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348

第348章 师山学案(全氏补本)(2)

胡默,字孟成,婺源人,号石丘生。师山序其文集云:「孟成文奇崛而有气,诗深远而无瑕,善于学古者也。但奇崛者宜变而平易,深远者当使之明白,是又在孟成种绩之久,时至而骨自换也。予尝以是语孟成。他日其徒洪生斌手钞孟成所为诗文若干卷,因以语孟成者语之,是亦朋友忠告之道也。」(参《师山遗文》。)

礼部程黟南先生文

程文,字以文,婺源人。自幼事父母以孝闻。家贫,勤苦自励。比壮,束书游学,四阅寒暑,研穷六经,博考诸子百氏,学业日进,遂挟策入京师。平章公、翰林虞公、欧公、揭公皆推许,然安分恬退,不务进取。受知虞、揭尤深。预修《经世大典》,书成,例授各路儒学教授,借注黄竹岭巡给。任满,调怀孟教授。丁内艰,庐于墓侧。辛巳,科举复兴,浙省以掌卷官召。比还,丁外艰,复庐墓侧,终丧未尝御酒肉。再为临清漕运万户教授,考满,御史台、翰林院交举,任编修官云。家学得程、朱之旨,文章有《史》、《汉》之风。再授助教,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与待制余公阙为忘年友。丞相贺公欲不次用之,以年老乞身,授礼部员外郎,奉命斋赐江浙省丞相达公。时浙东所属郡邑半归方氏,浙省属张氏,徽、饶、衢、信、江西咸非元土,遂寓居绍兴钱清僧舍。一日,张氏遣使致礼,坚卧不顾。既而兵四集,乃之杭,主贡宪使师泰所,遂卧疾。张氏之为平章者就谒,拥衾面内卧,不回视。复迁寓西山僧舍,疾遂笃,谓师泰曰:「吾以死累子。」卒年七十一。有《蚊雷小囗》、《师音集》、《黟南生集》,刊之西湖书院云。(参《新安文献志》。)

师山家学(融堂四传。)

县尹郑先生琏

郑琏,字希贡,师山弟也。慷慨有志略。自遭丧乱,追随师山于患难,不避艰险。鲍仲安之起义兵,先生与焉。邓愈购师山,先生自先赴难。既不能脱,师山挺身出,谓先生曰:「汝当屈身以保家。」先生泣应之,然且终其身不仕。

(梓材谨案:先生在元,仕至歙县尹。潘从善志其墓云:「至正十三年,以复婺源州功,受太白渡巡司。十六年,克复黟、祁二县,元帅李诚以其功呈枢密院,升充行军都镇抚。是年予转浙任,邑乏抚字官,元帅八尔思公荐公为歙县尹。」)

训导郑溪西先生忠

郑忠,字以孝,师山之族孙也。少随师山。戊戌之难,师山以遗戒与之曰:「我之死也,所以为天下立节义,为万世立纲常,其在汝辈所宜自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以不辱为亲为族足矣,何必区区悲慕邪﹖」先生后以荐为歙学训导,自号溪西渔。

州同郑樗庵先生潜

郑潜,字彦昭,歙县人也。于师山不同谱,而以叔父事之。师山尝称其「敏悟坚笃,吾乡子弟之千里驹也。」又曰:「吾尝有后生无可语之叹,得潜而释然。」官至监察御史、泉州总管。入明同知囗州。所著有《白沙囗》、《樗庵集》。子桓,官至河南参政,亦有时名。

师山门人

鲍先生元康

鲍元康,字仲安,歙县人也。少喜读书,自经籍外,诸史诸子以及山经地志、岐黄医书、孙吴兵法、道藏佛典无所不究,而尤以修饬行义为先。已而学于师山,则曰:「前所学者,皆误也,吾今知之矣。」乃日从事于《六经》、《四书》,而尤尽心于《易》,日读一卦,周而复始,有得即笔记之。且曰:「程、朱之说,谨问简略,盖引而不发,学者宜尽心玩味,使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相出入,字字有所归宿,方为有得。」尝语人曰:「自吾见郑先生,于体认道理,识所谓大泼泼地者,于应事得经权之道焉。」先是,其父鲁卿善治生,仲安代之承家曰:「先人将积有余以及人,元康敢不善述之。」乃以其岁所入为十分,其三以为家用,其三以供贡赋及官府公用,其二贮之以防水旱,其一以赈族党邻各有差等,其一以待亲友之有患难者,立社仓而不取其息。休宁有务官以负课粥二女为倡,百计赎之;朱子祭田百亩为族人所盗卖,以中统钞一万五千余贯复之,其它不能枚举也。红巾兵至饶州,集乡勇以捍州里。已而官军弃城走,乃籍乡里之贫者,计口给粟,使尽挈老幼入山避之。时师山正当厄,先生谋于诸生曰:「家破可以再营,师死不可再得。」倾家救之,得出。是年,官军来复新安、与其从子深、师山之弟琏皆起义兵应之。出入山谷,积劳成疾,呓语谆谆,犹曰「杀贼」,竟卒。甫三日,红巾复至,先生之家遂破。初,师山门下弟子日盛,先生为筑书院以处之,师山曰:「继我主讲席者,子也。」及先生卒,师山哭之恸。

(梓材谨案:谢山于是卷《札记》云:「尚有鲍安。」然查《师山文集》及诸书无及鲍安者,盖即鲍仲安也。)

山长鲍先生深

鲍先生浚(合传。)

鲍先生淮(合传。)

修撰鲍先生颎(合传。)

鲍深,字伯原,仲安之从子也。其父同仁,与师山为学侣,官至同知会昌州。先生与弟浚、淮并学于师山,行业与仲安等。师山之被购也,仲安为行赇,先生冒死入城,自任其事,遂得免。师山被召,先生摄行师山书院山长,以教诸生。师山至四明而返,道出淳安,将留焉,先生迎之而还。元兵复新安,先生与仲安以义兵应之,时人称为「郑门二鲍」。仲安死于行间,先生为主其丧,出其柩于兵革之中而葬之。明师下徽州,邓愈复购师山。先生先令遁去,而使己子颎代入狱。榜掠百辈,度不可免,师山乃挺身出。先生朝夕在狱,视其饮食。师山自罄,先生踊号哭,如丧父母,痛无以救其师也。颎,字尚褧,少随其父讲学师山,兼游石丘先生胡默之门。洪武初,以荐起,历官翰林修撰,同知耀州。非罪而死时,先生尚在堂,论者以为天道之难谌也。

(梓材谨案:《万姓统谱》载尚褧云:「从学乡先生张子经、胡孟成、郑彦昭诸先生辈。」是其从游者不独师山、石丘也。)

附录

新安再陷,元军复至,伯原被执。其帅欲杀之,伯原从容言曰:「山林遗民,捍御乡井,将军奈何不抚绥之而反歼之乎﹖」帅乃释之。

鲍先生观

鲍先生偕(合传。)

鲍观,字以仁,仲安之从子也。其父叶,亦师山老友。先生与其弟偕并学于师山,孝友称于乡里。尝筑堂以奉亲,师山名之曰亦政。师山将死,先生流涕而言曰:「观愿得一言以自警,则尊所闻,行所知,犹侍左右也。不然,死且不瞑。先生幸哀之。」师山援笔书曰:「予之以『亦政』名子堂也,其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刑于家,化于乡,是亦为政而已矣,奚必食君之禄,治民之事,而后为政﹖子兄弟其勉之!」师山之死,先生周旋最力。

鲍先生葆

鲍葆,亦伯原子也。师山被囚,日侍侧。一日,请曰:「先生素爱灵山之秀,近得西山钓石极佳,当俟先生事定后,筑草堂以讲学。师山叹曰:「吾且死矣,子好为之!」尝考干、淳之际,东阳郭氏、吴氏、何氏皆以富家子兴起于学,游东莱、同甫、说斋、止斋、水心诸公之门,父子兄弟交驰讲舍,可谓一时之盛。师山之讲学,亦资鲍氏之力。顾东阳诸子尚在承平之时,而鲍氏当丧乱。其崎岖百死,以卫其师,盖有古人之风。后世之泊然于师友之际者,足以感媿也夫!

汪先生自明

汪自明,字俊德,歙县人也。师山之死,以孤逢辰托之。

王先生友直

王友直,字季温,婺源人也。初,师黟南。已而,黟南令助教于师山,出则讲授诸生,入见则执弟子礼,相随六年,师山爱之如骨肉。师山蒙难,自始囚至就死,未尝一日舍去。时黟南避地越中,师山以所著《春秋阙疑》属之,使归请序于黟南而传之。顾《新安文献志》不载其人。

洪先生斌

洪先生杰(合传。)

洪先生宅(合传。)

洪斌,字节夫,歙县人也。帅其弟曰杰,字仲德;曰宅,字季安,并学于师山。师山尝登天目,宿狮子寺,盘桓玉立亭上,睹云海之奇,见城南覆船山邃深险易,为一郡最胜处,自是每夏携书避暑山中,先生因为构招隐草堂于眠云石下,师山偕黟南诸公赋诗焉。先生亦尝师石丘先生胡默。

吴先生虎臣

吴虎臣,字道威,歙县人也。师山先生之妹丈,因从学焉。家于县南,其地曰富登,有一石岩然出江上,势若飞入江中,师山每过之,辄坐钓其上,徘徊不能去,人因称为「郑公钓台」。淮阃余阙闻之,以篆书「郑公钓台」寄之,鲍以仁辈乃建草堂,以为讲学之地。

国良家学

山长鲍先生深

鲍先生浚

鲍先生淮(并见《师山门人》。)

君茂家学

鲍先生观

鲍先生偕(并见《师山门人》。)

石丘门人

撰鲍先生颎

洪先生斌(并见《师山门人》。)

黟南门人

王先生友直(见《师上山门人》。)

樗庵家学(融堂五传。)

参政郑先生桓

郑桓,字居贞,歙县人,同知潜子。先生从父官闽中,从贡泰甫游。明初,以硕儒与唐仲实等召对,官终河南布政司左参政。后坐方正学党死。(参《姓谱》。)

樗庵门人

修撰鲍先生颍(见上《师山门人》。)

伯原家学

修撰鲍先生颎

鲍先生葆(并见《师山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