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36369500000017

第17章 古迹名胜与北京街巷地名(9)

碑的形制沿袭两千多年不变,由碑额、碑身、碑座组成。碑的正面谓“阳”,刻碑文;碑的反面谓“阴”,刻题名;碑的左右两面谓“侧”,亦用以刻题名。也有碑阳、碑阴均刻碑文的,还有的碑文过长,从碑阳至碑侧、碑阴旋转而刻的。碑首称“额”,为标题,篆文居多。四周多刻有蟠螭、蟠龙等,很精美;也有得很质朴,只作圭首状。汉以前为长方形,上不雕花纹。汉以后碑额多为蟠龙,唐代规定:“凡五品以上为碑,龟趺螭首;降五品为碣,方趺圆首。”明清时还有须弥座,上有浮雕花纹,是从佛座演变而来。

碑按其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墓碑、功德碑和宫室庙宇碑。

到了盛唐时期,刻石不仅有碑颂、碑记和墓碑等,而且开始盛兴“石经”,并逐渐形成了碑林。如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始建于北宋元祜五年(1090年)的碑林,原为保存唐代“开成石经”而设,后陆续增加,里面保留有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石一千多方,是我国保存碑石最多的地方。汉魏以及唐代著名书法家的碑石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石碑是研究祖国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典籍和佛、道经典。石经可以分为太学石经和释道石经两类。

太学石经

太学石经又称为“儒经”,历史上共有七7次大规模的刊刻,对于传统的学术和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前3次刻的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和开成石经。

一、熹平石经。也叫“一体石经”,是为校正五经文字而刻制的石头书籍。由著名学者蔡邕等建议树建的,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至光和六年(183年),历时9年才制作完成,立于河南洛阳原太学门前。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7种经文。经文以隶书自右向左直行抄写,各石行数及每行字数各不相同。每经自成数碑,先表后里。每经分出篇章,每篇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单占一行以示分别。

规模浩大、气势宏伟的熹平石经,是东汉时期尊崇儒学、古文经学发达、碑刻盛行等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它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家经典石刻本,对校对版本、规范文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拉开了历史上以多部经典文献为内容的大规模刻石的序幕,并且它精美的字体、严谨的结构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二、正始石经。也叫“三体石经”、“魏石经”,刻制于正始二年,用古文、篆、隶三种文字刻《尚书》、《春秋》二书,故称“三体石经”。

三、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唐开成二年刻成,上面用楷书刻《易》、《书》、《诗》、《论语》、《三礼》、《春秋三传》、《孝经》、《尔雅》等十二种。清康熙七年(1668年)补刻《孟子》。

四、蜀石经。刻于五代时后蜀广政年间,又称“广政石经”。有《孝经》、《论语》、《尔雅》、《易》、《诗》、《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十经。北宋时,刻全《左传》,并续刻《公羊传》、《榖梁传》、《孟子》3种。

五、北宋石经。也叫“二字石经”,宋嘉祐六年(1061年)竣工,又称“嘉祐石经”。用篆、隶两体刻制,有《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9种。

六、南宋石经。为南宋高宗时刻石,又称“宋高宗御书石经”。有《易》、《诗》、《书》、《左传》、《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5篇。

七、清石经。清乾隆年间刻石,共十三经。刻石存于北京国子监,比较完整。

释道石经

佛教徒亦仿儒家镌刻石经之例,将重要经典刻于摩崖或碑石上加以保存。现存石刻佛经存于北京云居寺、山东泰山、山西太原风峪,河北响堂山等处。其中以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石经的规模最大。道家常刻的经典一般为《道德经》、《消灾护命经》等。

云居寺石经

房山云居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珍藏着14000余块石刻佛教大藏经板而被誉为“北京的敦煌”。石经山俗称“小西天”,悬崖绝壁上9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穴之中共埋有石刻佛经1122部、3572卷。

云居寺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石经始刻于公元7世纪初叶的隋代,历经唐、辽、金、元、明各代,绵延1000余年,镌刻不断,共有大小经板14278块,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特别是研究佛教历史的重要资料。云居寺石经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刻图书。该石经刻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数量之浩繁,篆刻之精细,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北京地区其他的碑刻

“龙门”与“进士题名碑”

明清两代凡是经殿士考取为进士、上了金榜的,经皇城的正门天安门送出长安左门,公布于众,长安左门也因此被称之为“龙门”。

明清实行的殿试科考制度,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时间是在阴历三月地方各省的举人,皆可进京应考。那么明清两代,经殿试考取为进士究竟有多少人呢?据《中国名胜词典》中载:“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二百零一科,取中进士五万一千三百二十四人。”这么多进士,在“进士题名碑”上均有铭刻。但明永乐十年以前的(进士)题名碑在南京国学;在北京成贤街的孔庙(今首都博物馆)里,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的进士题名碑,是“永乐十六年丙申科起至崇祯十六癸未科止共七十七块(中缺万历八年,崇祯十年两碑)及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起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共一百一十八块。”这些进士题名碑对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来说是重要文献资料。

“蓟门烟树”碑

“蓟门烟树”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其余七景分别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居庸叠翠”、“玉泉垂虹”、“西山晴雪”、“金台夕照”和“卢沟晓月”。这“燕京八景”,如诗如画,各具特色,曾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咏诗作画。特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八景书碑题诗,广为流传。

所谓蓟门,追溯起来,本指东周奴隶社会时期的蓟城,故址在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据传此地曾有两方土埠,树木苍蔚,蓟草成片,“晴烟拂空,四时不改”,堪为京都一绝。故元人谓之“蓟门飞雨”,明代称为“蓟门烟树”,并被选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乾隆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在此建碑立亭。碑为汉白玉制,高3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碑座为长方形须弥座,雕饰浮云、莲花等图案。碑上原有亭,为黄琉璃瓦顶,罩于碑上,但可惜的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毁,唯碑幸存至今。

碑阳为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名:“蓟门烟树”;碑阴为乾隆皇帝的御题七律。诗曰:

十里轻杨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邱。

青帘赁酒于何少?黄土埋人即渐稠。

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

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

“蓟门烟树”碑,作为历史的珍贵遗迹,至今仍被保存在北京的蓟门公园内,供游人观赏。

我国的这种传统的刻石艺术,影响到社会生活许多方面,所以,人们比较喜欢以石碑来命名地名,北京城,自然也不例外。

以碑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石碑胡同(西城区):北起长安街,南至东城绒线胡同。门牌1号至29号,2号至50号。

石碑大院(西城区):北起葡萄院,南至五根檩胡同,东至大丰胡同。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30号。

大石碑胡同(西城区):北起鼓楼西大楼,南至烟袋斜街。门牌1号至33号,6号至22号。

小石碑胡同(西城区):北起大石碑胡同,南至鸦儿胡同。门牌1号至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