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43

第43章 在"三面红旗"下(12)

毛主席提出的工业书记会议,8月25日在北戴河开幕,由我主持。主要是研究在年内怎样完成以1150万吨钢为纲的工业生产任务的问题。陈云同志两次到会讲话,李富春同志作报告,我作总结。

鉴于光靠"洋炉子"完不成今明两年的钢铁生产任务。陈云同志在讲话中提议,要依靠党委,发动群众搞"土炉子",说"土炉子"在中国的命运还有1个时期。我在总结发言中,提出"紧急行动起来,为完成以1150万吨钢为纲的工业生产跃进计划而斗争"的口号。我说:"主席指示,对土炉子要有信心,不能泄气。即使在100个土炉子中,只有1个出铁,那就很好,就算是插上了红旗,其余99个都应当向它学习。"在省、市、自治区工业书记们思想统一后,8月30日下午,我领着主要钢铁产区的工业书记,鞍钢、武钢、太钢等几个大厂的党委书记,去毛主席那里,1个1个向他当面担保。尽管不少同志慷慨激昂,保证完成任务,但毛主席还是不放心,因为只剩下4个月,时间太紧迫,他念了一句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8月17日到30日,毛主席在扩大会议、协作区主任会议和接见工业书记们的多次讲话中,都讲到钢铁问题,有关这方面的话,除前面已经引述的以外,大体还有以下几个要点:--讲重要性。说年内生产1100万吨钢,明年搞2700-3000万吨钢,苦战3年,达到5000万吨钢,是关系全国人民的大事,是一场大战。

--讲工作重点转移。说农业问题已经解决,要求第一书记从现在起把工作重点转到工业上来,抓工业主要是抓钢铁。

--做自我批评。说题目是他出的,但他一直没有抓,如果实现不了,他要做检讨。

--强调要大搞群众运动。说资产阶级和苏联的一些人,说我们在工业方面搞群众运动是"游击习气"、"农村作风",其实我们这一套正是正规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强调纪律。针对当时生铁供应紧张,调度不灵,个别地方赶着大车去鞍钢要铁,不给不走,毛主席一再强调:"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完不成生产或调拨计划,要按纪律办事,要铁的纪律,不要"豆腐纪律","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起来。"--对"一○七○"能否完成有怀疑。每讲到钢铁时,他几乎都要扳着指头算时间:今年还剩多少天?督促大家切实抓紧。直到8月30日,他还说:"我是观潮派、算账派,"今年能否搞到1100万吨钢?"我总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提醒大家:"钢铁尚未完成,同志仍须努力。"最后,还要说明一点: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写上1958年力争生产1070万吨钢,是我的主意。当时,我对"一○七○"的任务,已经有些信心不足了。由于考虑到此事已经捅到国外去了,毛主席又强调一吨不能少,我风格不高,也就不便说出自己的怀疑。8月30日下午在毛主席那里,看到大家都说能够完成,我就向毛主席建议,把"一○七○"写到公报上。毛主席表示赞成。我马上拿起电话,通知起草公报的胡乔木同志,说毛主席讲了,把"一○七○"写到公报上。结果,后来发表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就写了这样一句:"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用最大的努力,为在1958年生产1070万吨钢,即比1957年产量535万吨增加一倍而奋斗。"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大办钢铁的决定,除在会议公报中写上"一○七○"以外,还在会议通过的《关于1959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决定》中规定:1959年计划生产钢2700万吨,争取3000万吨,并批准国家计委以这个钢产量指标和8000亿到10000亿斤粮食产量指标为纲编出的《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1960年生产钢5000万吨左右;1962年钢产量达到8000万吨到1亿吨,并批准国家计委以这个钢产量指标和15000亿斤粮食产量指标为纲提出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

9月1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发表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5日,发表第二篇社论:《全力保证钢铁生产》,号召与钢铁生产无直接关系的部门"停车让路"。一场全民夺钢保钢的群众运动,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8月以前,全国已建成一批年产量10万吨以下的土高炉、小高炉,9月后新建了几十万座。除主管的冶金部门之外,地质、煤炭、电力、机械、交通运输等部门,为配合完成"一○七○",也广泛开展了群众运动。为了找矿,许多地方由党委书记带领群众上山,中小学生、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投入运动。煤炭部门提出"兵对兵,将对将,用分散的小煤窑对分散的小高炉";"哪里有千吨铁,哪里就有万吨煤",成千上万的农民,背着镢头,带着锅灶,上山挖煤。据后来统计,1958年,全国共建手工操作(即所谓"土法"生产)的小型工业企业121.5万个,共有工人(大部是农民)2489万人;主要作业用机器操作(即所谓"洋法"生产)的小型工业企业7.5万个,职工840万人,两项合计小企业129万个,3329万人。大中型企业也开展群众运动。当时,把主要作业采用机械化方法生产的大中型企业的群众运动称为"大、洋、群";把采用土法生产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小型企业或生产点的群众运动称为"小、土、群"。投入各类"小、土、群"的农村劳动力,最多的时候达到600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