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36369500000007

第7章 皇城、内城、外城与北京街巷地名(5)

那么,“阜成梅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老北京人回忆,在过去的老北京城,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煤炭,主要由阜成门运进京城,供给人们生活上的需要。特别是京西门头沟、斋堂、坨里等矿上的煤炭,均从阜成门贩运进京城。而贩运煤炭进京城的煤商,为了发财致富,祈求顺利吉祥,同时为了避讳“倒霉”(“煤”字谐音)不祥之意,就集资刻石,将汉白玉石雕塑的一朵梅花雕嵌在阜成门瓮城门洞的左壁,以此祝愿往来出入阜成门的运煤商,能够年年、月月、天天顺利吉祥。

据老北京人回忆说,阜成门的汉白石雕刻的梅花,其雕刻工艺的确是很精良,且石质精良,所以“阜成梅花”也成了当时京城的一景。

而所谓“三多”,据老北京人回忆,是指由阜成门往京城里运煤,靠骆驼驮煤的多,这是一多;二多,就是指阜成门内外煤栈多,还有一多,就是指往来出入阜成门的人,煤黑子多(老北京时,人们习惯将煤矿工人俗称为“煤黑子”)。

以阜成门命名的街巷地名例举

阜成门内大街(西城区):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阜成门立交桥。门牌1号至349号,4号至410号。

阜成门内北街(西城区):北起官门口二条,南至阜成门内大街,门牌1号至5号,2号至14号。

阜成门北顺城街(西城区):北起平安里西大街,南至阜成门立交桥。门牌6号至86号。

阜成门南顺城街(西城区):北起阜成内大街,南至复兴门北顺城街。门牌31号至177号,14号至146号。

阜成门外大街(西城区):东阜成门立交桥,西至三里河。门牌1号于27号,2号至44号。

阜成门北大街(西城区):北起车公庄大街,南至阜成门立交桥。

西直门

西直门为京城九大城门之一,始建于元代,原名和义门,为元大都城西垣中门,明初易今名。

西直门为明清时北京内城西垣北门,在阜成门北,西向。始建于元代,明前期加固城垣,改城门为砖砌筒壳式。正统四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正方形瓮城,瓮城南垣设门,西垣正中设箭楼。明清时,因皇宫用玉泉山泉水每自本门车载运入,故名“水门’。清初定正红旗居门内。城门及箭楼于1969年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在今西直门立交桥。(引自《今日北京》)

西直门的趣闻轶事也很多。

西直门折柳

过去老北京人对西直门外长河沿岸垂柳成行、山清水秀的美丽风光的印象颇为深刻。尤其是每年清明节过后,柳树吐绿,百花盛开,亲朋好友相邀互携,到西直门外的长河春游,临别时依依不合,折柳相赠。久之,就形成了“西直门折柳”的说法。

西直水纹

关于西直门还有一典故,叫做“西直水纹”。为什么会有此种说法呢?因为明清时的西直门,为运水进城的唯一之门,连从西郊玉泉山来的为紫禁城运水的插着特殊标记——小黄旗的毛驴御水车都要经过西直门,所以,在西直门的瓮城门洞中嵌刻有汉白玉水纹石一块,久之这里成了京城一景,叫做“西直水纹”。

以西直门命名的街巷地名例举

西直门内大街(西城区):东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西直门立交桥。门牌1号至375号,2号至244号。

西直门外大街(西城区):东起西直门立交桥,西至白石桥路。门牌1号至143号,2号至142号。

西直门南大街(西城区):北起西直门立交桥,南至车公庄大街。

西直门外南路(西城区):东起西直门南大街,西至三里河。门牌1号至19号,2号至6号。

西直门北顺城街(西城区):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西海北沿。门牌4号至62号。

西直门南顺城街(西城区):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国英胡同。

西直门北滨河路(西城区):北起西直门火车站,南至高梁桥路。门牌(顺)1号至11号。

西直门南小街(西城区):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小太平胡同。门牌3号至193号,2号至210号。

西直门南河沿(西城区):北起西直门立交桥,南至车公庄大街。

安定门

安定门即原元大都城的安贞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大将军徐达改今名,在今安定门北五里处。明初,随元故都北城垣一度沿用,若干年后废弃。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在德胜门东,元安贞门南五里处。北向。正统四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长方形瓮城,瓮城西垣设门,北垣正中设箭楼。清初定镶黄旗居门内。城门在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在今安定门立交桥。

安定真武

安定门为明清时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时的收兵之门。安定门与其他八大城门不同的是:京城九座城门中,其他八大城门的瓮城,皆修建的是“关帝庙”,唯有安定门的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庙”,故被人们称之为“安定真武”,久之就成了安定门的一种标志。

以安定门命名的街巷地名例举

安定门外大街二巷(东城区):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至青年湖公园。门牌1号至19号,2号至24号。

安定门外大街三巷(东城区):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至青年湖公园。门牌1号至19号,2号至24号。

安定门外大街四巷(东城区):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至青年湖东里。

安定门外大街五巷(东城区):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至青年湖东里。

安定门外东后巷(东城区):起至安定门外大街。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54号。

安定门外东河沿(东城区):东起和平里东街,东至下井村。

安定门外西河沿(东城区):东起安定门立交桥,西至旧鼓楼外大街。

德胜门

北之西曰健德门。

德胜门城上,镌赵子昂书德胜门三字。

[臣等谨按]今德胜门即元史地里志所载健胜门也,《辍耕录》亦作健德,明永乐间尚存其旧。至正统十年,以旧城内用土恐易颓毁,命成国公朱勇等甓之,始改名德胜。赵子昂乃元初人,安能预书德胜门字也?朱彝尊原书所引《燕都游览志》谈矣今各门额俱清汉书。(《日下旧闻考·城市》)

德胜门为老北京城北面的西门,是通往塞北重要的门户,它与京城南面的正阳门一样,也是属于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的城门。所以,从前老北京的人将这座门叫做“军门”。

德胜门即元大都城健德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大将军徐达改为今名,在今德胜门北五里处。明初,随元故都北城垣一度延用,若干年后废弃。明清北京内城北垣西门在安定门西,元健德门南五里处。北向。始建于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人大都,命华云龙新筑北城垣之时。正统四年城门楼修成。门外有长方形瓮城,瓮城东垣设门,北垣正中设箭楼。清初定正黄旗居门内。城门于解放后城市建设中拆除,原址在今德胜门立交桥。

德胜门箭楼在今德胜门立交桥正北。原位于德胜门外,瓮城北垣之正中,正对德胜门城楼。重檐歇山顶。四面砖墙,东、西、北三面各辟箭孔4层,北面每层12孔,东、西侧面每层4孔,共有箭孔80个。箭楼基座循例不设门,不通城外,纯为军事防御建筑。今修葺保留完好。

德胜门与其他八大城门一样,亦有不少趣闻轶事:

德胜祈雪

据老北京人的回忆和传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旱,到处可见饥荒,老百姓们扶老携幼迁徙、逃亡。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就在这年的年末,乾隆皇帝圣驾出宫,当銮驾行至德胜门的时候,喜逢瑞雪满天飞,“瑞雪兆丰年”,乾隆皇帝极为高兴,并立即下令銮驾暂停,赋祈雪诗3首,并通谕刻石立之,以慰天公。

“德胜石碣祈雪碑”立于当时德胜门瓮城中“同兴煤栈”的西侧,其碑的大小及形制与“燕京八景”的碑刻差不多。它与阜成门的“阜成梅花”一样,逐渐成了京城一景。

至此,京城九门中有五座城门的名称,在明朝时都进行更改,其原因何在呢?据史书载:明英宗朱祁镇皇帝,不满8岁登基。按照“正统四年四月”京城九大城门楼落成的时间来推算,此时英宗朱祁镇,毕竟还是一个12岁的顽童,所知甚微。此时,朝廷中的宦官(亦称“大太监”)王振亦就乘机作威作福,秉权****,危害朝廷。在这种朝政的局面之下,太皇太后不得不旨令先朝重臣名宰入朝辅政,以巩固统治,并显示一下明英宗皇帝的能力,有的大臣就献计献策,趁京城几大城门楼落成的机会,以英宗皇帝的名义,下圣旨将京城九大城门中的5座城门进行改称。为此,朝廷中有才能的大臣还就如何改名想出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说法:

取“积阳为天,天有九重”,“天为阳”,并且“日者众阳之宗”的综合性的意思,加之《左传》里亦载:“天子当阳”,故将帝王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更其原名“丽正门”为“正阳门”。帝王不仅离不开“左辅右弼”,而且治理天下,亦离不开“文治武安”,故改“文明门”、“顺承门”之名为“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取“朝阳”之“朝”字,其意为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大臣,天天要朝拜皇帝;“阜成门”出自《尚书·周官》中“阜成兆民”之典,寓意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要以身作则,社会才会有良好的道德,才会国泰民安,故更名“齐化”、“平则”为“朝阳门”、“阜成门”。其他4座城门——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其门之名则仍旧。

以德胜门命名的街巷地名例举

德胜门内大街(西城区):北起鼓楼西大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门牌1号至315号。4号至272号。

德胜门外大街(西城区):北起北环西路,南至德胜门箭楼。门牌3号至273号,2号至268号。

德胜门东大街(西城区):东起旧鼓楼大街,西至德胜门立交桥。

德胜门西大街(西城区):东起德胜门立交桥,西至西直门立交桥。

德胜西顺城街(西城区):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西海北沿。门牌号至62号。

外城与北京街巷地名

老北京外城,亦称“外罗城”,或曰“南城”,有七座城门,与内城的九座城门一样,每一座城门,都有一定的讲究或说道。这7座城门分别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永定门

永定石幢

这里说的“永定石幢”,其实就是“燕墩乾隆御碑”,其位置在今日北京崇文区永定门外大街路西铁道南侧。北京这座有名的“燕墩乾隆御碑”,建于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不仅碑制作得相当精美,具有文物美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碑文记述了幽燕(北京)地区的历史沿革、山川名胜及民俗等最基本的情形,对于研究北京历史极具的参考价值。

燕墩,亦名为“烟墩”。相传,元、明两朝时,北京有“五镇”:东方之镇为黄木厂;西方之镇为大钟寺;南方之镇为燕墩;北方之镇为昆明湖,中方之镇为景山。按照五行说中的金木水火土来理解,南方在五行说中属于火,故在南面永定门外,堆“烽火台”,即“烟墩”以镇之。

那么,永定门外出现的燕墩究竟始于何时?

据《北京文物报》介绍:

燕墩乃元初建都之旧物,有载:“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烟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燕墩原为土台,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外城时,将燕墩始包砌以砖。

对燕墩的最基本的情形,在《日下旧闻考·郊垌》篇里,早就已有记载:

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制帝都篇、皇都篇。其制,庾砖为方台,高二丈许。北面西偏门一,以石为之。由门历阶而上数级,至台顶,缭以周垣。碑立正中,形方而长,下刻诸神像,顶刻龙纹,面北恭镌御制帝都篇,面南恭镌御制皇都篇,均清汉书。

燕墩平面呈正方形,高9米,上窄下宽,台基底部每边长14.87米,台面每边长13.7米,台顶原设0.5米高的女儿墙,今已不存。西北角辟石门2扇,内设石阶45级,可循级而上登临台顶。台顶正中有方形台基,上立巨碑1座,高8米,巍峨壮观,这就是乾隆御碑。

燕墩乾隆御碑,碑首雕四角方形攒尖顶,四条垂脊各为龙,腾身跃起聚向宝顶中心;碑身南、北、两面分别为以汉、满两种文字的对照形式镌刻清乾十八年(1753年)高宗弘历亲撰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两篇碑记;碑基部为束腰须弥座,座四周各雕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5层,束腰部位精雕水神像24尊,以高浮雕技法表现24尊水神袒胸跣足、悠然自如,坐驭惊涛骇浪之上的种种生物神态。

总而言之,今日北京尚存的永定门外西侧的“燕墩乾隆御碑”这一胜景,造型伟岸高雅,雕饰精美至极,所记幽燕,即从前北京地区的史地名胜、风物民情等,对于研究北京地区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燕墩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永定门命名的街巷地名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