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163

第163章 在最后的日子里(1)

第六章在最后的日子里

毛主席离开我们整整17年了。17年来,我(指周福明)丝毫没有减弱对伟大领袖的深切怀念之情。

1959年12月26日,毛主席66岁生日那一天,我在杭州有幸第一次给主席理发,主席对我还比较满意,就把我带往北京。先是做主席的理发员,很快又当卫士,负责主席生活管理的工作。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我在主席身边工作了17个春秋。与主席朝夕相处17年,要讲的事真是几天几夜也诉不尽。今年(指1993年)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借此之际,我想主要谈谈主席晚年最后日子里一些情况,以表达对他老人家的不尽思念。

进入1976年,主席显得越来越苍老、憔悴。由于长年累月地躺卧在床上办公、看书,特别是晚年活动量减少,导致身上的肌肉都有所萎缩,两条腿膝关节不能伸直。如果没有人搀扶,站起来是相当困难的,走路就更不用说了。主席不仅行动不便,说话也很费劲,只能从喉咙里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肺心病不时地困扰他,常常处于严重缺氧状态。

1976年5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书房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就是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原地费力地站起,与走进书房的客人握手以示欢迎。坐下来谈话似乎更加难熬,主席实在是坚持不下来了。这是毛主席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毛主席病情恶化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加强治疗,由北京、阜外、301、305五等医院选派的医学专家和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医疗小组对主席实行了特别治疗,昼夜不停地监护着他老人家。医疗小组的成员,都是富有丰富经验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心情和我们工作人员一样,盼望着主席的病能够一天天地好起来,身体一天天地恢复过来。他们在主席书房的床边架起医疗器械,通过监视器,一刻不停地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抢救。氧气源源不断地从主席的鼻孔输送到体内。

在主席病情恶化前,每次吃饭都是由我为他送饭、喂饭。可这时的主席完全不能自己进食了,就是流食也难咽下去,一进嗓子眼就容易呛,导致心脏的不适。医护人员为主席下了鼻饲,食物是由医务专家和厨师根据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精心地为他老人家配制的。鼻饲的管子一直在主席的鼻孔下插着,护理人员隔段时间把食物往管子里注入一次。

汪东兴等中央领导,都轮流到现场坐镇,具体领导着医疗小组的工作,医护人员分成三班昼夜守候在主席身边。许多工作,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已插不上手,但卫士值班仍照常进行,我们没日没夜地为配合医疗小组的工作提供一切方便。

毛主席躺在床上动不了了,鼻子同时插着氧气、鼻饲两根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老人家仍然没有停止过工作。他批阅大量文件,考虑着党和国家的大事,竭尽全力地为党、为人民继续操劳。他时刻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知疲倦地、忘我地工作着。我时常看到疾病折磨下的主席是那样的痛苦。肺心病常常导致他严重地缺氧,嘴唇发紫,浑身全是汗淋淋的,举书的手时间长了也抖得不停。我心里很难受,真想劝主席您喊一声吧,您叫一声吧。可我们的主席从来也不喊,从来也不叫,甚至连哼一声都没有。他以顽强、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

治疗中的痛苦是难熬的,可主席他老人家从未皱过眉头,反而用幽默的言谈来宽解医务人员的紧张和担忧的心情,积极与医务人员配合。他总是说:我没有什么感觉,不要紧、慢慢来。301医院的专家姜泗长感慨地讲:"我行医凡40年,给成千上万的人看过病,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在和疾病的折磨作斗争中,有谁像主席那样有着如此坚强的毅力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书"仍与主席为伴,不过主席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成了他与病魔斗争的"武器"。为了转移注意力,主席不停地看书,自己举不动了,就让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替他举;看书时间长了眼睛累了,就让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为他读。只要一息尚存,他就继续看书、学习,直到生命的终结。彻底实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壮语。

这段时间主席看的书主要是二十四史,还有各种字帖。二十四史是大字体,主席特别喜欢这套书。我到主席身边后,看主席读这套书,有的起码读过10遍也不止。不过这个时期主席读这套书,大概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字比较大,看起来眼睛也感到不那么费劲。当时送主席阅看的文件,事前都要由秘书局和部队的同志把铅印件抄成大字。

主席的生活习惯历来怕热,他一年四季不盖被子,铺着凉席。病重期间由于长期卧床不起,床单下铺的凉席也不觉得凉快,身体与床常接触的两侧髋骨早已长出了褥疮。特别是进入6月,天气逐渐地转入夏季,更觉得炎热难耐。一天,躺在床上的主席实在感觉闷热难忍,我们想有什么办法把铺的凉席换一换。张玉凤想了个主意,她让护士拉着床单的四个角把主席抬起,自己赶紧去换床单下铺着的凉席。主席的身体刚一离开床,凉席还没有来得及去换,主席就昏了过去。肺心病最忌讳动,这次搞得很紧张,惊动了华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