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云栖法汇
35066300000019

第19章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之为利益乎。古有偈曰。施主一粒米。大似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又云他日阎老子与你打算饭钱。看你将何抵对。此则出家乃大患所伏。而况利益乎哉。所谓出家之利益者。以其破烦恼断无明。得无生忍。出生死苦。是则天上人间之最胜。而父母宗族被其泽也。不然。则虽富积千箱贵师七帝何利益之有。吾实大忧大惧。而并以告夫同业者。

世俗许愿

世人祈求子嗣者。祈延寿命者祈消疾病者。祈解灾难者。祈取功名者。祈安家宅者。祈益资财者。如是等事。第一不可告许宰杀牲牢之愿。此名恶愿有业无功。纵得遂心。美好一时。苦报在后。乃至许袍许幡许造殿堂许置供器。虽与上之荤祭不同。然大悲平等名佛。正直不偏名神。岂有因贿降福之理乎。纵得遂心。本人命所自致。非许愿力也。据理而论。惟在广作诸善耳。忠君孝亲。怜贫爱老。救灾恤苦戒杀放生。种种阴骘。种种方便。随力所能。皆力行之。善功所感理必降祥。傥不遂心则应归之天命委之宿缘不怨不尤。弥加行善而无退悔。

出世间大孝

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予昔甫知入道。而二亲云亡。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见在家出家二众中有具庆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顿首以劝。

伪造父母恩重经

有伪造二经者。题以父母恩重等言。中不尽同。而假托古译师名。吾友二人各刻其一。二友者。忠孝纯正士也。见其劝孝。而不察其伪也。或曰取其足以劝孝而已。似不必辨其真伪。予曰。子但知一利。而不知二害。一利者。诚如子言。劝人行孝。非美事乎。故云一利。二害者何。一者素不信佛人见之。则弥增其谤。佛言如是鄙俚。他经可知矣。遂等视大藏甚深无上法宝重彼愆尤。一害也。二者素信佛人。徒具信心。未曾博览内典。见此鄙俚之谈。亦复起疑。因谓谤佛者未必皆非动彼惑障。二害也。害多而利少故也。况劝孝自有大方便报恩经及盂兰盆经。种种真实佛说者流通世间。奚取于伪造者。

修行不在出家

予昔将欲出家。有黄冠语予。不必出家。祇在得好师耳。予时出家心急。置其语不论。出家后。思彼以延年修养色身为业。得传而留形久住足矣。何必出家。为僧者。欲破惑证智。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则古德皆舍家离俗而作沙门。又彼若志求金丹大道亦须出家。则彼之言未为当理。但观今人有未出家前。颇具信。心。剃染之后渐涉世缘翻成退堕。则反不如居家奉父母教子孙得一好师示导正法。依而行之。是如来在家真实弟子。何以假名阿练若为哉如是则彼言亦甚有理。又不可不知也。

不朽计

世人将平生所作诗文汇为一集。乞诸名人序跋之。曰。以此为不朽计也。噫。古之人必也名喧寰宇。昭灼于人之耳目者。乃所著述方传之至今。其次焉者。身没之后。极之数十年间。墨之楮者或覆瓿。而劂之木者或资釜矣。安在其不朽也。必也镌之鼎彝。篆之碑碣。数百年之后。存者亦不多见矣。即孔子之文章。二帝三王之典谟训诰传诸万世无弊。而三灾起时。大地须弥。诸天宫殿。皆悉碎为微尘。荡为太虚。安在其不朽也。真不朽者。其不生不灭之本心乎。此则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鸾法师曰。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予亦曰。此吾大雄氏之所谓不朽也。何不舍世必朽之间家具。而求真不朽之正知见也。不此之计。而漫劳其心。其为计也疏矣。

人不宜食众生肉

经言靴裘等物皆不应着。以其日与诸畜相亲近也。夫此特着之身外。况食肉则入于身内乎。今人以犬豕牛羊鹅鸭鱼鳖为食。终世不觉其非何也。夫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以归于脾。其渣滓败液出大小肠。而华腴乃滋培脏腑。增长肌肉。积而久之。举身皆犬豕牛羊鹅鸭鱼鳖之身也。父母所生之身。见生即异类矣。来生云乎哉。夫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内经语也。人之所食也亦既足矣。而奚以肉食为。既名曰人。不宜食肉。

三难净土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繇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于至心二字上着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又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勤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心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瞀乱。何繇而能发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繇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求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念豆佛

僧有募化施主黄豆。每念佛一声。过豆一粒。一人作之。余人效之。号为豆儿佛师父。夫世尊教人念佛。制为数珠。何乃不遵佛制。省力事不作。而作此吃力事也。且百八之珠。周则复始。乃至百千万亿而无尽。今一合之豆。周则复始。亦复无尽。而何为念过之豆置不再用。更换新者。其言曰。念之至斗至石。送诸庵寺作腐供众。亦迂矣。或曰。古之人有行之者。如往生集所载是也。曰。彼非数豆。傍人计其念佛多不可计。约之当盈两载。今粮舶大者载米千石。两载则极言其多耳。非数豆如今人也。即实数豆。其心亦不如今人也。

真诰

真诰一书。他且弗论。如曹操者。乃与古圣君如尧舜禹汤者同列而为天神。吾不能无疑也。或曰。阎罗王俄登宝殿。则侍卫森严。俄吞铁丸。则肢体焦烂。安知操之不朝在天堂而晚在地狱也。是不然。阎王者。其在生亦修福亦造罪。故报如是。操之为人。有恶无善何得罪福双报如阎王乎。或更有说。非愚所知。据理评之。若果如斯。胡以寒乱臣贼子之胆。示老猾巨奸之警乎。亦尽信书不如无书之类也已。

现报(一)

报有三。一者今生作恶现生受报。二者今生作恶第二生受报。三者今生作恶第二生未报多生以后受报。惟善亦然。报之迟速。盖各有缘因。但世人见恶者不报。或更昌隆乃愤愤不平。未知三世之说故也。夫后之二报。人不及见。惟重现报。今姑记现报数事。目击而非传闻者。一人挝笞婢仆。动以百数。一日将一仆系颈东柱。系足西柱。使伸缩无路。而痛责不休。其父大怒。遄往解放。而嘱曰。汝速去。渠若告汝逃亡。我即告渠忤逆。遂得生还。后此人亦以己子卖与他家。而自身为乡宦守门。又一人平生笞人如官府。后亦受官刑。毙囹圄中。一人中家内室也。妄费无算。后子女灭尽。老无依赖。为人缝补经络。一人贵宦子也。骄奢佚游侈费。不知惭愧。后追逐游僧丐者趁食于诸方。一人毁訾天神。无所顾忌。后为村民所殴。得疾身殒。一人辱詈如来。及诸贤圣。皆人不忍闻者。俄而客死于外。不得归。一人瞋母不悉委财帛。折其供事观音大士一臂。后走马湖塘。堕落折臂。几死。又一人生七女七男。凡生一女。才堕地。即溺杀之。其七男先后相继亦死。男女十四人无一存者。惟老夫老妇相对哭泣而已。又数人出家者。我慢自贤。凡时人或有言论。一概呵以为非。乃复轻藐先哲。妄加毁訾。后俱不寿。或恶疾死。姑记之以警狂傲。

现报(二)

或问如来神力。不可思议。何不使恶人皆现受恶报。而日兢兢焉不敢为恶也。善人皆现受善报。而日孳孳焉倍复为善也。则无为而天下太平矣。胡虑不及此。嗟乎。报之有迟速。众生业报自然如是。虽大圣不能转速而令迟。扭迟而为速也。惟是叮咛诏告以因果之不虚。酬偿之难逭耳。闻而不信。亦末如之何也已矣曰。永嘉云。了则业障本来空。空则何因果酬偿之有。曰。汝今了否。曰。未了也。未了应须偿宿债。

念佛人惟一心不乱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有念。是犹饥人欲饭。先忧饱胀而不食者矣。又问。六祖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也。且恶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子未舍秽。先忧取净。与前之忧有念同矣。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繇内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盖以独守空静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修福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有专执前之二句者。终日营营惟勤募化。曰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斋僧也。此虽悉是万行之门。而有二说。一则因果不可不分明。二则己事不可不先办。或曰。果如子言。则佛像湮没。谁其整之。塔寺崩颓。谁其立之。僧饿于道路而不得食。谁其济之。人人惟办己事。而三宝荒芜矣。曰。不然。但患一体三宝荒芜耳。世间三宝自佛法入中国以来。造佛建殿斋僧者。时时不休。处处相望。何烦子之私忧而过计也。吾独慨夫僧之营事者。其瞒因昧果。不惧罪福。克减常住。藏匿信施者无论矣。即守分僧。而未谙律学。但知我不私用入己则已。遂乃移东就西。将甲补乙。或那还急债。或馈送俗家。不知砖钱买瓦。僧粮作堂。枉受辛勤。翻成恶报。是则天堂未就。地。狱先成。所谓无功而有祸者也。中峰大师训众曰。一心为本。万行可以次之。则所谓己事先办者也。己事办而作福事。则所作自然当可矣。至哉言乎。为僧者当铭之肺腑可也。

勘试

世传钟离真人之于洞宾也。十试而后授以仙道。略记数事。初试以财。次试以色。次试以身命。然此犹世间实行者所能为也。又一真人需才炼药。屡现变异。确乎坚持。至婴儿堕地而失声以败。然此犹世间忘情者所能为也。乃世尊昔为菩萨。婆罗门乞其夫妇二人以为奴仆。时世尊身为太子。即与其妃男入男群女入女群。效忠竭力。备诸苦辛。劳而不怨。又或割身肉以偿鹰。剜千灯以求法。则非惟世间所难。而亦非初心菩萨所及矣。是故舍利弗逢乞眼者而退大就小。菩萨道之难成如此。今日当洞宾之试。已十有五双打退。而况为奴仆乎。而况割肉剜眼诸苦行乎。呜呼。此虽得忍大士境界。非下凡可企。然独不可以是激励其凡心乎。

六群僧

六群僧。如来所呵。诸大弟子所不齿者也。而古称佛世六群。犹贤于佛灭度后马鸣龙树诸菩萨等者何也。嗟乎。夫子尝野仲由。攻冉有。小人樊须。具臣由之与求矣。其在今时。则皆卓卓乎。希世之贤守令。振古之良宰辅。萧曹龚黄。房杜姚宋。韩范富欧之所未必能及者也。而何疑乎六群。故知初五百年。次五百年。次之又次后五百年。解脱以至斗诤。渐久而渐漓。愈趋而愈下。羽嘉凤凰庶鸟。非虚语矣。宁不为之三叹。虽然。子舆氏之言曰。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果若斯言。则众生之大幸大幸也。予日望之。

简藏炼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