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6244700000006

第6章 农村与农村经济(2)

是指农民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主要依靠本人或家庭成员从事劳动,进行商品生产、商业活动或从事服务业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也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的需要,适度地发展农村个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个体经济,一般是建立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之上的,它适应了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需要。它对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起了拾遗补阙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形式,对于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规定,我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有着广阔的经营范围和多种的经营形式。目前农村存在的个体经济,已扩展到下列各种行业:小型工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运输业、房屋修缮业、家庭手工业、种植业、养殖业、医疗、教学、文艺等等。允许农村个体经济的存在和适度发展,是党和国家实行的长期稳定的方针。因此,应该保护他们的正当经营和合法权益,并尊重他们选择经营形式的自由;对于那些为了补充自己劳力不足而雇工、请帮手、带徒弟的个体经营者,按照政策规定应予允许。当然,对于个体经济存在的一些弊端,应通过管理和立法办法,加以必要的调节和引导,使之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健康发展。

庭院经济

是指农民利用自己的宅基地,以出卖产品为目的,以集约经营为手段,而从事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庭院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劳力、技术、资金密集的高效益的商品经济,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经济的特点。①经营的集约性。由于庭院的面积有限,为了追求较高的效益,无论是劳力、资金,还是生产技术都呈密集型状态。②效益的综合性。庭院经济注重物质转化,产品增殖,讲求生产要素利用率,追求整体效益的积累和释放。③产品的商品化。庭院经济面向市场,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产出及时,竞争性强,商品率高。④广泛的适用性。庭院经济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它可以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资金状况等,选择不同的生产经营项目。⑤转向的灵活性。庭院经济规模较小,固定资产不多,经营范围不大,且面对市场直接生产,因此转向灵活,风险较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政策放宽,商品生产发展,久受压制和屡遭砍割的庭院经济在我国农村各地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庭院商品生产基地。由于其具有很多优越性,特别是经济效益较高,已成为农民的一条主要的致富之路,并在促进城乡市场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镇企业

是指县以下包括乡镇村屯集体和农民个体企业的总称。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以上城市企业的重要补充。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综合经营,是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乡镇企业经营的项目,主要属于农村第二、三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原材料工业、饲料工业、食品工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我国现阶段乡镇企业的基本任务:①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努力发展商品生产;②在保证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为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小集镇建设、大工业、外贸出口服务的生产性行业和生活服务性行业,特别是要积极发展能源工业、饲料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③以乡、镇、村集体办的企业为骨干,促进并带动农民合作或自营的家庭手工副业。

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实行了重大改革,新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乡镇企业有了迅速的扩展。到1985年底,我国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1980年的10.8%上升到18.1%。农村工、建、运、商业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增长了190%,占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31.1%上升到42.9%。1985年我国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税金达108.6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3倍。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安排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的经济实力,促进农林牧副渔五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小城镇的建设,逐步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出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农村生产要素市场

是指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需要而设立的关于资金、技术、生产资料和劳务的交易场所或流通领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受“左”的经济理论的影响,我国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支离破碎。不仅没有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就是物资商品市场也被限制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生活资料通过商业系统独家经销,生产资料则由物资部门计划调拨。这种状况,严重地割断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经济联系,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特别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全面振兴,开拓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成为必然趋势。

开拓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农村的资金、技术、劳动和生产资料合理流动,并形成最佳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取得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提高农村生产者的科技水平;有利于扩展城乡经济联系,做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重要内容,它必将在全面振兴农村商品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的配置与使用

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各业以及各业的各个部门中的分布情况和作用发挥程度。为了合理地有效地组织农村的经济活动,稳步地协调地发展农村各业,必须十分重视和解决农村劳动力的配置与使用。就劳动力的配置讲,应该注意两点:①从数量上讲,必须符合农村各业技术构成要求的比例;②从质量上讲,必须满足不同科学技术层次上的协调和需要。如果两者数量关系失调,生产资料多于劳动力,则会导致生产资料闲置;而生产资料少于劳动力,又会造成劳动力过剩。如果两者的质量关系不协调,劳动力质量高于生产资料要求,将出现人才浪费,大材小用;若劳动力质量低于生产资料要求;则生产资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完全不能发挥作用。农村中各业、各业中各部门的发展不可能绝对平衡,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暂时的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调整的方向是,在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将过度集中于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只有使农村劳动力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才能促进农村各业的协调发展。就劳动力的使用讲,应该注意做到三点:①要注意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各部门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使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实现最佳组合,使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作用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②要注意解决好现实农村劳动力的配置,除了要合理地实行科技劳动、体力劳动、管理劳动的分工外,还必须广开就业门路,开发新兴产业,在尽力解决劳动就业的同时,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在各业中的分布比例;③要注意大力加强农民在职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智力素质,以适应各业发展的需要;④要注意千方百计地调动现有农村劳动力的主动性、创造性,挖掘其潜在的智慧和能力,促使其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主要是指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林、牧、渔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农村劳动力是否需要转移,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它主要取决于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同时,还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农业劳动者提供剩余农副产品能够满足非农业人口需求的人数和程度;②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因为文化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决定着其他产业对转移者的接受程度。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大中城市和工业中心的发展,将吸收一部分农民完全脱离农业和土地到异地就业,但这是少数;②地区性的分散式的小规模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将吸收相当数量的农业劳动力到小城镇就业;③农村劳动力的自我就业,即在家庭内部实行自我转移,如发展多种经营,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营工、商、运、服、建以及劳务和手工业等副业。这种转移尽管不是农业劳动力的完全转移,但这是一种投资最省、转移速度最快的形式,可以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其接收能力也是巨大的。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坚持三条原则:①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等原因,客观上形成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经济发展中地区,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三大地带。由于它们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应确定不同的转移方向。②因时制宜的原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将超出未来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的合理容量。因此,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③因人制宜的原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转移的速度、数量、层次,不仅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更为主要的是要受劳动力本身素质高低制约。因此,一个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多少,速度的快慢,层次的高低,需要根据本地劳动力素质情况具体确定,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

农村发展趋势

即农村经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趋向和势态。农村发展趋势是农村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这些规律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有关专家研究预测,我国农村发展的趋势是:①农业将逐步实现现代化。在农业生产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基础上,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将得到较好解决。预计到20世纪末,在农村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将由1980年的72%下降到52%;林牧副渔业产值将由1980年的28%上升到48%。②农村三大产业将形成协调发展的优化结构,农村工农业总产值将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产值将齐头并进,第三产业产值将占农村三大产业总产值的20%左右。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的农村劳动力将各占50%,而在各业和各部门中的劳动力的比例将更加合理。③农村居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农村人均收入将达到700至750元,消费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按人口计算的农产品产量,将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植物油、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分别为415公斤、6公斤、22.5公斤、12.5公斤、23公斤和9公斤以上。④将建起初步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将更加充满活力,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城乡经济将更加协调发展,农村生态体系将形成良性循环,农民的智力开发将获更大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农村发展战略

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简称。指农村的经济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的谋划和决策。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制定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包括:①农村发展战略要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受总体战略的制约。②从我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我国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应扬长避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③正确处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并且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④正确处理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是:①发达的农业;②综合性的产业;③商品化的经济;④开放式的系统;⑤城市化的集镇;⑥良好的生态环境;⑦新型的合作经济;⑧富裕的生活水平;⑨知识化的农民;⑩文明的社会。实现这十项目标,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因此,应该确定分阶段的目标。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到2000年,大体上要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的较高水平,即“小康水平”,初步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20年,大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富强水平”,基本上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阶段从2020年到2050年左右,步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行列,即“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发展的战略措施一般应着重研究以下问题: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②农村技术结构的政策;③农村劳动力的安排;④农村集镇的建设;⑤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⑥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⑦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⑧开发多种能源;⑨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⑩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