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
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其在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都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以及血和津液的滋润濡养。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的状况下,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
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还有“精”。“精”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直接关系。
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一、气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
1.气的生成
气的生成来自三个方面:
[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
[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2.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如元气、心气、肾气等)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气的温煦作用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如卫气、阳气等)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气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如卫气、正气)
[4]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如脾气、肾气、卫气)
[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肾精化元气,肾精与肝血互化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就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3.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又称为气机,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例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又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
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时称为气机调畅。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则为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滞(气的运动在某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气结或气郁(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甚则为气闭。
4.气的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可分为以下四类:
[1]宗气:宗气即胸中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宗气的功能一是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节律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由于宗气积于胸中,临床上常以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情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2]卫气:卫气即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与营气一样,也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营气:营气即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表现为注入血脉、化生血液及循脉上下、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4]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可以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生成分布生理功能
宗气由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以及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部,上出咽喉,贯注心肺;下蓄丹田,经气街注足阳明经而下至足
1.走息道以行呼吸
2.贯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是水谷精气中最强、卫外最有力的部分经肺的宣发,行于脉外,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
1.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2.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3.调节控制肌腠的开阖,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营气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是水谷精气中最富有营养的精华部分行于脉中,循行上下,营运全身
1.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
2.化生血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生成分布生理功能
元气肾中精气所化生,赖后天脾胃水谷精气的培育以三焦为通道循行全身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2.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常见气病的证治:
证候例方
气虚气短,语声低微,动则喘气,神疲乏力,脉虚无力四君子丸、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
气滞胸胁、胃脘、腹部胀痛七气汤、逍遥丸、柴胡疏肝散
气逆咳喘(肺气上逆),呃逆,呕吐(胃气上逆)苏子降气汤、旋覆花代赭石汤
二、血
血是流行于脉管之中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作为血液的循行通道,被称为血之府。
1.血的生成
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其主要来源是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故又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饮食的优劣和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的化生。此外,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充盛,输精于肝,转化为血。精血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因此,精气是血化生的另一个来源。
2.血的功能
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和滋润全身。血循行于脉中,内达脏腑,外至肌肉、皮肤、筋骨,不断地为全身各脏腑器官提供营养,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另外,血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具有寓神养神功能,即人的精神、神志、感觉、活动均有赖于血液的营养和滋润。
3.血的循行
血液循行于脉管中,受到脉管的约束和引导,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是血液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运行于全身的血液都要汇聚于肺,合成为宗气后贯注于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脾气的统摄作用使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肝的疏泄功能使气血运行通畅,肝的藏血功能则调节着血液的流量。
常见血病证治:
证候例方
血虚心悸,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疲困乏力,甚则失眠、肢麻,舌淡,脉细四物汤、人参养荣汤、八珍汤、复方阿胶浆。
血瘀面色黧黑,唇舌青紫或舌有青紫瘀斑瘀点,痛有定处,拒按,甚则胸闷,心前区绞痛,腹部肿块等血府逐瘀汤、桃核承气汤。
三、津液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与气、血一样,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津的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1.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的初步消化和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燥化上输于脾而完成的。脾一方面将津液输布到全身以滋润和灌溉各组织器官,另一方面将津液上输入肺,通过肺的通调水道和肾的气化,一部分再化为清者,成为津液。津液的输布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有关。此外,与肝的疏泄,调畅气机;三焦的决渎,通利水道亦有关。津液的排泄主要由肺的宣发,将津液经过气化形成汗液排出体外或者水汽呼出体外。或经肺的肃降作用,将津液输送到肾和膀胱,经肾的气化作用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津液的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肺为水之上源,宣发输津于皮毛,化生汗液;肃降将含浊的水液下输肾于膀胱。脾将饮食水谷中水液的清者运化为津液,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并将多余的水液输转到肺。肾对津液代谢起到主宰作用,肺的通调水道,脾的运化,小肠的分清别浊、膀胱的气化和开阖都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
2.津液的功能
津液有滋润、濡养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滋润皮毛、肌肤、眼、鼻、口腔,濡养内脏、骨髓及脑髓。另一方面,津液可以化生血液,并有滋养、滑利血脉的作用,是组成血液的主要成分。此外,津液的代谢还有助于体温的恒定及体内废物的排出。
常见津液证治,若津液生成不足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之后,或持续高烧损伤津液过多,均可出现伤津现象。则见唇舌燥裂、口渴咽干、便结尿少、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津伤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杞菊地黄丸、麦门冬汤等滋补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气为血帅指的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2]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均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
[3]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血为气母:血是气的载体(血能载气),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血能养气)。因此,气不可能在没有血的情况下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
2.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同气与血的关系很相似,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和津能载气四个方面。
[1]气能生津:津液来自摄入的饮食物,而饮食物化生津液则依赖于脾胃之气。因此可以说,气是津液化生的动力。如果气虚,脾胃功能减弱,则可见津液不足之证。
[2]气能行津: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通过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的气化作用,可以实现气对津液的行津、化水功能。任何原因造成气虚、气滞或相关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气能摄津:气对津液具有固摄作用,可以有节律地调节和控制津液的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如果气虚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发生体内津液无故流失,如卫气不固而自汗,肾气不固而尿频、遗尿等。
[4]津能载气:如同血一样,津液也是气的载体,气同样依附津液存在,因此津液的流失也会使气受损伤。如出汗过多,或大量呕吐、腹泻,会使津液丧失,同时也会导致气随津脱。
3.血和津液的关系
中医认为,津血同源,因为血和津液都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而来的,全身组织中的津液渗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血液如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血和津液同为液体,均以营养、滋润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属于阴。病理上,血液和津液相互影响。例如,血耗伤津即失血过多,津液便渗入脉中补充血液之不足,由此也会造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而津枯血燥则是当津液大量损耗时,会导致血脉空虚,或血液枯稠。在临床治疗时,对失血者不宜用汗法(夺血者勿汗),对大汗伤津者则不宜用破血、逐血药(夺汗者勿血),就是考虑到津血同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