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36269100000034

第34章 成都市版权产业部类研究(9)

(七)设计行业

在我国,设计正在从被忽视逐渐走向被重视,设计业也在蹒跚学步,摸索着慢慢成熟。

在设计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单独对成都的设计行业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成都的设计产业大多分布在日常生活领域,这是因为成都市本身的工业并不是特别发达,而且成都人的消费观念比较务实。

2009年4月17日,“成都创意设计产业高峰研讨会”召开。会议认为,成都设计产业发展应依托特有的文化底蕴,从工业设计拓展到商业环境设计和街区策划,进而实现产品拓展。创意设计让艺术融入生活、艺术为企业服务,让产品艺术化、生活艺术化,通过创意提升生活品质。创意设计促进中心应努力搭建面向市场的交易平台,把创意产品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成都市设计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成都市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有利于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设计产业发展之路。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各方要共同努力,将成都打造成为中国区域性设计重镇。

由于设计业所涉及的行业相对较多,因此对成都的设计业进行研究时我们分重点行业来进行研究。鞋类设计

1.发展历史

成都鞋业具有悠久历史,近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成都制鞋业就已占据全国女鞋市场的半壁江山。

2.市场规模

到2008年,成都共有鞋企1700余家,鞋材等配套企业3000余家,形成从业人员近15万、年产皮鞋1.6亿双、年产值150亿元的规模。成都鞋类产品以女鞋为主,约有1300余家女鞋生产企业,300余个自主品牌,年产量1.4亿双,居全国第三位。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鞋业生产规模为160亿双,每百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成都。2006年1月,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成都市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成都鞋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自产自销、承接订单、贴牌发展到逐步开始重视品牌创建。

3.人才状况

从最初的模仿到现在的原创,从原来的作坊式师徒相传到现在专门培训机构的诞生,四川鞋业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观念变革与进步。如今,一批批鞋业专业人才从培训中心、从各大高校走向企业,为四川鞋业的发展壮大输送了新鲜血液;庞大的人才队伍,为四川鞋业增强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奠定了坚强的后盾。此外,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也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在产业园中引入制鞋学校,设置的课程包括鞋样设计培训班、设计师美术培训班、打楦师短期培训班、员工技能培训班。根据鞋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学校还可以增加其他培训科目。

短短几年时间,成都诞生了一批专门的鞋业培训机构,如成都博瑞制鞋培训中心、成都民兴鞋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成都制鞋科技管理学校、双凤制鞋培训学校、成都鞋样制鞋培训学校等,依托于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和工商管理系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在蓉的制鞋高级技师、设计师、研发技术人员等的后备支持,为成都鞋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4.区域布局

2007年底作为成都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的“成都鞋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项目在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品牌基地”正式启动。总投入1150万元的平台项目,将为成都制鞋产业搭建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成都鞋业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鞋业产业布局调整,将促进成都鞋业产业‘千亿百万工程’(1000亿产值、100万人就业)成为现实。”业内人士认为,“一都两园”鞋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使鞋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到坚强的产业支撑作用。2009年3月15日,在武侯区政府的出资下,中国女鞋之都的20余家品牌鞋企以集体组团的方式首次亮相世界著名的专业鞋展——俄罗斯莫斯科国际鞋业展览会。

5.现存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始发,以外贸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国女鞋之都”最先受到冲击。仅在2008年一季度,外销型鞋企销售较去年同期下滑了70%,内销型企业下滑20%。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成都市1-3月累计出口23.11亿美元,同比增长64.5%,而鞋类产品出口0.48亿美元,同比下降27.4%。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各地市场,成都鞋业都不占主流。中国目前公认的四大制鞋基地(即广东、温州、福建和成都)中,广东鞋业产量占中国鞋类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是各类鞋的生产大省。成都作为第四大基地,鞋业的生产总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5%左右,产品主要以中、低档的女鞋为主。但即便是市场业绩比较突出的女鞋正装类产品,在该类产品中也平均只占到8%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他类型产品占有率不超过2%,更多是在中低档市场中扮演一个拾遗补缺者的角色。1990年代末期,受短期利益驱动,成都制鞋业开始转向海外市场的贴牌生产,自有品牌逐渐淡出国内市场。若干年后的今天,成都鞋在全国市场难寻踪影。据统计,成都鞋上千个注册商标中均没有形成品牌,造成成都鞋业“产好鞋,无名鞋”的尴尬现状。

而成都鞋厂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自动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一些初具规模的中型企业,大量采用的是手工辅以必要的机器设备为主的半流水线式的生产加工工艺,大量的小企业则主要还是以手工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不够,还大量依靠技术工人的经验进行操作。服装设计成都是西部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和西部最大的服装产地,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国外一些知名服装,其实完全是由成都本土设计师设计,并在本土企业直接生产出来的,国外品牌公司仅提供商标而已。2005年,四川大学科技园成功竞标科技部服装数字化设计产业化项目,成都将成为“中国服装数字设计第一城”。

但是,成都服装业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从现有的服装销售企业看,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和固定的消费群体,营销方式、促销手段单一。对市场了解不够,反应迟钝,推陈出新慢。营销企划系统滞后,资源整合意识淡薄,造成其整体提升较慢。

成都本土服装在成都服装市场销售额中仅占20.5%,在成都八大商场中仅占3.5%。本地服装只有极少几个品牌进入了2002年成都八大商场主要品牌销售前20强。成都制作的服装大多数都贴上了外地品牌,不少企业的自主品牌被淹没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其他的服装品牌几乎难入大商场的门。成都服装与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区的相比,其服装产业信息化水平和服装产品的科技含量明显偏低。突出表现在成都不少服装企业获取国际国内市场信息的速度较慢和缺乏对服装发展趋势正确有效的把握,在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品牌定位、包装、企业经营规模及营销策略等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紧缺设计师也是成都服装业遇到的严峻问题之一。成都服装业缺乏优秀的设计师,更缺乏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一些设计人员瞅准成都设计人才紧缺便漫天要价,且跳槽过于频繁,不利于服装企业的稳定发展。

市场不规范是制约着成都服装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成都服装业流行一个骗客潜规则:高标价低折扣出售,假货很多。这严重损害了成都服装市场的秩序,造成了消费者信心下降。

成都服装业要想迎来美好的明天。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服装产业的关注,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相关部门管理应该到位,加大对制售假货、高标价低折扣等不规范市场行为的查处力度;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大改革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服装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关注消费者的个性消费心理,并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多品种的个性服装消费,充分满足消费者在服装上的自我个性展现。建筑设计

1.发展历史

成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成都市内的古建筑也颇有风格,当然还存在着相当数目的仿古建筑。

如成都市区内著名的宽窄巷子,这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武侯祠则是成都另一个著名建筑。武侯祠层层殿宇十分紧凑,人物塑像也是栩栩如生,它和成都其他庙宇、祠堂、故居等一样,充满了民俗之乐,展示了成都建筑的平民色彩。

都江堰堪称成都最著名的古建筑,其辉煌的气势、巧妙的构思驰名中外。

成都的仿古建筑以芙蓉古镇、清华坊、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文殊坊、天府广场的清真寺等为代表。

当代成都的建筑业也有着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以刘家琨为代表的国内外著名建筑大师、以张晓莹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室内建筑设计师设计出的呈现多元并包发展态势的现代建筑作品,使得成都享有“城市建筑会客厅”的美誉。

成都比较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有综合楼蜀都大厦,商业建筑人民商场,展览建筑成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体育建筑成都市体育中心、四川大学体育馆等。傅红、罗琳所著的《成都当代建筑风格评析》认为,“总的来说,成都的现代主义建筑有这样一些特点:形状方正,顶部、门厅很少采用构架、突起等特殊造型元素;色彩清淡,多为灰色、白色、砖红,较少出现对比色;外表面起伏小,较少出现强烈的阴影效果;材料上选取涂料、面砖、表面石材、玻璃幕墙、铝合金幕墙等较多,木材,钢材等几乎没有出现;内部空间具有较为贴近人的尺度,处理简洁,少有出现特别的中庭、光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