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34729700000024

第24章 忍看潮落

投资者的心情大抵如此,无奈而怅然。股市平衡被打破后的效应正在不断扩散开来。如果说2001年投资者对失衡的感受还是局部的、个别的,现在则实实在在碰上了一个谁也绕不过去的高坎,那就是年报,每一个上市公司要想进入2002年都得从这道门槛跨过,中央电视台与财政部联合推出了关于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管的“阳光行动”,每天一个话题,有的事务所也提出倡议表示这次业内要严格执法、维持公信。说起来这是给投资者重塑信心的过程,但是因为这道门槛有的上市公司跨得过,有的跨不过,有的要摔得鼻青脸肿,必然又首先是一个打击投资者信心的过程,板子打在人家的屁股上,叫疼的却只能是自己。

从新年开盘到现在,指数已连跌了4天,周四沪市最低跌到1532点。于是想起周一居然有股评人士说:今天的下跌看不明白,但根据经验,跌得明白时说明还要跌,跌得奇怪时就说明快跌到位了。这是什么经验,这又是什么股评?自己都没搞清楚就要去指导别人。但是从屏幕上看打电话进来咨询个股的人还是那么多,还是那么急切,报出来的买入价都高得让人吓一跳,真是鱼在不断加热的水中,浑然不知自己的处境。当然评不出什么道理来的也不只那一个股评人士,周二晚上偶然看了一下《今日证券》,新年已换了新包装,主持人先有一个站势的亮相,开始做节目时喊一声:请嘉宾!嘉宾就从屏风后面依次而出,很有点2001年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大会的味道。想想其做秀的用心大概也是要给投资者添点新鲜气,内容当然一律是讲年报专题,分几期谈董事的责任、谈年报内容的变化等等。

经过一年来的风雨,股市最大的变化只有一个,那就是监管气氛已基本形成。不管当初监管部门是从哪个环节开始突破的,也不管其初衷如何,总之原有股市运行的循环已被打破,虽然实际情况是管理层并没有像打蛇打七寸一样,直接打其要害,而是重打了中介机构,但中介机构行为的改变很快会倒逼回来,直指上市公司,而任何仍然附生在原有循环中的机构都会感到生存的压力。最近的情况显示,压力已经在诸多环节传递,证券公司出了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出了治理准则,基金公司的违规受到了张景华言辞激烈的批评,称之为“是可忍,孰不可忍”!还有140家银行分支机构违规办理承兑汇票业务遭查处。除了各环节的压力外,还有由管理层、中介机构、媒体、投资者相互之间形成的监管气氛,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刨根问底,总怀疑是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头。其实,监管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被监管对象行为规范之后最终呈现的真实性反而让人失去了信心,投资者对年报的担心也正在于如此。因为审计要动真格的,那么年报不能做假,不能做假就肯定不好,不好市场就要下跌,这就是大家的思维逻辑,越是这样想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是胡思乱想,以至于周二公布《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中提到证券公司不能自营B股时,B股大盘立即暴跌两天,其实不允许自营B股是从来就有的规定,真是杯弓蛇影、何至于此!

股市的确在发生着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净化自我,逐渐使之变为一个公平、可信的市场,使多年累积的风险得到一次系统地释放;二是消化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冲突和危机,逐渐使参与市场的各方转变观念、转变行为、转换角色,调整各方之间的关系,并重新归于新的秩序。这可能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的过程,所能继续承载之重已经有限,尽管周三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表示支持其借助资本市场获得更大发展,但是资本市场的功能、地位可能都已涉及到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股市好像也有风光不再的迹象,政府目前最关心入世之后的农业问题,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对农村经济的多予、少取、放活,解决结构性矛盾、缩小收入差距将是工作重点;因为开放时间表的不同,政府各部门在应对入世中的不同策略和步骤有可能使政策协调的困难增大,特别是在规范与发展方面的思路会出现差异,股市有可能更难形成一个宽松的环境;消费者方面,不少高收入的消费者已经加入到了关税降低后的购车热潮,估计还会不断有新的热点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股市是不是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还会有那么多的关注呢?事情或许不能简单而论,但如果真如上面所说市场归于平淡,甚至股市的地位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显赫,那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意味着股市的“神话的一代”或叫“迷信的一代”的终结。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股市,那样的股市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吗?

当然这都是不确定之中的一番臆测,眼下的现实是:大盘又跌到了前期的所谓政策底的底部,新年头4天沪市平均每天下跌21点,周四上午收盘累积下跌更达108点,跌幅和成交量都略有加速的迹象,大家都伸长了脖子、张大了嘴,巴望着这两天会发生点什么,市场自己有能力反弹吗?政府会再次救市、形成三重底吗?如果没有可就下去啦!投资者总是为希望而活着,他们相信政府会打强心针的,他们也相信稳定终究要压倒一切。不管怎样,下午大盘又强劲的拉了回来,沪市收盘反涨了15个点,初次显示了政策底的支撑力度,有人说马上还会出利好,看来大伙仍希望这次能和管理层梦到一处去。但此时言好还为时尚早,倒是可以借这个机会看看市场的承受力、看看管理层的意图,这对于判断中国股市未来的功能定位和走势还是有帮助的。

还有一件事情又被越来越多地提及,那就是国有股减持,这个节骨眼上如推出方案可真不是时候,不管什么样的方案。

这真是叫人不得不情绪化的一周,收笔的时候就又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住在大山里的小孙子问爷爷:山那边是什么呀?是山,爷爷说。山那边的那边呢?是山。山那边那边的那边呢?是希望。那———希望是什么呀?

(发表于2002年1月11日)

原国有股减持方案自10月23日暂停执行至今,已向社会公开征集了4000份新的方案与建议,证监会将其归纳为7大类进一步征求各方意见,以期最终确定一种或多种能够实现多赢的合理方案。看来减持仍然刻不容缓,方案调整也势在必行,多赢目前还是一种期望,但选择更趋市场化、更趋合理化的方案则是可能的,核心在于理清以下关系。

一、原方案实施受挫的原因

与新发、增发挂钩、市价减持的方案执行受挫,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过度营造的国有股减持的“闯关”气氛和不透明的操作方案,形成了公众心理上的不良预期。

在国有股减持问题上有几个方面的不良预期是同时形成的:一是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巨大缺口,处理不好可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冲击,已经不能再视而不见或延迟解决。但这个缺口究竟是怎样一个情况,几年之内是怎样一个情况,资金筹集的情况怎样,使用计划怎样,甚至社保基金包含哪些品种,是怎样一个社会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