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北洋新军阀
3515500000032

第32章 拔树

1911年10月12日,陆振华在确认了武昌起义成功并且占领武汉三镇后马上就召集所有的人开会。陆振华就在作战室内当场宣读了由武昌发来的电报,并且说道:“诸位,你们说说我们该怎么办呀?是响应还是怎么着?”

“大人,清廷对大人已经起了杀心,而且只怕各位大人也在朝廷里挂上了号。所以我们帮助清廷是不可能的,但是大人我们现在还是不应该表态,慢慢观察一下。同时可以将前几天抓的那几个人给朝廷送回去,看看朝廷有什么反映。如果朝廷识趣的话,我们就不做那先出头的椽子。”杨永泰说道。

陆振华看所有的人都在点头就说“就按畅卿的意见办,我想有个人比我们更着急。不过山西我们必须拿下,不论我们是南下还是进军京津要地都要经过山西。”

“是呀,山西大同是我们的咽喉之地,我看还是捏在自己手里放心些。”徐永昌轻声的说道。

“大人,杨士琦前来拜访。”张九龄说道。

“好吧,我们就一起去会会这个袁世凯的心腹。九龄你把杨士琦带进来。”陆振华对副官张九龄说道。

“士琦拜见大人。”杨士琦作揖道。

“不用多礼了,杏村兄。我们开门见山的说吧,袁世凯派你来有什么事情就直说吧。”陆振华直接了断的问道。

“既然大人心急,那我就直说了。”杨士琦笑着说道。

“说吧,这些人都是心腹之人,可以与我同生共死的,有什么就直说吧,对他们没有什么好隐瞒的。”陆振华说道。

“大人一定听说了武昌事变吧,我想大人也该做选择了。如今之大清已经腐朽不堪了,即使是李鸿章大人在世也救不了。我听说大人因为收复外蒙而被奕劻给卖给了俄国人,如此之朝廷还能救吗?对袁世凯大人如此,对大人亦如此。现在清廷还要用大人所以暂时不会拿大人怎么样,可是事情一平息大人必招来横祸。袁大人派在下来是想问大人是否出兵平叛?”杨士琦问道。

“出兵又怎么样?不出兵又怎么样?”陆振华问道。

“出兵那就没有什么好谈的,只好在心里祝贺大人早日旗开得胜。如果不出兵,那么袁大人就想和大人好好谈谈。”杨士琦说道。

“我和你们袁大人有什么好谈,当年我可是信了你们袁大人的话才被逼到这绥远地区来了。现在还想和我谈谈,你让我如何能信你家大人呀?”陆振华说道。

“大人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谈了,现在我们两家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呀!再说大人的军队可是和我们北洋是同根同源呀,可以说就是出自北洋。在外人的眼里大人跟我们北洋是一体的,我们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袁大人这次就是想和大人谈今后如何避免发生这类事情的发生。”杨士琦说道。

“这样吧,你们代表你们袁大人吗?如果能我就和你好好谈谈。”陆振华说道。

“下官既然来了,就能代表袁大人。”杨士琦说道。

“好吧,我要山西、绥远、察哈尔和外蒙古。如果你们袁大人同意我可以支持他做中国的总统,记住是总统不是皇帝或内阁大臣。另外我对你们大人还不是很放心,你们家大人当上大总统后,我不去中枢任职,同时不得随意插手我们的行政。让你们袁大人将这些写好一个字据,让我心里有个底。如果你们大人可以同意这些,那么我就保证没有中央命令绝不出兵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陆振华说道。

“好,我可以替我们大人答应这些条件,但是察哈尔的地区驻兵不宜超过一个镇,而且察哈尔驻兵的调动必须上报中枢,最好南口不得驻兵,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杨士琦说道。

“好我可以同意这些,你们袁大人什么时候将字据送来,我就什么时候上书清廷让你们大人出任钦差大员。”陆振华说道。

杨士琦一走陆振华就开始整编绥远军队,部队被编成六个步兵师和四个独立骑兵旅共计十一万人的正规部队,同时各省编成三到五万的守备部队负责地方治安和守卫地方,编成西北边防军。吴佩孚任第一师师长,肖耀楠任参谋长;张孝淮任第二师师长,温济忠任参谋长;周力任第三师师长,王盛任参谋长;温应星任第四师师长,周涛任参谋长;王强任第五师师长,徐世昌任参谋长;李景林任六师师长,施从滨任参谋长;骑兵第一旅旅长张之江;骑兵第二旅旅长施从云;骑兵第三旅旅长鹿钟麟;骑兵第四旅旅长李鸣钟;西北边防军总参谋长荐西北边防军校教育长蒋方震;情报部长张强;宪兵司令及军法处长张培梅;后勤部长陈延甲;陆振华任西北边防军司令兼西北军校校长。

杨永泰成为绥远省省长;王永江任察哈尔省省长;张国淦任山西省省长;饶汉祥任外蒙地区行政专员。他们构成了陆振华在西北的地方行政系统核心,为陆振华的日后地方施政的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1年10月13日陆振华命令步兵第一师吴佩孚率军进驻山西省,山西巡抚陆钟琦十分生气,可是被西北边防军的战士给押走了,送出山西任其自行离去,山西被陆振华的西北边防军占领。清政府中央毫无办法,现在他们既没兵可派出来,又不甘心,只能破口大骂。没办法清廷只能不停的向袁世凯让步,请袁世凯出山收拾大清的残局。可是袁世凯却并不是真心实意的为清朝卖命,他只不过是以革命来要挟清廷同时以清廷来威胁革命派,在两边来获取自己最大的好处。

武昌起义的消息震惊了清王朝,清政府急忙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赶往武昌镇压革命。但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北洋军不听荫昌指挥,清政府束手无策。袁世凯的党羽们乘机掀起一股拥袁登台的声浪,理由是: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凯,或可不亡。东交民巷使馆区也有“非袁出来不能收拾大局”的传言。10月14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匪”事宜。但袁世凯嫌官职太小,借口“足疾未愈”拒绝出山,并指使他的亲信、北洋军将领采取观望态度,不要贸然向革命军进攻。此刻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又相继独立。27日,清政府不得不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袁世凯仍不满意,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他军事全权,保证供应充足军饷等条件。清政府不肯接受这些条件。这时,独立省份日增。29日,山西宣布独立,革命烽火已烧到清政府脚下。同一天,驻滦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在袁世凯指使下致电清政府,提出组织责任内阁等十二条主张,扬言如清廷不允,就要率军进攻北京。在此压力下,10月30日摄政王载沣连忙下“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宣布解除党禁。11月1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这样,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实际落入袁世凯之手。但是不管怎么样,已经没有人能挡住清王朝灭亡的潮流。

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首领焦达峰、陈作新率会党及新军攻入长沙,驱逐清巡抚,建立都督府。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

10月22日,陕西新军起义,清军将领文瑞自杀。革命党人推新军管带张凤翙为全陕复汉军大统领。

10月23日,九江独立。11月1日,南昌光复,新军协统吴介璋为都督。

10月30日,云南独立,新军协统蔡锷为都督。

11月3日,同盟会在上海起义,6日,成立沪军,推陈其美为都督。上海宣布独立。

11月4日,贵州光复,新军教练杨荩诚任都督。

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为江苏都督,宣布江苏独立。

11月5日,浙江独立,立宪派汤寿潜为都督。

11月7日,广西独立,原巡抚沈秉堃任都督。

11月8日,安徽独立,同盟会员孙毓筠、柏文蔚相继任都督。

11月9日,广东独立,同盟会员胡汉民任都督。

11月9日,福建独立,新军统制孙道仁任都督。

11月4~11日,海军宣布起义,“海筹”舰管带黄钟瑛为海军司令。

11月13日,山东独立,原巡抚孙宝琦为都督。

11月22日,四川重庆光复,中学监学张培爵任蜀军都督。

11月27日,********,立宪派蒲殿俊为都督。

11月29日,孙中山回国,17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陆振华直接在元旦宣布绥远,察哈尔,外蒙和山西四省独立拥护共和。

清朝已经快完了,1911年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为诱胁革命军向袁世凯妥协,向湖北军政府多次试探,11月26日由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条件。湖北都督黎元洪等以军事失利为理由,竭力主张妥协。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随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与此同时,英、美、德、俄、日、法等帝国主义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竭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