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36370700000027

第27章 大畜

道德品质要从小开始培养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下卦“乾”是天,包藏在上卦“艮”的山中,所以,是大有蓄积的象征。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多体认前贤的言论与以往的行为,使自己的道德学问大有蓄积。

《大畜》卦下乾上艮。乾为天为大,艮为山为止,山在天上,乾之富有被艮所畜、所止,可见积蓄之多、之大。事物的发展必须靠不断地蓄聚刚健正气来实现。君子应当努力更多地学习领会前代圣人君子的言论和行为,以此充实自己,培养美好的品德。

《易经》认为,就社会而言,大畜有如能广纳贤良,使之食禄于朝;就个人而言,大畜即指多效前贤,蓄聚自己美好的品德。

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由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构成。一个人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获得社会或人们的尊重与信任,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方能顺应时代发展,成就一番事业。

道德品质是成才的根本保证

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与成才的核心,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品质不仅是人才的基本构成条件,而且是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德才兼备”这个中华民族鉴赏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人才学研究表明,与一般的人比较,人才在社会责任感、献身精神、积极进取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自觉性和自制力等方面要强烈得多。这些精神都与人的道德品质有关。可见,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个人成才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

2.道德品质不仅是完美人格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

人格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法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各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这里讲的人格是指人的地位和尊严、气质和风度、学识和才华、品质和品格的总和。其中的品质和品格主要是指道德品质。完美的人格在道德品质上表现为对己、对人两个方面:对自己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对他人要尊重、友爱、关心、帮助。具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文明的行为,这是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3.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的重要保证

今天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和人民对青少年寄托着殷切的希望。每一个青少年都希望自己在将来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要实现这个抱负,除了要有真才实学和健康体魄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的具体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如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讲求礼仪,重视修养;通达乐观,艰苦奋斗;言行忠信,礼让谦恭;尊老爱幼,互敬互爱。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是孩子应该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

我们正处在献身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时代,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能否成为有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当前,孩子们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道德品质:

1.勤劳节俭、孝敬父母

勤劳节俭就是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努力创造财富,节约资源,爱惜劳动成果。与勤劳节俭相对立的则是懒惰奢侈。勤劳节俭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

现代的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志向高远的孩子应当继承和发扬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自觉养成勤劳节俭的品质。不与他人攀比,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节约用水、用电、用粮、爱护公共财物,敢于向铺张浪费、破坏公物的现象作斗争;养成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好思想、好习惯、好品质。

孝敬父母,即尊重、敬爱、赡养父母。作为子女应当感激父母的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履行子女对父母双亲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认为孝是“德之本”,是“众善之始”。

2.尊敬师长、团结和睦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尊师敬长应自觉做到:树立尊师敬长的观念,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重师”的道理;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服从管理,刻苦学习,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成果回报老师的辛勤劳作。

团结和睦,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精神力量,也是当代孩子处理同学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时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当代青少年要具有团结和睦的道德品质,一般应做到:要关心人、团结人,遇事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要同情人、帮助人,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残疾人,要主动给予帮助;要尊重人、信任人、不侮辱人、不讥笑人。

3.立志勤学、谦虚礼让

立志勤学,通过“立志”与“勤学”两者之间的紧密相联,揭示了求知成才的方向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立下宏伟坚定的志向,才会产生勤学苦练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学,才能真正实现宏伟的志向。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立志勤学的生动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月”、“凿壁”等都生动地描述了读书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自学,不懈不馁,卓有造就的感人事迹。

谦虚礼让,指人的言行举止应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彬彬有礼,不目空一切,不盛气凌人,这是孩子应有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孩子谦虚礼让要做到:一是与人交往时,要友好相处;二是在公共场所要举止文雅,文明礼貌;三是待人接物要主动热情,落落大方。

4.律己宽人、诚实守信

律己宽人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律己指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宽人指用宽宏大量的心胸、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宽人不是不坚持原则,不是丧失立场去迁就他人的过错,求得一团和气,而是在维护大局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个人之间的友善礼让。

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与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假,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信用。诚实与守信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待人诚恳真挚,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现代的孩子应牢固树立诚实正直、实事求是、“言而有信,无信不立”的观念,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5.见义勇为、公正无私

见义勇为,既有遇到邪恶或危险奋不顾身,无所畏惧,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之意;又有为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坚持真理而勇敢进取,敢做敢当,发展创新之意。与见义勇为相对立的是怯懦自卑,软弱无力,消极无为,畏缩不前。

青少年应当具有见义勇为的品质,努力做到:见到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要敢于揭发检举,主动向有关部门报案;见到老弱病残人、遇到危险或困难,要挺身而出,上前救助或支援。

公正无私,是一种办事公平、公道、正直、正派,不偏邪、不自私的道德品质。青少年具备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应努力做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一事当前应先集体而后个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尊重、关心和热爱人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公正无私的品质。

培养道德行为要坚持不懈

良好的道德表现一个人的素质,它是孩子健康成长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应该及早重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广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和家庭是培养孩子的关键。

1.父母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平等的家庭里,父母关系好,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助人为乐的习惯。相反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口角,不仅对夫妇两人,而且更对孩子起着极其不良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互相争吵满嘴污言秽语,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环境就使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也学着父母的样子与人争吵,骂出许多不堪入耳的大人话,急了就打人。因为孩子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长要有一个综合的教育力量,那就是良好的家风。

2.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是天生的,它是良好的道德习惯的表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变为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作为家长要训练孩子好的道德行为。

(1)表里如一。每一位家长不光要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还要帮他们穿文明语言的“衣裳”。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是不是和内心一致。作为家长要训练孩子表里如一。

(2)分清是非。孩子年龄小,知识少,身心发展还没有成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很难分辨清楚。加上自制能力弱常做出是非观念模糊、颠倒的事情。对于家长就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才能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3)正面引导教育。在孩子生活的过程中要善于让他们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公园看到别人把果皮都放在果箱里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应该怎样做?再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为自己让座位就让他表示感谢,并鼓励他学习。也可以在孩子看到不好现象时帮助分析对错,告诉他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对,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让孩子在对比中悟出是非对错标准,便能提高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