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生活的68个心理学故事
36400400000053

第53章 缺少母爱的孩子不会爱别人

1952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英国心理分析学家约翰波尔比的《母亲照顾及心理卫生》一书。这位心理分析学家对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们之所以出现情绪及性格问题,是由于缺乏母爱。

波尔比的理论是,婴儿先天就能以某种方式行动,如哭、笑、闹出声音、发出咕噜咕噜的叫声等,旨在唤起注意以求生存,而母亲的养育可在其发育的某个“敏感时期”使其产生依恋心理。这种能在婴儿心里形成安全感的强烈的特殊联结,对于正常的性格发育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这一点,波尔比认为,孩子有可能形成“没有爱的性格”,从而形成陪伴其终生的心理毛病。

波尔比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与不快。在美国,由于离婚率不断攀升,妇女解放运动又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妇女外出务工,孩子们大多都由保姆照看。这种状态使一些儿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开始质疑敏感时期是否真的那么具体,那么重要,母亲的作用是否真的像波尔比所说的那么不可替代。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一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婴儿的确存在着对母亲的依恋,这种情结是性格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依恋对婴儿的性格所造成的伤害,可由1956年以色列所进行的一项微笑研究实验看出。这项研究将三种条件下养大的婴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第一种在婴儿家里,第二种在基布希姆(集居地)由专业保姆带大,但第一年里常由生母哺乳;第三种在孤儿院里。一般1个月大的婴儿在生人面前很少微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微笑越来越多,并在约4个月大时到达顶峰,然后,微笑行为开始减少。在这项研究中,当三组孩子都有4个月大时,他们经常在陌生的妇女面前微笑,但在18个月大时,在家中长大的孩子所做出的微笑反应只比4个月大时稍少一点,在集居地长大的婴儿要少一半,而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很少微笑,甚至少于其在1个月大时。

微笑只是依恋的副产品,而不是依恋是否存在的衡量标准。研究者们需要这样一个标准,因此,在60年代末,波尔比的前同事,后到美国工作的玛丽安斯沃思,设计出一个相对容易的标准,她称之为“陌生情境”。从此以后,这个设计成为依恋研究的主要标准。在“陌生情境”中,母婴均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游乐室里,研究人员可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她们,并通过八种不同的方法对她们进行测试。其中之一是,母亲暂时离开;另一个是,陌生人在母亲在场时来到房间里;再一个是,母亲不在场时陌生人来到房间,等等。

8个月至2岁婴儿的典型的情况是,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大哭(“分离焦虑”),当她再回到房间时,婴儿迅速靠过来,紧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如果陌生人进入房间时不笑也不说话,7个月或8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看母亲,一会儿后可能哭起来(“陌生人焦虑”),而在其3个月或4个月大时,可能在陌生人到来时笑起来。陌生人焦虑将在数月内消失,但分离焦虑却持续升高,直至在婴儿出生后第二年的早期,甚至持续到3岁。

对两种反应的出现和消失存在着多种解释,但大多认为,随着心理能力的增强,婴儿可以更好地估量不同的情形。当婴儿获取了与其他陌生人在一起时的愉快经验的回忆能力时,陌生人焦虑就会渐渐消失。分离焦虑要等到婴儿得以理解母亲会回来这一事实后才能消失。

安斯沃思的初衷是观察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产生何种反应,结果却是始料不及的,因为婴儿在母亲返回后的反应更有意思。部分婴儿看到母亲回来非常高兴,希望她能看自己并紧抱自己;另一部分却不理甚至回避她;更有甚者表现得非常不安,如果母亲想抱,他们就又踢又打。安斯沃思将第一种现象(周岁婴儿中约70%)称做“安全式依恋”,第二种(20%)称做“避免焦虑式依恋”,第三种(10%)称做“焦虑抵抗式依恋。”

深入研究过三种类型之后,安斯沃思和其他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避免式依恋发生于母亲的情绪未完全表达之时,抵抗式依恋发生于婴儿需要时母亲的表现不一致之时。其他研究人员认为,避免及抵抗式依恋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母亲的性格特质、缺乏表达、不愿做母亲的消极感情、对婴儿的厌恶及对婴儿哭声和需要的粗鲁反应。

对情绪发育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生命的开始两年,这样做可以说不无道理。按照新泽西医学及牙科大学儿童发育研究院的迈克尔?刘易斯及其同事的说法,主要情绪(喜悦、害怕、愤怒、悲伤、讨厌、惊讶等)在生命的第一个半年就已出现,次级或“派生”情绪(如窘迫、移情、嫉妒等)出现于第二年的下半年,其他的次级情绪(骄傲、羞愧、内疚等)也于此后相继出现。德拉华大学的卡罗尔?伊扎德及其同事、学生对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录像研究,也得出一些相似的结论。

到十年前为止,发展心理学家一直未能提出完整的情绪发育理论,但今天,这样的理论他们已拥有数套。这些理论在不同的议题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情绪的发育是来自具体神经线路的成熟呢,还是来自于情绪行为及其表现的后天学习。在两种观点中,大家都认为情绪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具体行为,但分歧在于,前一种观点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后一种观点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认知和培训。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性格发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者们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过这一问题观察、问卷、实验、相关性分析――他们的发现往往受到媒体的关注。暂且抛开已成时尚的父母教育方式不谈,我们在此简单地罗列出几个久经考验的研究成果。

纪律约束。施加权威(威胁与惩罚)和宣称不再爱孩子是外部控制形式。此举也许能收到服从的效果,但只在父母眼皮底下或其采取制裁措施之时。但通过诱导而进行的纪律约束(解释某种行为为何错误,他又是如何违反原则及对他人产生何种影响等)可以引导孩子吸收父母的价值观,并使之成为他或她的自身标准的一个部分,从而形成自我控制。

养育孩子的方式。权威(独断式)父母的孩子往往不善交际,缺少活力,社交能力平平,常抱有偏见。父母如果比较宽容,孩子就会更有活力,积极向上,但社交和认知能力较差(就认知能力而言,男孩子尤差)。如果父母威严(管理严格,但较为民主),其孩子往往具有自制力,比较独立,友善,社交和认知能力也不错。

榜样。父母常常是孩子行为和性格特质的榜样。进取型父母总是培养出进取心强的孩子,性格温和的父母则培养出性格温和的孩子。如果父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孩子就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的教导也置之不理。

长-幼相互作用。父母如果经常与孩子谈话,孩子会养成更好的口头表达及社交能力,如果不经常谈话,孩子则反之。如果父母常跟孩子一道玩,孩子则往往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同,也善于识别并诠释其他孩子的情绪和情感。父母和孩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可成为孩子处理其他关系的模样。

性别-角色行为。虽然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的行为差别大多有其生物学基础,但很多性别类行为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这种行为方式从出生时便开始形成,因为父母总是无意识地对男婴和女婴做出不同的反应,甚至直接告诉他或她应该如何等。更为重要的是,婴儿往往与同一性别的父母认同,并以其角色为榜样。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往往培养出大男子主义的男孩,爱招风引蝶的女人往往养出招惹是非的女儿,等等。孩子甚至倾向于模仿同性别父母,而非异性别父母的一些非性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