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48

第48章 在"三面红旗"下(17)

在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的一天,毛主席召集6个大区的负责同志到他的住处座谈,通知的名单也有我,但我接到通知晚了,去时正赶上吃午饭。在餐桌上我正好坐在毛主席的对面。由于我对高指标心里很不踏实,就情不自禁地说:"主席,我感到这次会议定的四大指标都过高了,特别是钢和粮两个指标,我已和在家的常委通过电话,大家一致认为这样高的指标是无法完成的。"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毛主席就对着王任重同志说:"你有同情者了。"这时我才知道,饭前开的座谈会已讨论过指标问题,而且知道任重同志也是不同意这样高的指标的。毛主席的话音刚落,柯庆施同志对着我说,要有雄心壮志嘛!共产党员不说三分大话不算数,有三分大话七分可靠就行了嘛。我当即对柯说:不能把雄心壮志和说大话混为一谈,我们山西农民有句话,"说大话,放空炮,亩产千斤办不到。"可见群众对我们那些没有根据、办不到的大话是很不满意的。这时李井泉同志又对着我说:要跳起来摘果子嘛!不要站在那里就想把果子摘到手。我对李说:"现在的问题是,跳得再高也摘不到果子。曾希圣又帮腔说:分给我们安徽的指标,只要鼓足干劲,是能够实现的,因此,我们接受;指标再低了,不利于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我对曾说:"我们山西武乡县有1个党支部开党员大会,支书根据上面的意见,提出要搞亩产800斤。党员们说:"200斤低,400斤高,800斤你自己背起来好了。"说罢,党员们都走散了,只剩下支书孤家寡人。请问,指标过高能够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吗?在我们争论过程中,我看到毛主席捂着嘴在一边笑。最后他说,既然有不同意见,可以再讨论讨论嘛!尽管毛主席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却说明他察觉到在指标问题上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不同意见,这就使我心里感到踏实了些。事后我才知道,在我到会之前,在座谈会上柯庆施等同志也以大话空话压人,王任重同志也同他们进行过针锋相对的争辩。

最后,八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钢产指标由2000万吨,调整为1650万吨,粮食指标未动,仍然为10500亿斤。我背回的中央分给山西的指标钢降为83万吨,粮仍然是180~220亿斤。

八届七中全会后的一系列事实证明,毛主席对七中全会决定的钢、粮计划指标能否实现仍在继续考虑之中。当年5月3日,中央财经小组根据书记处的指示,在陈云同志主持下,用了1个星期的时间,对调整钢产指标问题,进行了周密的研究。中央政治局很快开会讨论并同意了陈云同志关于把1959年的钢产指标调整为1300万吨的意见。会后陈云同志针对有些同志不同意调整指标的意见,给毛主席写信说: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数字)是否一定会泄气,也不见得。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当年6月15日,毛主席在有少数中央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上说,一些指标定得那么高,使我们每天处于被动地位。工业也好,农业也好,指标都是我们同意了的,都有一部分主观主义,对客观必然性不认识。讲了多少年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就是不注意,就是不讲综合平衡。毛主席主持的这次会议,最后确定了1959年的钢产指标为1300万吨。当年实际完成1365万吨。

现在回头来看,1959年的钢产指标由1958年北戴河会议确定的3000万吨,武昌会议降为2000万吨,上海会议又降为1650万吨,最后降为1300万吨,才比较接近实际,做到实事求是,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多么不易啊!且还应当看到,1959年全国钢产指标的超额完成是在"一马当先"、"全民保钢"的条件下实现的。就钢本身来说是个胜利,但就国民经济全局来说,却有失误的一面。它破坏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造成了工农业比例的严重失调。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下降,而钢本身也好景不长,在1961年后连续9年钢的产量都低于1959年的实际水平,最低的一年只有66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