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指间的诗情——钢琴曲(课外雅致生活)
36241800000014

第14章 “钢琴王子”——克莱德曼

记得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被禁锢了十几年的轻音乐在中国大地尚未开禁。但一首《致爱丽丝》的钢琴曲却不知从什么时候、什么渠道进入我们的生活,在一些专业艺术院团流传开来。此曲轻松柔和、抒情甜美,至于这是谁的曲子,谁弹的?不知道,谁都不知道。直到几年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法国人,叫克莱德曼的弹的。

现在提起“钢琴王子”这个称号,人们很快便能想到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位在十几年前,将一阵“通俗钢琴风”刮到中国的法国钢琴演奏家。他和中国似乎有着斩不断的情节。他曾多次来中国举办巡回演出,访问过十几个城市;他将许多中国民歌进行改编,使中国民乐和西洋钢琴艺术完美地结合,他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同时,他带来的音乐形式在早期也曾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一番激烈的争论。

当十几年前,理查德·克莱德曼带着他那结合了古典和流行的、商标性的、“新浪漫”风格的钢琴演奏形式,踏上神州大地时,无异于“晴天一声惊雷”震撼了当时正被“古典音乐”笼罩下的中国。对于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中国乐坛马上有了回应,一场激烈的争论开始了。许多崇尚“古典音乐”的中国音乐家,对于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及其形式进行了批驳,认为他的音乐在技术上不能称为真正的钢琴艺术,因为他的左手的伴奏音型过于简单,右手的旋律也没有达到一定的难度,从而最终将其定位在“通俗”乐上,而“赶”出了“雅”乐的阵营。

但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钢琴王子”那将古典与流行完美结合的、流畅而华丽的、让人心旷神怡的音乐,从他温柔地触及琴键的那一刻开始,就让听众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心交给了他和他的音乐。一夜之间,他的钢琴书和唱片成了商店书架上的抢手货;所有学习钢琴的孩子,都以在众朋友面前能弹奏他的乐曲引以为荣耀;街头巷尾更是随处可以听到他那恬静而又细腻,如流水般富于感情的旋律。他那美妙的音乐把多少儿童吸引到了钢琴旁,他们如今已经成为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从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中国弹响第一个音到今天;从《梦中的婚礼》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不被“雅”乐阵营接受,到现在已经进入了钢琴教学的课堂,历经十几年,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不但早已深入人心,而且把钢琴艺术不断地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将钢琴艺术的发展推向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理查德·克莱德曼以其迷人、羞涩的微笑和他独有的钢琴风格,叩开了中国听众的心门,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年龄和身份。他将钢琴艺术用他的方式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他以他独有的风格真正做到了将钢琴艺术国际化,他的成就是法国所有艺术家都不曾达到过的。尽管曾有人将他的钢琴音乐强行归于“通俗”乐,但它却“俗”得如此长久,“俗”得不落俗套!

克莱德曼虽然算不上一流的钢琴家,但是,他的音乐却产生了最广泛的影响。他不仅拥有人数最多的听众,而且在世界上也创造了多项第一。可以说,克莱德曼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用他特有的音乐魅力改变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音乐审美观念和精神面貌。

音乐在中国应用最广泛

在各种公众场合,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始终都是背景音乐的首选。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繁华的商业街还是高档的宾馆饭店,甚至机场和候车大厅的洗手间里,都能听到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他的琴声仿佛一缕轻风,在每个角落和我们如影相随。

如果不是法国和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达成了付费协议,他的琴声仍会“统领”我们的大街小巷。就克莱德曼而言,如果从一开始就和著作权协会签订付费协议,那么他的进项将比现在翻很多倍。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十几年里他的音乐被随意使用,使他的曲目和钢琴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改编中国歌曲最多

中国民歌《茉莉花》曾被改编进歌剧《图兰朵》,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克莱德曼却迅速地将中国各时期的流行歌曲改编成了钢琴曲,曲目覆盖面之广令人叹服。短时期内,克莱德曼的《红太阳》等钢琴曲席卷了中国大地。一时间,克莱德曼几乎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花心》《爱如潮水》《浏阳河》《与往事干杯》《何日君再来》《梁祝》等都被改编成了钢琴曲。一些歌曲,如《太阳最红》《一条大河》《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经过克莱德曼的演绎,焕发了青春,成了当时最流行的曲目。

拥有金唱片最多

克莱德曼以他特有的演奏风格在世界上赢得了超级明星的地位。如今,他已经录制了近1000首旋律,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已超过了7000万。据统计,他拥有267张金唱片和70张白金唱片。有关资料显示,克莱德曼是当今世界上拥有金唱片最多的钢琴演奏家。

惟一的金钢琴奖拥有者

1977年理查德·克莱德曼为电视配乐,独奏了《水边的阿狄丽娜》,立时引起轰动,并且一举成名。自此以后,他又推出大量优秀作品,如《秋日私语》《心曲》《太阳永上云端》等,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知名度,被誉为世界现代钢琴王子。1990年,法国电视“90之星”评选,克莱德曼以一曲《致艾德琳之诗》当选,获得世界惟一的金钢琴奖。随后,他用这架钢琴与詹姆斯·拉斯特合作录制了《太阳永上云端》。

在中国最早市场化运作

直到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到来,中国人才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演出合同。国际文化艺术总公司的江陵一直是克莱德曼的中国代理。她说,第一次请克莱德曼时,法国拟就了一份包罗万象的“主合同”,包括国际和城际的交通运输、住宿、日程、餐饮、技术细节等等。这摞合同书让江陵震惊不已。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服务于国家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作演出考虑的只是文化和国际影响,江陵他们连票房都还没听说过,更想不到宾馆、饭菜都能被写进合同里。

中方工作人员为了这份合同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演出全面化的市场运作模式第一次登陆到中国,从此,中国的演出市场进入了正规的市场化运作。中国人从这次开始知道,合同里所有琐碎的要求都是为了演出的顺利成功。

最先将音乐和大自然融合

像他的乐曲一样,克莱德曼的演出形式也总是出人意料。1998年,在黄果树瀑布下,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了音乐和大自然合为一体的音乐会。一曲《鸟岛》拉开了“激情黄果树之夜”的帷幕,也激荡起浪漫的海洋,流畅的琴声和瀑布和谐奏鸣。为了这次演出,除室内与露天演奏会常需的音响设备外,从法国专程运来的两吨重音响以及加设的130余个远射程美国音箱成了功臣,前后经过五次试验,才产生了音乐会的现场效果。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演奏家

从音乐成就上看,克莱德曼并不是一个世界顶级的钢琴家,一些内行人士甚至经常嘲笑贬低他的音乐,用现代的技法和配乐诠释古典钢琴曲似乎是圈内的一大忌讳。然而在中国,正是克莱德曼并不“纯正”的钢琴曲赢得了最广泛的受众,并且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从白领到民工都为他的乐曲所陶醉,乃至他在数年前还接受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除此之外,在中国克莱德曼所创下的纪录不胜枚举。从5岁到50岁,他的听众年龄跨度之大令人惊奇;马路边、大堂里,到处可以听到他弹出的悠扬悦耳的琴声,他又是传播空间占用最多的音乐家。1995年,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的12个女学生用12把二胡与克莱德曼合奏《我的祖国》,开创二胡和钢琴合奏的先河;10年多场各地巡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到场聆听他的琴声,因此可以说他是现场钢琴演奏观众人数最多的钢琴演奏家。

永恒的浪漫旋律

关于浪漫,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到底什么是浪漫”?

“浪漫会让人联想到美丽的天空、碧蓝的大海、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身处美丽之中时所产生的爱。”这是浪漫“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对浪漫的理解和诠释。

听过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的人,都会被他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从他音乐中传出的那份自然、朴实而又清新、浪漫的情感,常常能使人有细雨润物、如沐春风的感觉。

浪漫是自然的流露,故作的浪漫常常令人反感。也许正因为如此,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才会被认为是浪漫的,因为他“没有特意的做所谓浪漫的事……并不刻意追求,我喜欢这样,人们也将之视为浪漫”。

浪漫是一种个性,它是一种发自内在的,能从一切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理查德·克莱德曼认为音乐是来自内心的,“我把一切留在心里,这就是我的感性与浪漫”。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才能使人产生共鸣,才能打动他人的心。因为他的心是感性而浪漫的,从他心底里迸发出的音乐才会让人感受到他的感性和浪漫。

在理查德·克莱德曼对浪漫的诠释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浪漫是身处美丽之中时所产生的爱”。也许正因为这种对浪漫的理解,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他的每一次钢琴表演中,都倾注了他对大自然的情感、对听众的热情和对家人的爱,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他的每一场演出都获得成功,得到观众如潮水般的掌声。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形式温柔、感性、充满爱意,这也许就是他为什么被称为“浪漫王子”的原因。无论是《致艾德琳的诗》还是《红太阳》,无论是《LOVE中的L》还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他都用他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浪漫。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浪漫是男人心中的浪漫,是男人对女人、男人对爱情、男人对生活的浪漫。它能打动女人,它是女人眼中恋人的依恋和柔情,它是女人情人节收到的玫瑰,它是女人怀中沉睡着的孩子的小脸,它是女人和家人远足时的碧海蓝天。它能打动男人,它是男人对妻子的眷恋和爱慕,它是男人膝前欢笑的儿女,它是男人对生活的热爱,它是男人对青年时光的追忆。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浪漫是所有喜爱他音乐的人共同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