖——顺证;热证见手足逆冷——逆证。
[2]阳虚见四肢温暖——预后较好;阳虚见四肢厥冷——预后不良。
(4)诊手足在小儿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1]指尖冷——惊厥。
[2]中指独热——外感风寒。
[3]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
五、按腧穴(shù xué)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之处,为内脏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
正常腧穴按诊有酸痛感,无压痛,无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
按腧穴是通过按穴位上是否有结节或条索状物,有无压痛或其他敏感反应等来推断内脏病变。压痛点反映内脏疾病。
诊断各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为:
[1]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2]心病:巨阙、膻中、大陵。
[3]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4]脾病:章门、太白、脾俞。
[5]肾病:气海、太溪。
[6]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7]小肠病:关元。
[8]胆病:日月、胆俞。
[9]胃病:胃俞、足三里。
[10]膀胱病:中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