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名村
34596600000015

第15章 阴山南麓的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处阴山南麓,南濒黄河,周边为碧草千里、牛羊遍地的内蒙古大草原,自古就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草原风情。呼和浩特,蒙古语,其意思为“青色的城市”,简称为“青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的草原之城,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自治区的首府之所在。

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是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留下了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早在50万年前就出现了被称作为“大窑文化”的人类文明的曙光。战国时期,赵国在土默川始建“云中郡”,写下了呼和浩特历史的第一页。在漫长的历程中,几度兴衰,曾建立过“云中”、“盛乐”、“丰州”等城。直到公元1572年,明代蒙古族首领阿勒坦汗在这里筑城、建庙,大兴土木,建成一座初具城市规模的“库库和屯”,这就是发展到今天的呼和浩特的前身。清代又在此基础上扩城屯兵开市,使呼和浩特成为当时南北商品交流的集散地。

召庙文化

呼和浩特因城中的寺庙众多,而被称作“召城”。“一座城池半城庙”,是这座古城的一大特点。召庙文化如此发达,在我国还是少有的。

“召”,是专指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寺庙而言的。呼和浩特昔日的召庙数不胜数,“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这是过去人们形容召庙众多的一句俗语。其实,旧日召城中的召庙远远不止这些,但常人只知其多,却难以尽述其名。

呼和浩特的召庙中,最负盛名的还是大召。它也是召城中最早的召庙,早在四百多年以前就已闻名塞外了。大召,蒙古语称“伊克召”(“伊克”汉译为“大”)。明代时,朝廷赐汉名“弘慈寺”。以后,清代又赐名“无量寺”,一直沿用到今。大召,建成于明朝的万历年间,它既是呼和浩特建的第一座召庙,也是内蒙古地区建的第一座喇嘛庙。

另外,在呼和浩特市内还分布着红山文化、大窑文化遗址、黑城遗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等古代文化遗迹。

草原风情

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每年于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它是在那达慕(亦称蒙古游戏节)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远比那达慕大会要丰富。节日隆重热烈,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现代舞、摔跤(即搏克)等表演节目,最引人注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赛,即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

昭君文化节,每年7~8月举办一次,前身是昭君庙会,1999年始改称昭君文化节,经过几年发展,已成为一项集文化、经贸、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呼和浩特市将文化节以“昭君”命名,旨在“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如今,昭君文化节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100个民间艺术游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