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148

第148章 批评"四人帮"(1)

第五章批评"四人帮"

江青有野心1974年7月17日下午,盛夏的北京城骄阳似火,热浪蒸人。

在中南海毛泽东住地不远的一间会议厅里,全体在京的中央政治局成员坐成一圈,神情严肃地聆听党中央主席发表讲话。毛泽东那浓重、迟缓的湖南乡音,时时回荡在高大的会议厅内。

这时的毛泽东,两眼视力已开始模糊不清,但他仍不断地将目光投向坐在会议厅一角的江青:"江青同志,你要注意呢!别人对你有意见,又不好当面对你讲,你也不知道。不要设两个工厂,1个叫钢铁工厂,1个叫帽子工厂,动不动就给人戴大帽子。……"毛泽东边讲边打着手势。这时,坐在角落里江青已有些局促不安。

这是自这一年初"批林批孔"运动发动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召集全体在京政治局成员开会。会上,毛泽东这样当众点名批评江青,似乎出于不少人的意料,但它却是有着一系列深刻的"背景"的。

早在1973年冬,在党的十大上结成"四人帮"的江青一伙,就几次借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场合指责周恩来、叶剑英两位领导人"右倾",攻击他们在外事活动中"丧权辱国"、搞"投降主义"。"四人帮"的头面人物江青还称这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诬蔑周恩来要"迫不及待"地"取代毛主席"。

事后,毛泽东曾出面逐一加以批驳:一、不要提"第十一次路线斗争",实际上也不是;二、不是他(指周恩来)"迫不及待",而是她(指江青)才"迫不及待"。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还将一封署名"1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的批评江青的来信批给全体政治局委员传阅,指出:"有些意见是好的,要容许批评。"这里,毛泽东自然明白批评人不署真名的缘故。

之后,毛泽东又多次对那种"专批别人"、"动不动就训人家、戴大帽子"的恶劣作风给予痛斥。实际是不指名地批评江青一伙。

然而,绝无"自知之明"的江青等人根本没有把毛泽东的批评放在眼里。他们以"文化大革命"的"功臣"自居,依然我行我素,颐指气使,寻机发难。

1974年初,江青一伙借"批林批孔"之机,又夹着批"走后门",蓄意将攻击矛头对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

在1月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连中央政治局常委都不是的江青,俨然以"批林批孔"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自居,要求到会的政治局成员逐条学习由她主持编纂的《林彪与孔孟之道》,"联系实际"进行"对照检查"。她还当场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提出,叶应对部队一些领导干部"走后门"当兵一事负"领导责任"……江青的所作所为,引起多数中央政治局成员的不满。只是考虑到她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大家才不便公开表示异议。

1月底,叶剑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致信毛泽东,反映了江青上述一些做法和无理要求。2月初,洞悉江青一伙阴谋的周恩来,也向毛泽东写出书面报告,表示不同意江青等人借"批林批孔"大批"走后门"的做法。

2月15日,毛泽东挥笔写下批示,向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发出严厉警告:"现在,形而上学猖獗,片面性。批林批孔,又夹着(批)走后门,有可能冲淡批林批孔。"深解毛泽东意图的周恩来在接到批件后,立即召集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贯彻毛泽东的指示。会后,周恩来又亲自找在"一·二五"大会上秉承江青旨意大搞"三箭齐发"(即"批林批孔"又批"走后门")的迟群、谢静宜二人谈话,指出:毛主席批示中讲的"形而上学猖獗",就是批评江青的。以此告诫迟、谢不要再追随江青犯错误。

可是,毛泽东的批评才过去1个多月,秉性难改的江青便又旧病复发了。

3月下旬,毛泽东托人转告外交部,建议由邓小平担任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并嘱将此意先写入外交部送审报告,待中央讨论批准。

之后,在讨论外交部报告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不顾一切地反对邓小平出国,乃至大闹政治局。当周恩来明确告之这是毛主席的意见后,江青仍固执己见。

3月27日,毛泽东得知政治局会议情况,提笔致信江青:"邓小平同志出国是我的意见,你不要反对为好。"迫使江青收敛气焰。

在这之前,毛泽东还对江青的一封"求见"信作批:"不见还好些。过去多年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有马列书在,有我的书在,你就是不研究。我重病在身,八十一了,也不体谅。你有特权,我死了,看你怎么办?你也是个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的人。"字里行间,八旬老人愤懑、烦躁、凄苦之情,跃然纸上。

……中南海会议厅内,中央政治局会议仍在继续进行。

毛泽东以期待的目光环顾一遍到会的全体政治局成员,提高了声调对江青说道:"你那两个工厂不要了吧!"江青不服输地冲对面坐着的邓小平一扬头:"不要了!钢铁工厂送给小平同志吧!"江青深知毛泽东不久前表现出的对邓小平的倚重,便半是讨好、半是抱怨地回敬毛泽东。殊不知,毛泽东批评她的"钢铁工厂"与称赞邓小平的"钢铁公司",是含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