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北洋新军阀
3515500000020

第20章 建设和回京

1909年绥远地区发展很好,大量的移民,工人和商人使得绥远地区经济活跃,特别是山西商帮的帮助下,绥远的工业制品远销俄国特别是在毛纺织品和面粉上。绥远的货物和日本的物品在远东市场你争我夺双方都是大大出手,虽然最后绥远在对俄贸易中没有多大的盈利但是却成功的在俄国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各式各样的商品都能在市面见到,而且由于陆振华在商业税收上的优惠使得山西和河北等地的大商人都在此处设立了各种商业机构。

绥远真正令人高兴的是工业上的发展,虽然机械制造和化工依然处在零状态,但是各种其它的产业发展却很好。纺织和服装业发展很好,生产的大衣成为俄国远东军方的采购物资同时还是中国北方人冬季御寒衣物首选。而且绥远出产的各式毛毯成为欧美军队的采购物资,中国人结婚的礼物和嫁妆。陆振华在成立各家工厂之初就将质量抓的很严,对于不合格产品一律不许出厂销售。同时对于本地其它建厂的投资者都在建厂之初就约法三章,对于生产质量不合格的工厂一律迁走不得在新工业城。严把质量的好处使得绥远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同欧美日等地的产品竞争而不吃亏。面粉产业发展更快,但是除了供应山西,蒙古和河北外,其余的都被陆振华将其进行深加工成各种饼干,火腿肠,方便面之类的物品出口到欧美市场。陆振华将新式产品的专利全都抓在手里,排他式经营获利丰盛。罐头是陆振华的拳头产品,他高新将几个退休的御厨全部请来调配出各种美味适宜工业化生产的罐头出口,而其肉类来自蒙古大草原上的各个王爷和牧民的牧场,特别是寒冷的冬天来临前,蒙古的王爷和牧民将各种牛羊全部出售只留下明年的牛羊就行,这样既可获利又能减少损失,使得陆振华在包头,绥远和集宁的冷冻仓库是一再增加。但是陆振华从来不随意压低价格,还不时的赠送一些精美玻璃瓷器和华丽的纺织品给蒙古的扎萨克们,这使得他们的利益和陆振华绑在了一起。

绥远地区的农业移民一直没有少过,除了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外,各地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也自发的往绥远移民。陆振华在对待农业移民一直非常支持,但是对移民加强了管理。陆振华首先就是在农村建设上,他请人合理的规划了农村布局,在适合的地方设置移民点。每个移民点根据周围不同的自然环境合理的安排移民人数,然后由政府组织将不同地方的移民安置在各个移民点;陆振华在农闲时组织各移民点居民修路,管吃每天一个劳动力发3斤白面,将各移民点之间的公路修好。

其次在对农民的改造上,陆振华派人去各村教农民种植高产的土豆,小麦和玉米等高产作物减少粮食短缺增加粮食产量,同时教百姓种植甜菜和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派出卫生人员到各移民村宣传讲卫生和防疫知识,改变中国传统农村那种猪粪满地,污水横流的场面。陆振华在移民点成立时就给各移民点建好了公共卫生设施,如厕所,小型澡堂等。同时派人教他们使用化肥和各种农家肥。

最后就是陆振华对农田建设投入很大。因为陆振华记得这几十年中国的天灾频繁,所以为了能减少将来的损失现在多投入一些是值得的。陆振华把自己记忆中的前世家乡的农田建设拿出来。陆振华将建大型引水渠将黄河的水引到个各移民点,然后在由各个移民点修筑几个大型的水库存水,平时养鱼,干旱时就灌溉。而各移民点的水库到田间地头的水渠全部用水泥砖石砌成暗渠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这就一举改变了过去农业的那种靠天吃饭的局面。陆振华在移民划分田地之初就将田地划得很直,以利于将来农业机械化生产。同时在各地用从美国进口的机械进行钻井,以防旱灾无水无法灌溉。

“如果说在当时的中国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见希望的话,无疑这个地方就是绥远。虽然各地也打着新政的旗号,可是却使百姓生活更加贫困,而绥远却是使商民获利,官方增加税收。”这是莫理循在考察了绥远后写在日记中的话。在1908年到1918年这十年里绥远人口由原来不足300万增加到1200万人,其中工业人口只有200余万人,但是重工业从业人口只有40余万人口。每年上百万人口的涌入使得王永江和杨永泰这两个陆振华在政务上的主要助手忙个不停。但是这一时期的前期教育问题还是未能很好的解决,直到在1915年陆振华亲自出面找来了大量的教育家才在后期得以解决。

而真正让绥远地区不受战争波及的最主要原因是绥远地区的农村政权建设。绥远地区原本是蒙古人多汉人少,而蒙古人都在部族王爷和札萨克的统治下陆振华管不到他们。陆振华真正可以直接管辖的是汉人移民和一部分自由的蒙古人。陆振华将移民安置在移民点,再把移民点发展成村镇。村镇建成后设立政权,镇长以上由政府派遣,而各村由村民自由选举出村长。由于陆振华在移民之初就将同地的人分散在不同的村镇,所以不会出现拉帮结派现象,早期选出村长都是各村有能力的人。村长任期为四年,全村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就能从新选举村长,村长必须为本村人而且要在本村住五年以上。各村设村长一人和民防官员一人负责闲时组织简单的军事训练,民防官员由退役兵士担任。

陆振华记得宣统在位几年中国全都是灾荒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民怨沸腾起义不断。所以在四月的时候陆振华就让大卫在美国和乔治在南洋收购大量的小麦、玉米和大米运到中国来。同时组织大量的移民开垦新的田地和建设新的移民点,以便将来安置灾民。而此时甘肃等地已近干旱多年,大量的灾民从临夏涌进绥远地区,好伴随着小偷,强盗和土匪等一起进入绥远。陆振华亲自带领一镇驻扎临海地区,从蒙古王爷手里购买了大量的帐篷,当地建立起流民暂时安置点。派出大量的教会医生和中医对所有的人进行消毒和洗澡。然后在临时安置点隔离七天后,身体健康的送到新的移民村安置。

大量的灾民涌入带来了各种问题如卫生,治安和住宿。陆振华每天都在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各种偷鸡摸狗层出不穷,打架斗殴时时发生,各种陋习随处可见。弄得整个临海地区是一片乌烟瘴气,臭气熏天。陆振华三令五申不见效果,6月12日陆振华签发《绥远地区灾民安置条例》规定:从即日起凡在灾民临时安置地发生以下行为一律按照条例执行,条例未规定的按照原有的法律执行。随地大小便,吐痰和乱丢生活垃圾的一律处以鞭刑五下,幼童由其父母受罚。对于屡教不改者一律赶回原籍,终身不得进入绥远地区;对于偷盗他人财物在20两以下的处罚矿山挖矿一年,偷盗20两至100两的开矿三年,200两至500两的开矿七年,五百两以上的惯犯可处死非惯犯可视其家庭情况处罚十年到二十年开矿;打架斗殴者一律处以修路三年,致使他人受伤可依照受伤程度增加两年到五年服刑期,致人死亡者偿命;对于抢劫者和土匪可按现行法律从重处理。安置地内每天都有军队执法巡逻,一经发现当场处理。

条例一颁布陆振华负责人的将各个分区的灾民聚集起来,由识字的人宣读条例,同时张贴在显眼的地方。然后让医生来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疫病发生。如果谁不想受约束,为了他人的生命请离开。结果当天安置点得卫生情况得到遏制,再在负责人的安排下垃圾都被清理出去,并且撒上石灰粉和用艾草熏过后整个地方才恢复了清洁。就这样一批一批的人在隔离区被安排到移民村,而一批又一批的灾民不断的来到隔离区。虽然有人生病,但是未能大规模传染。

10月4日张之洞去世,清朝最后一位中兴之臣去世了,大清灭亡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了。陆振华直接在包头和张怡汇合后,就王北京城去了。当然发电报给朝廷请假奔丧的事情一律由杨永泰他们负责解决。陆振华带着自己的六十名护卫去了北京,这次北京之行却也成为最危险的一次出行。陆振华先在包头坐汽车到达集宁,然后再由集宁骑马到张家口,最后由张家口坐火车去北京城。一路马不停蹄花了近三天时间才赶到北京,陆振华赶上了张之洞的葬礼。忙完后陆振华和张怡回到京城,由于李莲英已经失势,先在陆振华对朝中的情况不是很清楚。

夜晚,陆振华备足厚礼拜访了奕劻,双方简单的客气后就转入正题了。陆振华说道:“王爷,这次奔丧后不知朝廷为什么不让下官回绥远呀?现在甘肃灾民涌入绥远,已经超过百万,正等下官回去主持赈灾呀。”

“兴中呀!老夫已经久不问朝政,今天不是你来呀,都不知道多久没人来了。”奕劻说道。

“大人,你虽然不愿理事但是朝中大事,哪件能瞒得过大人呀?”陆振华恭维道。

“哈哈,据老夫所知是应为良弼,他想要你的新军吧。”奕劻笑着说。

“谢大人,这时些漠北特产请大人笑纳。”陆振华说道同时递过二十万两银票。

“你可以去铁良那边去看看,或许有办法吧。”奕劻看了眼银票就说道。

对于有些读者反映的问题,我想在今后的写作中一定会注意到的。情节是有些平淡,不过不能一上来就狠狠地干日本人吧,最少你要有一支军队吧。对于民国时期的军队我有些无言以对,不过也不能全部怪士兵,和现在社会也一样,得不到认同的军人是可悲的!所以要让别人认同你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