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北洋新军阀
3515500000025

第25章 黎明与黑暗下

1910年6月年陆振华在上海和北京等地高校挑选50名高中生和大一新生将他们送到德国去留学,这次留学计划是由陆振华委托上海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主持的,当时陆振华在上海处理上海橡胶股灾的事情。陆振华终于在各式学校中发现了复旦公学,这是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办得私人学校,不想当时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教会把持。陆振华直接捐赠给复旦公学二十万大洋,马相伯亲自上门感谢。

“谢谢大人慷慨助学。”古稀之年马相伯鞠躬说道。

“老先生,快别多礼,你这一礼谁受得起呀!老先生才是应该受晚辈一礼,老先生捐私产兴教育才值得晚辈钦佩。”陆振华说道。

“我国欲自强就必须有教育呀,大人”马相伯说道。

“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多着呢,可是有几个人能实行呀!”陆振华说:“不瞒老先生,我这次来上海就是来找钢铁冶金方面的中国人才,可惜偌大一个中国竟然只有一个人可以入得我眼的。长此以往我国之命脉不全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吗?”

“大人,不会吧,朝廷不是每年都派了不少留学生吗?”马相伯问道。

“老先生有所不知。每年留学生中学习文科超过一半,而剩下的又有四成是学军事。学习理科只有一成不到。而能学完归国的寥寥无几,有的学了一部分就去参加革命党,有的直接去报考军校。”陆振华说道。

“怎么会这样呢?”马相伯自言自语的说道。

“是呀!不论是革命党人得天下,还是满人立宪成功,最后我们还是得从头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呀。现在无人可用,难道等到那时再从新派人出国留学,国家等他们学完了再开始建设;亦或者又出卖国家利益换取洋人在技术上的支持?”陆振华感叹的说道。

“是啊!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局面。”马相伯说道。

“老先生,我个人出资20万大洋帮助复旦公学组建理学院以后每年投入不少于10万元,要求你们增设物理,化学,医药,机械,农业,动力等专业培养中国自己的理科人才。”陆振华笑着说。

“这时真的吗?”马相伯有些不相信的问道。

“老先生放心,这些钱我还是能出的起的。不怕老先生笑话,每年京城中的那些个亲贵从我手中索取的贿赂就不止80万元。”陆振华叹了口气说道。

“只是……”马相伯吞吞吐吐的说。

“我知道了,老先生放心,这些钱是干净的,不是陆某人贪污所得。全是德国那边出版社出书给的版权费用。”陆振华说道。

“哦,大人抱歉。读书育人是件神圣的事情,老朽不愿意将学堂弄得污秽不堪。”马相伯不好意思的说道。

“这个我能理解,学校就像你老的孩子,你怎么能让孩子不分是非呢!对了老先生晚辈还有一事要拜托老先生。”

“请讲。”

“晚辈想从国内各个高中和大学一年级学生中选取50名品学兼优的送到德国去留学,学习德国的工业技术。出国前必须讲清楚第一去国外是六年时间,四年大学,两年的工厂实习期。第二,必须回国,不能因故滞留不归。对于因学习要延长的可以申请。第三,到了国外不得随意调换科系,特别是从理科转到文科。以后每年我都会出资送50名人才留学,由于我在绥远不能在上海常驻,所以请老先生出面组织一下。另外暂时不要透露在下的名字,现在朝廷的各位王爷如果知道有这么一比巨款,只怕是吃了在下的心都有了。留学的费用我都存在工商银行,到时老先生去取就行了。”陆振华说道。

“大人真是……让老朽怎么说呢。老朽唯有死而后已。”马相伯郑重地说道。

1910年的清王朝是多灾多难的,在清朝最后的十年里整个中国饥荒不断。连天下粮仓的湖南,湖北,四川,浙江和江苏等省都发生了饥民抢米事件。可见当时的天灾是多么严重,再加上官员贪污腐败,列强侵略搜刮。整个中国就是一堆浇上煤油的干柴,只差一把火清朝就会被这熊熊的大火烧死。

1910年10月到1911年3月大清的最后一个冬天格外寒冷。而在夏天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已经发现了鼠疫,但是由于西伯利亚地广人稀,俄国人控制得力将鼠疫区封锁,所以为大规模扩大。俄国人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俄国把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劳工们带着病毒,沿铁道一路向南。

1910年10月21日,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二道街张姓木铺。两名伐木工,风尘仆仆而来。木铺做的是木材生意,经常接待往来于中俄边境的木材商人和伐木工。但这二人却有些不同,他们面无血色、神色慌张,似乎在躲避着什么。店老板旁敲侧击地盘问了几句才知道,原来他们俩是从130里外的俄国大乌拉尔站来的。半个月前,大乌拉尔的工棚里,7名中国伐木工人暴毙。俄国人大惊失色,不但焚烧了工棚和工人们的衣服行李,还把其余的工人都赶回了中国境内。

店主把他们安顿下来。可6天后,二人却在店内暴亡。同一天,同院房客金老耀、郭连印也相继死亡。一天之内,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四个人不明不白地死了,且症状相同,发烧、咳嗽、吐血,很快死亡,死后全身发紫。

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中国,边陲小城死了几个人,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在官府注册后,尸体被草草收敛。但人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持续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吞噬了6万多条生命的大鼠疫正滥觞于此。这一天是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西历1910年10月25日,例来被公认为东北大鼠疫的发端。

当消息传来时,陆振华就将伍连德找来说道:“伍医生,东北爆发大规模鼠疫,现在朝廷可能派你去东北。我不拦你,同时将链霉素和磺胺嘧啶两种特效药让你带去,但是你一定要保证链霉素不能暴露,至于磺胺嘧啶可以告诉记者,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专利了。外国人不用管,要治疗也行,只好一个人需要五百美元。”

“大人别的好说,可是只好一个人你要五百美元是不是太多了。而且传出去也不好听。”伍连德说道。

“这个我已经想好了怎么办。医治好一个人要十天,每天要六针,每一针不到十美元。你以为是我很残酷是吗?告诉你吧,这场鼠疫是由俄罗斯传过来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安全把在西伯利亚替他们修路的中国人全都驱赶回国,这才把鼠疫带到中国。所以让他们出些钱已经很仁慈了。”陆振华又接着说:“我会让一个美国人和你签订一个合同,由你负责新药的人体试验,美国人负责负担全部的医药,这些药只能用在中国人身上。双方不得违约,一方违约将予以大额赔偿。这样你就可以不管外国人了。”

1910年11月1日美国美洲医药公司宣布成功的研制出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磺胺,同时对其研究制造出新药磺胺嘧啶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鼠疫。但是这家并不出名的公司的申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市场反响。

1910年11月东北鼠疫疫情沿铁路一路南下,一时疫气蔓延,人心危惧,有如江河决堤,不可遏止。

1910年12月初,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收到了俄日两国的照会,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要求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施肇基向朝廷推荐了伍连德。

1910年12月22日清晨,伍连德带着助手林家瑞登上了北上的列车,通行的还有几名便装的保镖。随行带有足够治愈五万人的特效药和其它的预防用品。

伍连德到达后马上就参照防疫小册子开始建立隔离疫区。但是他的行动并不被当时的外国人接受,并要求清朝政府解除伍连德的职务由法国人迈斯尼负责,清政府拒绝了。直到法国医生迈斯尼死在了俄国铁路医院里。原来,迈斯尼被解除职务后,负气来到俄国铁路医院。在他的请求下,哈夫肯医生把他带到传染病房。迈斯尼只穿了医院为他提供的白衣、白帽和橡皮手套,连口罩都没戴就为这些鼠疫病人进行了检查。三天后,迈斯尼头痛、发烧。而后,脉搏加速,咳嗽不止,乃至全身发紫。这位法国医生来到疫区仅仅十天,便感染鼠疫不治身亡了。

哈尔滨一片恐慌,人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伍连德的身上。伍连德这才摆脱阻滞按照自己的想法展开防疫。首先是体检,消毒,然后是对患者隔离,对于疑是患者也隔离观察。再就是将死者尸体火化。这时大量的医药在患者中使用,使得疫情得到控制。死亡人数逐渐下降,直到1911年3月1日死亡人数为零。

以伍连德在哈尔滨为模式建立的黑龙江、吉林、奉天等各省也相继传来了好消息。疫病得到了控制。这也让在列强面前从来是灰头灰脸的清廷大大地露了一把脸。据统计,最后东北地区因鼠疫死亡人数超过四万人。这个结果让陆振华无法接受,连特效药我都给逆天的弄出来了,竟让只是少死了两万人。但是一想可能前世的数据有假,跟现在一样报喜不报忧,坏消息损失最少减低一半,好事功劳要翻倍。

这次获益最大的是美洲医药公司,它们的药物磺胺嘧啶在东北防疫中的表现让所有的医学者眼前一亮,虽然他的价格昂贵但是确实能救命。俄罗斯人却是一肚子气,原来陆振华专门派人去向俄国公使推销这种药物,而与俄国公使发生冲突,最后美洲医药公司扬言所有发往俄国的药物价格翻倍。当时俄国公使还不当回事,可是后来证明药物确实有效时,俄国人不得不付出两倍的价格才获得药物。

绥远的商人也在这次疫病中获利不少。绥远生产的口罩,医用酒精,香薰,中成药物等都在京城等大城市脱销。这些有钱人和达官贵人都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虽然后期也有一些其余的产品进入市场,但是绥远的物品已经在市场上站住了脚。一时间上海租界里的洋人出门必戴口罩,引得中国人群起模仿,成为上海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