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34729700000021

第21章 渐进的方式与多变的政策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了渐进推进的路径,因此转轨是分步骤、持续进行的,它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旧体制不可能一夜抛弃,新体制不可能一步到位。既然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又是渐进的方式,那么改革将主要由政府主导,改革的绩效在过渡期内体现为经济持续增长前提下传统计划力量与新兴市场力量之间的对比。由于是分步、分重点的实施,为了保持连续性和渐进收益的实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表现为政府行为对市场行为的有限度替代,一方面是以政府行为确保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另一方面则是在市场功能尚不完善时,用政府替代的方式进行弥补,以确保经济运行能够基本正常,政府政策是这种行为的实现途径,这是从一个时点上静态的观察。从一个过程来看,我们就会发现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运行的逐步变化,某一时点上的政府有限度替代模式将变得不再适应,表现为既有政策失效或形成不利约束,新的市场化因素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配合。这时就需要政府行为的适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政策的多变则成为调整政府有限度替代格局的外在表现。

股市不管是作为推进国有企业筹资改制的途径,还是市场本身建设的一部分,其发展都不可能脱离这种渐进的方式,因此政策多变也应该是经常性的。据大致统计,2001年监管部门出台的有关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机构以及有关发行、上市等各个市场环节的各类监管措施已超过170项,从政策的目标和性质来看,仍然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过去已有的一些政策在新的形势下显示出不适应、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深化。如对PT公司和退市政策的修订,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政策的修订,以及券商增资扩股取消审批制,由企业自行决定;二是面对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场化措施不可能一步到位,则出台新的监管政策进行约束和替代,这一倾向在国有企业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2001年以来上市公司违规、造假现象、证券公司违规经营现象不断被曝光,这其中有一些原因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不可能靠规范证券市场来彻底解决,更不可能指望企业马上建立起内部约束机制,具有符合市场要求的行为动机与能力。但是证券市场又必须在较为健康的状态下继续运行,于是我们看到管理层不得不大量出台各种应急性的外部强制约束政策,如证券公司接受委托投资需要进行审批,上市公司必须设立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年报披露的真实性与董事责任挂钩,公司委托理财、对外担保、主要关联对象必须真实披露,以及会计、审计准则中新增的有关具体条款,这其中很多规定是直接针对2001年监管中发现的某一违规行为而作出的,几乎是一对一的解决方案,有的应该是属于企业内部行为构成的,也采取了外部监管的方式,因此政策意图是十分明显的,也表明这一阶段问题集中爆发的特点。

在上述两大类的划分下,自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出若干具体的倾向,如废止的、修订的、新增的、征求意见的等等,且政策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主要的仍以部门、行业的规章、规则、办法、通知、意见、指引等为主,这也预示了这些政策具有很强的短期性、过渡性特征,相信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在一些条件成熟的环节,市场行为很快会替代政策约束,而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政策约束又会进一步强化,针对2001年的170多项措施很快又会有废止、修订、新增,政策仍将是多变的。

政策多变作为一种替代式前进的方式,成为了渐进改革方式运行的常态,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由政策不确定导致的预期不确定、行为不确定和观念上对政策的过度依赖,这应该说是政策市的症结所在。既然政策多变是渐进改革的代价,无法避免,那么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减轻这种负面影响,即政策虽然多变,但可以增加和提高政策变化的可预见性,增强预期的稳定性和行为的长期性,减少政策的突发性、突变性和不断反复。比如对于争吵不休的国有股减持问题,我想至少有两点应该首先明确:一是国有股减持是一定要做的工作,证券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减持渠道,暂停不等于终止,这一点方方面面都没有必要回避。但是作为决策层、管理层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又必须是十分慎重和统一的,不能你一个说法我一个说法,也不能今天一个说法明天一个说法,让公众觉得上面在打架、政策难以捉摸;二是不要将国有股减持政策过度渲染、营造成“闯关”的心理预期,增加恐慌心理,以至于一有人讲国有股减持股指就要条件反射地一阵痉挛。1988年我们进行价格“闯关”时就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至于具体的方案设计,我想有几个因素应该考虑:第一,减持不要与首发、增发、配股挂钩,因为扩容在思维定势中一直被认为是“抽血”、利空,而且挂钩之后要想加快减持就势必要加快扩容,这种“一箭双雕”的政策设计形成的是双重利空的预期和心理压力;第二,不搞普遍的小比例减持,而应考虑根据国有经济战略性进退的次序进行安排,尝试一家一家地实施整体性减持,让一些影响不大的公司的国有股先流通起来;第三,减持过程中必须允许市场一定程度的泡沫和投机,不要在完全理性的状态下去论是非、辨对错,那样是说不清楚,也做不明白的,各方都会觉得吃了大亏;第四,价格上一定要有折让,程序设置尽可能简单,不可太花哨。

股市仍然是波澜不惊,临近元旦新年,尽管监管措施频出,没有罢手的迹象,管理层也一再解释监管只是查处违规,并不等于打压股市,也不等于挤泡沫,国有股减持最终可能会找到一条各方都较为满意的方案等等,言下之意,未来的监管和规范将是一种常态,是市场的一个基调,既定的减持政策目标也仍然要通过股市来落实,改革离不开股市,投资者要学会在这样一种市场环境中生存和逐利。本周(12月24~28日)还有西南、长江、黄河、湘财4家券商增资扩股的消息,显示扶助政策立竿见影,券商目前的日子的确不好过,自此以后增资扩股之风必健,一些问题可以暂时得到缓解,这个道理大概与国企上市筹资类似。总体看来,近期并没有什么亮点、拐点,能感受到的仍然是压力、沉重的空气和不确定的预期,但市场却相对地平稳了,好像要特立独行,力争在“收关”之时得个彩头,这也是水深火热中诸位最后盼望的一根红头绳,好在天欲遂人愿,心要跟爱一起走,看样子有点戏,可以在平和之中辞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