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克服困难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下卦“艮”是山,上卦“坎”是水,山上有水。山是险阻,水不易涉过,都是困难。君子应当效法这一卦的精神,当遭遇困难时,必须反过来追问自己,发生困难的原因何在?并且由修养品德着手,去克服困难。
《孟子》“离娄上篇”中也说:“当实行得不到效果时,一切都要反省自己。”
蹇卦下艮上坎,艮为山,坎为水,山阻水险,水流不畅,故为“蹇”。蹇即行走艰难。蹇原意是跛脚,引中为前进不便,困难的意思;蹇卦讲的是在困境中不要消极等待,要抓住时机有所作为。
《蹇》卦的意思是:高山上有积水之,象征艰难险阻,行动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君子应该很好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渡过困境。
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绝境在于你自己的心没有打开。你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使它陷于一片黑暗,你的生活怎么可能有光明!封闭的心,如同没有窗户的房间,你会处在永久的黑暗中。但实际上四周只是一层纸,一捅就破,外面则是一片光辉灿烂的天空。
“只要你愿意,现在你就可以拿一根棍子,一个破碗。20年后你一定可以走遍世界,而且保证你不会饿死,相反20年之后你会变得更好,因为你可以通过你自己的能力去交换你需要的东西。至少可以维持你的生存。”不愧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的演讲开场便语出惊人。
有人说,目前在美国深造的7万多名中国留学生,有6万人是“新东方”这家补习学校培训出来的学员。难怪俞敏洪能自豪地说,他到美国各大学走一圈,只要是中国大陆留学生,一见到他都会叫一声“俞老师”,但只要你了解了他的历史,你就会发觉原来成功人士同样有他们人生的低谷。
就是这个将新东方弟子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是这个创造了70%的留学生英语培训来自新东方的奇迹的俞敏洪,曾两度高考落榜都是败于英语,遭遇“5分滑铁卢”。
“第一年高考,我英语考了33分,差了5分。于是我回到农村干农活去了。”俞敏洪边干农活边自学,“当时农村还没有电灯,我每夫在煤油灯底下学。第二次参加高考,我进步了,外语考了55分。但是我报考的那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也涨了——60分,结果又差了5分。”
面对高考失败的儿子,俞敏洪的母亲想方设法为儿子联系了城里的补习班。去城里补习之前,母亲对俞敏洪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考上最好,考不上也不吃亏。”
“本来第三年已经不打算考了,一是家庭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另一个原因是考了两年都没有考上,一般的农村孩子就放弃了。所幸的是,我母亲支持,我坚持下来了。”奇迹终于发生了,本来俞敏洪只是想考一个地方上的师范院校,结果,1980年的第三次高考,他却意外地考上了北大。于是,俞敏洪从江苏的农村来到北京。
这个经历,让俞敏洪总结出一个人生信条。那就是,如果做一件事,你努力了,但没有成功,人生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糕;如果有成功的可能,为什么不去努力争取呢?
刚入北京大学不久的俞敏洪不幸得了肺结核,休学一年,他在学校时成绩不是太好,只是喜欢读书和写英文文章,毕业时,这个来自江苏省江阴农村,说话轻快柔和的年轻人留在北京大学当助理教师。
“我家里没钱,看到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出国了,对自己的心理压力很大,很自卑。别人都出国,自己却还留在国内当老师,每个月120元薪水,感觉很糟。”“我在1988年底结婚,然后三次出国不成,当时十分痛苦绝望,好像没有路可走。”那段日子是俞敏洪最沮丧的时候。
花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俞敏洪才发觉自己惟一的能力就是教英语。1991年底,他开始在一些英语培训学校兼课,拼命教书赚钱。一天教6个小时可赚60元,两天就得到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当时目标简单,就想教书赚钱,然后出国读书。”
不过,追述那段痛苦日子的俞敏洪现在已经是神采飞扬。而改变他的命运的因素是1992年******南巡。他说,中国好像“突然又打开了一条道路”。于是,俞敏洪在1993年创办了新东方。
俞敏洪因为在北大上课之余到外面兼课,影响北大英语系业余培训班的招生,被北大开除了。俞洪敏从北大出来以后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到各个培训班教书,被动出来的他,常常对学生讲,一个人生命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以后力量是无穷的。从北大出来以后必须自己变成一棵树,哪怕是最小一棵树苗,经过几年以后你可以长成一颗大树,否则你的生存就有问题。教书有心得的俞敏洪认为自己办学校一定办得比别人好,而且可以赚更多的钱。
于是他在1993年开始申请办学校,到海淀区的教育管理部门申请办学执照。事情当然不是顺利的。“当时他们说,没有年轻人办学校的,只有退休的老教授办学校。”俞敏洪说。他三天两头不停地往海淀区的教育部门跑,“磨啊磨的,两三个月,彼此熟悉了。”“他们相信我不会出大乱子,说看你这个人好像不会做出坏事来,就给我一个半年的试营业执照,如果半年之后不合格我们就把你这个执照没收,就这样我就拿到这个执照,我就搞了一个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后来觉得东方不错,就加了一个新字。”俞敏洪说。
俞敏洪对当初自己申请注册学校很欣慰,他说:当初申请时就很超前地直接把学校叫做“私立”而不叫“民办”学校。
新东方一开始是俞洪敏一个人,学校的营业范围起初是专门进行外语短期面授培训。俞敏洪租了一间教室开课,可是没多少学生来。机敏的俞敏洪就先免费授课一个月,让学生试读,觉得不错之后再交学费。连续做了很多免费讲座,大家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学校存在了,听课的学生们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满意的教学质量。
随后就有了新东方学校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从1993年到1994年。那个时候新东方已经有两千多个学生,大家知道办一个学校涉及到很多问题。新东方学校人开始多起来的时候,俞敏洪出去贴广告时被人扎了好几刀,他的人生中也经历很多风雨。1994年底,俞敏洪有了一个去国外读书的机会,他最终决定不出国,觉得自己这个时候已经爱上学校了。接着俞敏洪让老婆加入进来,随后高薪聘请了任课老师,新东方的老师只参与教书不参与管理,俞敏洪用他的亲和力与老师们成为了朋友,老师们满足了利益而安心教好书。1995年的时候,新东方年收入已经达到几百万元。
1995年俞敏洪陷入了一个困境,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干事情没劲,想要有一帮人一起干。于是,他利用大学的人脉资源,先后去加拿大、美国找到大学的几位朋友,希望他们能回国和自己一起创业,创办自己的学校。朋友们听完他的故事,相信这个故事,就回来了。当时俞敏洪的想法很简单,最好能够把利益和权利分清楚,俞敏洪觉得朋友之间最好没有利益关系,也不要有上下级的关系。于是学会一个简单的方法,这样就形成了几个格局,每个人分成了一块:他给朋友的要求是交完了国家的税收付完了成本以后,剩下的钱就都是你们的。结果一年下来,有的人能赚几十万,有的只能赚一两万。但是都同样地高兴。因为这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没有努力到那个点上呢就少拿点,大家也高兴;努力到那个点上,多拿一点,也心安理得。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非常的原始,但是却没有利益冲突。
到2000年的时候,就开始出问题了。新东方怎么继续发展?比如说新东方想进入图书出版业,想搞电脑培训,像这样的新产业出现的时候,到底交给谁去做?为此,新东方做了两个工作:首先是先把部分产业股份化。紧接着大家发现每一个股份都不一样,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所以大家讨论说把它们放到一起,这就形成了新东方真正全面的结构改造。首先是结构调整,把利益放到一起,把饭放到一个锅里面再重新分配。这一阶段从2000年年底开始,一直到2003年年底,是新东方发展历程中最痛苦的阶段,很多次都差一点崩溃掉。但是,就是在这么一个阶段,新东方把握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发展方向。新东方坚持以英语短期培训为主,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国内考试、国外考试、基础教育、远程教育、图书出版等多个点。围绕教育,新东方自己本身有了很多的支撑点。一个点下降的时候,另外一个点会上升。这个布局最后形成了新东方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东方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到2003年的时候,新东方基本结构改造完毕。在这种情况下,新东方在2004年的1月做了一个决定,把新东方推入了第四个阶段。这就是新东方在保留自己所有核心项目的同时,争取拿到国际资本,从而进入海外上市的通道。2004年12月24日,按照国外的日历他们是最后一天拿到了钱。
新东方未来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就是通过新东方自己的努力,在不违反新东方长远发展计划,不违反新东方整个价值体系的要求之下,来创造新东方更加完善的、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也更加为自己赚钱的教育体系。
人生虽然不完美。但是要永远不放弃,两次高考失败的坚持不懈,北大五年大学生活的沉默无为,留校任教时的出国梦破灭,工作处分和不得不离开让俞敏洪可谓穷困潦倒。然而他并没有就此绝望不前,而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教室走出来,从中关村的一张张广告贴起,从最初的九个学生教起,直到发展成为今天载誉全球的新东方,俞敏洪也变成今天身价数亿元,国外资本削尖了脑袋想注资的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他确实是个名副其实的创业英雄,也被广大学生尊为“留学教父”。
是啊,经受了生活中数不清的困境和低谷,俞敏洪和他所创建的新东方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一路走来困难重重,有时甚至有些绝处逢生的意味。虽然这些已成历史,可是仍然能让人体会到当时的窘境。所以,成功与否在于人的精神,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艰难,踏踏实实生活在每一天。在这个前提下,积极地去寻找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长,出路就在眼前。只要精神不倒,信念不倒,再大的困难都是暂时的。风雨过后你会发现天更蓝,地更广,生活会更加精彩。俞敏洪的成功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其实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只有经历过绝处逢生的痛苦后,所产生的快感才是人生最美的风景。“如果从绝望中还能找到希望,你的生活肯定会充实”。这也是新东方校训中的最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