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346

第346章 静明宝峰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3)

隐君向乐斋先生寿

向寿,字乐中,慈溪人。学者称为乐斋先生。生而静悫,八岁丧母,哀痛剧深。稍长,精思力学,至忘寝食。宗慈湖,为赵宝峰门人。与同邑王相山、时子中讲学湖上,攻治身明道之学,绝意仕进。尝称先文简以来,家世宋臣,耻事元,有张子房不忍忘韩之意。尤多所著述,每论为政之要,则略汉、唐而本三代。有《从政章》十一篇行于世。年八十,忽遘疾,易箦起坐,进子朴命之曰:「丈夫仕不忠君,危不授命,所学何事也﹖」言毕而逝,后朴靖难就义,皆先生有以启之。(同上。)

李先生善

李善,字符善,东平人也。游慈溪,讲学宝峰之门,遭乱,遂不归。(云濠案:吾邑《天启志》,先生父灏,仕元为三山巡检,遂家焉。先生着有《崇阳囗》。)人虽侮之,不怨也。每言「三代之政,可以施于今日,绝无高远难行」。(补。)

祖望谨案:宝峰尝谓,元善因大士观音解脱之训,如脱桎梏,见闻圆融,无有分隔,不胜悦怿,则其为异学甚矣,何以行三代之政乎﹖

罗常明先生拱

罗拱,字彦威,慈之杜湖人也。宝峰为作《常明斋铭》,因称常明子。(补。)

方先生原

方原,字景渊,慈之杜湖人也。其母翁氏苦节。学于宝峰之门,与罗彦威齐名。(补。)

县令王明白先生桓

王桓,字彦贞,慈溪人。从宝峰游。洪武中,以通经学古荐于朝。太祖召见便殿,问:「先生处乡里,好恶何如﹖」对曰:「臣处乡里,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一言称旨,上呼为老学士,命与尚书魏杞山、钱惟明、学士宋景濂讲论治道。踰年,授国子学正。未几,知河南卢氏县,先生感上知遇,殚心厥职,临政无怠隋。日常至闾阎间,教耕劝织,相语如家人父子。民有兄弟相阋而讼者,先生自责曰:「教化不明,彝伦斁坏,长民者之过也,民何罪焉。」遂连日不坐听事,民乃自悔求责,兄弟遂相和合,民益信之。上方向用,而先生已有退志,遂致仕归。先是,先生家居,乡人有不平,事无大小,咸取决于先生,遂称为明白先生。所著有《明白先生集》藏于家。(参《天启慈溪志》。

叶先生心

叶心,字伯奇,慈溪人。宝峰教以静坐。(补。)

(云濠谨案:《宝云堂集》有《送叶伯奇入官》诗。)

李先生恒

李恒,字可道,慈溪人。宝峰谓其闻蛙声而悟。(补。)

附录

宝峰识李可道事曰:「可道日间静观,已见虚明之妙,但闭目及夜间,则不如是,终二而不一。忽夜悟蛙声,无际皆在目中,前后昼夜,虚明混融,自然而然,非意识所能及。」

郑先生原殷

郑原殷。

冯先生文荣

冯文荣。

王先生真

王真。

顾先生宁

顾宁。

罗先生本

罗本。

(梓材谨案:《戴九灵集书画燕集诗序》言:「沈师程之友罗彦直氏。」罗先生拱字彦威,则彦直盖先生之字也。)

翁先生旭

翁旭。

洪先生璋

洪璋。

徐先生君道

徐君道。

方先生观

方观。

裘先生善缉

裘善缉。

翁先生昉

翁昉。

岑先生仁

岑仁。

王先生慎

王慎。

童先生惠

童惠。

王先生权

王权。

高先生克柔

高克柔。

顾先生勋

顾勋。

(云濠谨案:《宝云堂集》有宝峰题顾宏可《梅花诗》,疑是先生。)

王先生直

王直。

裘先生重

裘重。

周先生士枢

周士枢。

郑先生慎

郑慎。

茅先生甫生

茅甫生。

(梓材谨案:《宝云堂集》附载门人祭宝峰先生文,自乌春风本良以至先生共三十一人。谢山《学案》标目并列之,大约慈产居多。)

桂乌讲友

县令胡仲子先生舜咨

胡舜咨,字仲子,会稽人。尝随父宦游于慈,以邑名三孝乡,又有倡道者杨文元公,遂定居灵山之曲水。先生学博才赡,工于诗。所与游者,金华戴良、蛟川丁鹤年、邑人乌斯道、桂彦良,率皆诸名士。洪武初,与彦良并以贤良文学征。拜燕王傅,寻除仪真令。归而教授子弟,与宾客酌酒赋诗,闲挟二三子憩山石间。(参《宁波府志》。)

蕃远门人(象山六传。)

承旨危云林先生素

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林,金溪人也。学于祝蕃远之门,称高座。其请业而退也,蕃远必目送之,谓侍者曰:「他日能传吾道而行之者,其斯人也夫!」亦学于李仲公,所以待之者如蕃远。先生在元,累官承旨。国亡,将殉难,不果。入仕于明,亦官学士,谪居和阳以卒,君子惜之。(补。)

谢山跋危学士《云林集》曰:「竹垞据《贝清江集》,颇疑学士晚年未尝衔命守祠,特以其子于幰教授安庆,好事者遂附会之。案,潜溪铭学士墓,称洪武三年冬,监察御史王着等,劾公亡国之臣不宜用,公坐免。诏出居和州,阅再岁卒。当时北平故官,岂止学士一人,在朝台臣,何以独见掊击﹖其为仰体当宁之旨明矣。学士以国史不死,固昧于轻重之义,然其出累朝实录于刀剑仓皇之下,功亦不小。乃史局既开,并未闻有一人过而问者,可以想见是时当宁眷睐之衰,黯然无色,所以潜溪又有『春秋既高,雅志不仕』之语。教授名,亦见潜溪铭中。《清江集》作于幰,或是其子。」再跋曰:「学士曾受业于草庐。及予读《胡仲子集》,乃知其又为祝先生蕃远高弟,则学士之于槐堂,其统绪固不自一家也。仲子称蕃远遇事不顾利害,与人开心见诚,所至以讲学为己任,指授有师法,尤属意学士,与之语,或终夕不寐,去辄目送之,以为『兴吾教者,必若人也』,盖学士为其师友所期如此。予又见学士撰《李先生仲公集序》亦称学生。呜呼!学士请业于其乡之硕儒,而大节卒不克自持,得无言有余而行不足乎﹖蕃远之所期于学士者虚矣!」

俟庵门人

承旨张蜕庵先生翥

张翥,字仲举,晋宁人也。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踘,喜音乐,不以家业屑意,其父以为忧。先生一旦翻然曰:「大人勿忧,儿易业矣。」因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倦。受业于江东大儒李存先生,得其道德性命之说。薄游扬州,学者及门甚众。至元末,以隐逸荐。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寻退居淮东,起为翰林编修,与于宋、辽、金三史。累迁至侍讲学士,以侍讲兼祭酒。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学者乐从之。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厌其所得而后已。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孛罗帖木儿之入京也,以先生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讨之,先生不从。左右或以为惧,答曰:「吾臂可断,笔不可操也。」乃命他学士为之。孛罗既诛,诏以先生为河南平章,仍以承旨致仕,俸终身。先生尝学诗于仇远,其近体、长短句尤工。及卒,国亦遽亡,无子,其集不传,但存诗三卷。尝集兵兴以来殉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补。)

(云濠谨案:先生着有《蜕庵集》四卷,收入《四库集部》。又案:金明昌、承安间亦有张翥,字仲扬。刘祁《归潜志》称其诗多浮艳。诸书援引为一人,非也。)

涂先生几(附邹矩。)

涂几,字守约,宜黄人也。工于词赋,得骚些之遗音。学于李仲公之门,为言《干》、《坤》易简之旨,有省,叹曰:「先生之道,吾不得而知也。浑浑乎千古之在吾前也,浩浩乎万古之存吾后也,而先生以一心贯之。吴文正公所谓:『陆子之学,如青天白日,皦然不可昧』者,至先生而益光乎﹖」洪武初,尝拟进时事策十九篇,以疾不果。所著有《东游集》、《涂子类囗》。其里人曰邹矩,字符方,与先生齐名,亦由先生以传李氏之学。明初,官南城训导,有集。

张先生率

张率,字孟循,安仁人也。师事李仲公,尝语之曰:「朋友讲习,且宜痛改旧习为第一义,求欲速成,非善学者也。胸襟苟未正当,而遽有见解,真所谓假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税使王先生埏

王埏,字景达,本蜀之涪城人,后居安仁。端愿静穆,寡言笑,喜怒不外见。官道州永明税大使。其疾也,仲公累视之。卒之夜,仲公勉以毋芥蒂,先生欣然颔之而逝。

徐先生震

徐震,字伯辀,上饶人也。仲公称其「凝重而不净,详默而有干,亦尝见知于道园」云。

上官先生岊

上官岊,字伯升,上饶人也。仲公尝教以「先静其心,心静则视听言动皆得其正。静心在于寡欲」。

李先生絅

李絅,字伯尚,临川人也。仲公尝教以「先本后末,先内后外,不容有毫发求知之心」。

刘先生礼

刘礼,字孟中,临川人也。学于仲公。(以上并补。)

承旨危云林先生素(详上《蕃远门人》。)

清溪家学(慈湖五传。)

同知桂先生宗儒

文学桂先生宗蕃(合传。)

桂宗儒,字文薮,慈溪人,长史从子也。尝豫修《永乐大典》,书成,授蕲州同知。弟宗蕃,亦赡文学,偕修《大典》,将成,授官,以病告归。(参《慈溪县志》。)

(梓材谨案:谢山《石坡书院记》:「文修之伉直。」文修疑即文薮,传写之异。

乐斋家学

县令向先生朴

向朴,字遵博,慈溪人,乐斋之子。宗慈湖之学,行务实践。力学养亲,不求闻达。洪武二十五年,命督府都事张允直访求江南人材,以先生应诏,授献县令。时值兵燹之余,为之辟荆榛,畚瓦砾,教百姓农桑,与同甘苦,流移复业。靖难兵起,献当兵冲,无城郭,先生集民兵,激以勇义,思为保障,竟殁于难,献民哀之。(参天启《慈溪志》。)

仲子门人

处士李先生孝谦(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