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34729700000056

第56章 看不见的手为什么变黑

一直以来,总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上市公司治理是不完善的,应该引进西方的成熟制度,及至2002年以来西方国家大公司频频出现造假案后,这种观点又转向于认为西方大公司的问题和我们上市公司的问题不是同一层次的,不能简单比较。其实,在我看来,除了造假违规的手段与破坏力不在同一层次外,其性质并无二致,其动机是统一的:即纯粹的企业利益或管理层利益驱动,这也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从这些案件中看到的不是它如何最终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一只只看不见的黑手。

看不见的手的实质是由利己原则出发而建立的动力机制,从机制的最本质特征来分析,看不见的手的基本作用就是驱动,或者叫动力激励,企业或企业家在这种机制下,就像老鼠站在转动的轮子上,会不由自主地跑动起来。因此作为机制本身来讲,看不见的手并不存在好坏之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真如斯密所说,由利己目标驱动的行为后果一定会达致全社会福利的增加。

斯密在得出这一结论时所描述的情景是,人人行为的目标都是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没有人可以靠损害别人的利益来增加自己的利益,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只能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获取自己的利益,于是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利益规则,这个规则的核心就是诚信。既然没有人受损,当看不见的手鼓励人们充分自由地去展开竞争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最大利益。这些情景如期实现的基本前提是完全竞争状态的市场环境,因为在这种前提下谁也不可能靠非正当手段操纵市场,只能按照共同形成的市场规则行事。

但是现实不断发生的个人靠侵占、损害别人利益而获利的情况,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出现的公司诚信问题,说明这样的分析前提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事实上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不是完全竞争状态的,所谓完全竞争只是经济学分析中的一种假设,尽管后来随着现实问题的不断挑战,出现了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分析、产权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等,但整体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石仍然是自由竞争的均衡理论。而按照边际理论,真正在完全竞争状态下企业是没有利润的,人人都在为别人忙乎,这样的结果显然又是与自利动机不符的。实际上企业竞争的目的就是要争取垄断地位,获取一定时段内的垄断利润,也就是说垄断是获利的前提,市场均衡几乎从来没有达到过。

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市场经济运行由自由竞争为主到垄断竞争为主是一个历史趋势,这本身就表明即使是最能体现完全竞争精神的自由竞争阶段,其发展的结果也必然是两极分化和对市场、对规则的直接操控。到垄断竞争阶段,少数几个大企业、跨国公司就可以控制一国甚至全球的一个行业标准,这种格局下制定的标准显然已经大大背离于当初看不见的手的规则,其产品价格、无形资产、经营方式等与其说是市场的,不如说是企业的更为贴切。安然公司基于自身利益对美国能源生产及能源政策的影响、东京电力公司基于自身利益对事实的修改、对事故的隐瞒,都体现了企业凌驾于市场之上的操纵力。

在不完全竞争状态下,特别是在目前的大公司主导的格局下,市场本身是不完全的,企业内在的自律机制和相互间的监督机制也必然是不完全的,因此一些具有操纵市场能力的公司就有可能在长期内通过其地位获取超额利润,甚至在宏观经济出现剧烈震荡、原有优势无法维持的情况下,通过造假、欺骗等手段在较长时间内继续获得利益而不被发现。这个时候看不见的手表现出来的就是完全自利的一面,而这种自利甚至是通过侵害公众利益来实现的。且不说国内上市公司造假败露后对投资者利益、对市场公信力、对当地实体经济带来的损害,最近东京电力公司事发后的一个影响更值得关注。按照日本电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政府原来希望通过电力自动化方案新建13座核电站,在2011年使核电力供应占电力供应总量的比重超过20%,这一计划如果成功实施将可使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6%,这于环保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东电事件的发生已经使公众对负责核电站运行和管理的电力公司的可依赖性提出质疑,这种质疑可能使日本的能源政策和上述计划发生改变。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说看不见的手黑与不黑,其实不是手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是机制本身的问题,这种从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出发的自利机制一开始就决定了可能出现的后果,所以上市公司出现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治理结构不完善,日本能源政策的窘境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东电的不争气。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正确判断现有的市场条件和看不见的手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不能一面不切实际地倡导完全的自由竞争,一面又无视大公司的所作所为;二是恰当地运作政府手段驾驭这只看不见的手,既然看不见的手带有超出经济学分析的局限性,政府就必须要有一些强制性规则来维持公平竞争的基本格局,维护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讲对微观经济的放开搞活,但真正发现看不见的手已经在起主导作用时,怎样完善规则、怎样驾驭新体制显然又成了政府不容回避的任务,因为有些问题可能不再是改革不到位、不彻底的问题,而是对新机制没有驾驭好、对其负效应没有限制好的问题。这可能是全球性的公司危机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

至于说到上周为什么国内国际股市都下跌,我想可以联想的原因很多,但既然基本面如此,市场信心就不能在短期内彻底恢复,下跌是不需要理由的。

(发表于2002年9月9日)

(发表时标题为《隐形的手为什么变黑?》)

传了很久的 CDR并未推出,传了很久的联通国内上市据传最终要以A股方式进行,据传盘子在50亿股左右、将是国内证券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融资,也是国内上市公司中的巨无霸。联通的这些传闻被归结为上周(9月9~13日)市场疲弱下跌的主要原因。从传闻的内容看,融资多也好,公司大也好,对证券市场创新来讲并无什么新意,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还是短期扩容的影响力,以及是否会成为未来展开类似扩容的一个信号。既如此,那么联通为什么要寻求国内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