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宣传工作
36238600000011

第11章 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4)

工人政党党报理论中的一个概念,19世纪7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开始指在党的报刊上进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批评和反批评、对党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的批评和反批评,后来逐步特指后一种情况。恩格斯1891年指出:“要使人们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做完美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1919年,俄共(布)八大通过关于报纸的决议,从党规上首次明确批评为党报任务之一。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实行改版的当天,全文刊登了这一决议。1950年,中共中央做出《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再次号召学习苏联共产党(布)八大关于报纸的决议和其他文件。《决定》有以下规定:①取消批评党和政府的组织与人员的稿件须经被批评者同意后才能发表的做法,记者和编辑对公布的批评独立负责。②任何人不得滥用权力压制报纸刊物上的批评,或加以报复,否则绳之以党纪国法。③如批评属实,被批评者应在同一报刊上声明接受并公布改正错误的结果,如有部分失实,报刊应做出更正,被批评者应接受批评正确的部分。1939年,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做出决议,规定同级党委的报纸不得在报纸上批评同级党委和党委会的决议,但有权向上级党委和党中央提出意见。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也做出了类似的批复。在实际执行中,同级报纸对同级党的领导人通常也不能批评。

党报的党性

工人政党党报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派意识。1903年列宁首次将党性这个概念和党的新闻工作相联系。1905年,他对党报的党性作了阐述,并进一步提出衡量党报具有党性的三条标准:是否承认党纲;是否承认党章和党的策略决议;是否遵循各国无产阶级自愿联盟的全部经验。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闻工作中开始使用党性概念。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中谈道:“这里不仅要‘在对事变作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不仅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是报纸应该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1956年,中共中央在对《人民日报》编委会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对上述含义有所调整。这个批示说:“过去有一种论调说:‘《人民日报》的一字一句都必须代表中央’,‘报上发表的言论都必须完全正确,连读者来信也必须完全正确’。这些论调显然是不实际的,因为这不仅在事实上办不到,而且对于我们的党的政治影响不好。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样做就会使思想界更加活跃,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愈辩愈明。”

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的一对概念。由胡乔木在1945年发表的《人民的报纸》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证。建国后经过几次论证与讨论。1979~1982年,又成为我国新闻研究界广泛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关于这对概念的含义分歧意见较多。一般地说,党性指党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人民性指党报要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监督党和国家机关及领导人的工作。在二者的关系上,主要有这样几种意见:①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②党性包含人民性,就是人民性。③党性和人民性既一致又不一致。④二者完全一致。对“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不同意见。1987年仍在使用的大学新闻系教材的结论是: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党报“五性”

苏联共产党党报理论中关于布尔什维克报刊基本原则的一组概念,即党性、思想性、战斗性、人民性、真实性。另外,还有加“群众性”的六性说和减去“战斗性”的四性说,苏联学者认为五性的含义如下:党性,指的是报刊坚定不移地体现党的政策,全面深入地宣传党的政策,动员人民群众实现党的口号和指示。实现党性原则的第一个条件,是保证党对报纸的领导,机关报不能脱离党的组织;第二个条件是编辑部和撰稿人观点与信念的一致。思想性,指的是报纸要有坚定、明确的办报方针,不能把报纸变成形形色色观点的简单堆砌物,而要彻底发展马克思、列宁的思想,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防止马克思主义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歪曲,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思想性是马克思主义机关报的主要特点。战斗性,指的是报纸要具有高度的热情、原则性并善于进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敌人的任何进攻,从不轻易放过,要同思想敌人进行辩论,主动地提出问题,不要只顾防守。同时,报纸要善于从政治上尖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现象,及时反映生活和革命斗争的要求。战斗性是党报的必备素质,其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它的原则性。人民性,指的是报纸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积极的支持。党报没有也不可能有违背人民任务和利益的自己的一套任务和利益。党报的人民性原则,来源于马克思、列宁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的着名论断。真实性,指的是报纸应当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所写的材料与事实相符,而且要对事实、现象和事件做出正确的解释,并根据党的政策加以报道。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苏联共产党党报理论的影响,但同时对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提出党报“四性”,即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1947年,重庆《新华日报》提出报纸的党性和人民性。作为新闻学教材的《新闻学概论》(1985年)和《新闻理论简明教程》(1986年),将党性、真实性、群众性分别列为独立的章节,进行阐述。

党报的群众性

我国党报理论的一个概念。最早出自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其具体含义是:“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可歌可泣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传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与他们共患难的朋友。”这个概念还经常与“群众办报”互为补充。毛泽东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对“群众办报”一词作了权威解释:“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党报的战斗性

我国党报理论的一个概念,对此有如下两段权威性的解释:①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社论指出,党报必须是为党的革命方针和路线而奋斗的战士,明朗锐利地揭露一切黑暗和腐败。尤其在思想战线上,应该进行经常的坚决的思想斗争。宣传共产主义和民主主义。同时,报纸亦是党手中的有力的自我批评的武器,应实事求是地批评自己队伍中的错误和弱点。②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真理,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斗争风格。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

党报的组织作用

工人政党党报理论的一个概念。列宁在1901年的一段话通常被视为关于组织作用的最早的理论依据:“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1923年5月,斯大林在《报刊是集体的组织者》一文中指出:“列宁同志当时说报纸是建设我们党的工具。没有理由怀疑,列宁同志的这些话在目前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环境中是完全适用的”,报刊的“组织作用在目前是我们建设工作中最迫切需要的因素”。他认为,新形势下组织作用的含义是:“使报纸成为联系我国劳动群众并把他们团结在党和苏维埃政权周围的工具。”1930年,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开始出现这一概念,基本采用了斯大林的提法,我国新闻界讨论过这一概念,但由于政治气候的影响一度中止,1986年5月,在一次全国性的新闻学术会上,在允许保留个人意见的前提下,接受了以下说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事业的组织作用主要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向导和思想指导作用。

报刊的首要职责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报刊作用时使用的一个术语。他们认为报刊的首要职责是揭露为非作歹、保护人民。1849年,恩格斯在科伦陪审法庭上为《新莱茵报》辩护时曾指出:“报刊的首要职责-保护公民不受官员逞凶肆虐之害。”1859年,马克思在致《总汇报》编辑的信中也写道:“报纸的首要职责,即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1983年以后,这个术语被广泛引用,成为我国新闻理论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

报刊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曾使用的一个术语。1843年1月,他为抗议普鲁士政府在境内查禁《莱比锡总汇报》,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写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它不能而且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关于报刊的内在规律,从马克思对报刊工作的有关论述中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报刊具有历史个性和人民性。②报刊具有自由的、真实的、纯洁的本质特征。③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④哪里有报刊,哪里就应当有出版自由,书报检查制度是不能成立的。⑤出版法是出版自由在立法上的认可。⑥报刊应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成为治人者和治于人者都需要的第三个因素。⑦人民报刊有形成和完善的发展过程。1980年以后,对马克思的这个术语,我国新闻学研究论文中已加以广泛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