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34729700000001

第1章 序

过去的几年是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很大、各种观念和政策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时期,也是值得认真思考、总结的一个时期。因为这样的原因,不论是研究机构还是实践部门,都在试图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和回顾,以此为今后的市场发展提供参考。这种努力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始设计和建立证券市场的时候,中国整个经济体制的转轨尚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当时证券市场的提出也只是作为改革的一项尝试,作为企业股份制试点的一种自然延伸。邓小平同志允许大胆地试,不行就关了的观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认识和初衷。后来随着整个体制背景的演进,国有企业的困境、改制与证券市场的建设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证券市场逐渐成为继财政、银行之后,防止国有企业问题集中爆发、支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缓解体制矛盾和支付转轨成本的重要途径。此时,证券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已无庸置疑,但出发点主要是基于经济转轨和发展的需要,这也因此决定了中国证券市场最深刻的体制性特征。我们长期以来的政策、观念也大都根植于此。

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1998年前后,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经济运行状态上,就是作为传统体制特征、长期困扰经济运行的短缺现象消失,国民经济增长开始更主要地呈现出需求约束的特征。其实质是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并主导经济运行。体制转轨已由量的积累而发生部分质变,进入了由部分质变到完全质变的新阶段,即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阶段。在这样的体制背景下,证券市场的发展也由量的积累而逐渐形成了包括市场体系、监管体系等在内的基本框架,成为了市场化过程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也成为下一阶段健全、完善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按照证券市场本身的要求突出其应有的功能、发挥其相对独立的作用,成为主要的目标和任务。

但是,在渐进改革的路径下,这些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更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够在观念、政策上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的,而具体操作起来更有十分的难度。因此,在那样一个时期,旧体制约束与新体制要求发生激烈碰撞所产生的观念、政策、操作上的冲突与矛盾,必然要以市场的剧烈震荡表现出来,给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留下深刻的感受。

吕炜博士以政策短评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2000~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那一段冲突与矛盾交织的历程,特别是2001年9月到2002年11月对每周证券市场的变动都做了重点评述。内容涉及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上市公司质量、国有股减持、市场独立性与政策调控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证券市场一般功能与转轨中的责任、中介机构的独立性等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刻画了当时证券市场在功能性冲突、非均衡方面的状况以及市场的反应。此外,还对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系列丑闻进行了反思。值得重视的是,由于这些评述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更不是漫说涨跌的股评,而是将诸多问题置于体制转轨背景下、置于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去剖析,因此显示出认识问题的明显的深刻性。这种深刻性聚焦于三个根本问题:一是就整个经济体制转轨而言,证券市场如何做到既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又能够较好地服从和推动整个改革的进展;二是就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与完善而言,我们目前究竟处于怎样的阶段,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模式是否就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到达目标的路径又应如何选择;三是就证券市场内部建设而言,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次序,实施的具体手段、步骤又应该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显然,由于真实市场的复杂性,上述问题不可能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是简单的对错可以概括。吕炜博士只是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期的市场、政策及其背后引发的思考,并用“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来归纳那个时期的基本主题,来阐发自己对那个时期种种变动的认识。我们不一定赞同他的观点,但重温过去,却都能在正反两个方面获得新的感悟。

吕炜博士曾在政策部门、实践部门和研究机构工作,一直坚持在经济转轨与发展的特定背景下思考各个局部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以及改革的策略。在师从夏德仁教授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回到东北财经大学组建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专注于对现实问题的政策性、对策性研究。年轻人能有这样的心志,值得鼓励。现在他将这些短评汇集成书,请我作序,我自当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