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优秀女孩的100个细节
36442200000038

第38章 有些事,引导比禁止更明智(3)

想要让女孩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就需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活动。家长可以在家中模仿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设置一些特殊的“游戏角落”,布置玩具。

玩具不一定要有多精巧多高科技,家中安全的废弃物也完全可以利用起来,比如大纸箱、旧布、坏掉的门把,都可以变成女孩的宝贝,在女孩的游戏中变身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创造出各种不可思议的效果来。

例如纸箱变城堡、火车;旧布变云彩、巫婆斗篷;门把变喇叭、假鼻子……女孩的想象力一旦被开启,往往连大人也望尘莫及。

在玩的过程中,不但女孩的动手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她对感情的理解也会越来越丰富、深刻。

松开手中捆绑女孩的线

女孩固然喜欢黏着父母,因为她天生就渴望被了解,被亲近。

但女孩同样是渴望自由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更不喜欢大人打扰属于她自己的那片清幽的小天地,她们总有那么多“不能说的秘密”是只需要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独自享受。

据调查显示,不少家长承认自己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警察,稍微宽松一点的,也是“裁判”和“严师”;有些家长到了与女儿“同进同出”的地步,盯住女儿的一举一动。

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真是费尽心机,可他们更多的时候并没有急到点子上,甚至往往更像“太平洋上的警察”,对孩子管得太多、太细,把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挤占得满当当的。

某中学15岁的初三女孩小兰,因为对父母一直把她当作小孩子、限制她的自由感到特别烦恼。

她说,父母就像看劳改犯一样管着她,有时比看管劳改犯还要紧。

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为她安排的。她感觉到自己像一个玩具,毫无自由可言,连每天吃什么、穿什么、看多长时间书、做多长时间功课、练多长时间古筝、看多长时间电视、几点上床、几点起床,甚至连她日记中写的什么内容,父母都要干预……

尤其让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学校就在家对门,父母还要坚持每天接送她,这让她在同学面前很没有面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囚徒……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父母们“望女成凤”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与之相对应的是父母对孩子将来的规划越来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加管理,时时刻刻地看管、监视和提防,这使得父母自己耗尽时间、心机和精力。“囚禁”女儿的同时,父母也失去了自由。

在应试教育环境里,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许多父母几乎从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为孩子设计好了将来的人生道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能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不能有“非分”之想。

女孩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女孩茁壮成长,就一定要给她们活动的自由,而不让她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

父母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不管孩子则是父母的失职,这是常理。但确实有些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管得不当而适得其反。

许多时候,家长对孩子过度管教,会扼杀孩子本来的天性,令孩子窒息,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冷静地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呢?对孩子做一切事情都不放心,只有自己帮她料理好才会安心;认为只要孩子“听话”就好,乖宝宝是好孩子;严格管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计划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经常干涉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张地为孩子作主。是的,没错,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容易犯这样的错。然而,结果却与愿望不相符。

笼子里的鸟儿——孩子感叹:好没自由!

父母这只鸟笼也慨叹:活着真累啊!被喂养惯了的动物接受放养时,通常自己不会捕食。

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动物如果学不会自己捕食的话,就有可能饿死。孩子也是同样。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没有在社会独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为一些原因无法顾及到他们,他们就只能被社会淘汰。

心理学家贝克说得好:“对子女督促过严的父母,也许可以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也会使子女有不安、依赖、胆怯、敢怒不敢言、不爱做劳心工作,以及不喜欢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等缺点。比较起来,这种教养方法是得不偿失的。”这番话很值得父母的深思。

然而,孩子是天生热爱自由的,他们对自由的渴望不亚于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有位诗人说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会努力地为自己争取自由,对父母给她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开始抵制。

当然,这样的行动会导致父母的不满,并进一步处处限制她们。一场自由与反自由的斗争由此拉开序幕。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孙云晓曾说过:“中国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酝酿着孩子的悲剧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着孩子的成长苦难。实际上,我们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毁自己的目标。”父母限制孩子的自由,实际上是在制造孩子和自己的距离,在某些时候会导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需要刻意约束孩子,把孩子管得越紧,孩子的压力就会越大。家长应起到帮助孩子、开导孩子、鼓励孩子的作用,过分地施加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

父母应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只有真正把属于孩子的空间还给她们,让她们从单一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她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让女孩成为自己的主人,她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对此,父母一定要给女孩足够的自由,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少管或不管,让她们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同时,避免她们因这些小事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所有的要求,包括合理的要求。

父母可以适当地让孩子选择伙伴与之交往、控制自己总要干涉孩子的念头、一定要时刻信任孩子、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放开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说出她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鼓励她向不知道的地方前进,鼓励他发现自己的“新大陆”。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生活的强者。成长与成才其实都需要要顺其自然,让女孩走自己的路,水到自然渠成地达到她应该到达的位置。

用沟通代替对女孩的命令

在我们的周围,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去,给我回家写作业去!”

“不准说话,赶紧吃饭!”

“今天必须去辅导班听课……”

在父母教育女孩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家长应培养富有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孩子,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和成长。

因此,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励孩子、诱导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强迫责令,以成人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动,收不到好效果。命令的方式应慎用,绝对不能滥用。

对此,女孩家长在与女孩的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方式,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呢?

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沟通的艺术,当你的孩子“倔脾气”上来时,不要一味地责骂,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因为在孩子面前我们不仅仅是父母,还是孩子的朋友。

家长应该设法巧妙地从与孩子的对抗中解脱出来,不应该继续与孩子抗衡下去,孩子缓过了顶牛情绪,心平气和之下,情绪良好之时,也会接受意见,改正错误。

如果家长的命令不合适,应该作自我批评,这样会使孩子心服口服,因为平等的亲子关系,会给双方以好的感受。如果不来个缓解过程,既伤了心、又伤了身体,大家情绪不好,甚至造成成人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仔细分析一下,孩子不愿意听从家长命令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种:

一、当孩子玩得开心之时,家长硬性命令孩子去洗脸,孩子不去,成人便强硬拖着孩子去洗,孩子很委屈,有时还大哭大嚷。其实,只要好言相劝,或能使孩子快快洗了脸又来玩,或稍等片刻再去洗,让孩子再玩得开心一些,这样反而更好。

二、当孩子用手抓饭吃,妈妈打了孩子的手,孩子哭了,正在哭得喘不过气来之时,爸爸命令孩子“不要哭,闭上嘴!”孩子怎能一下子憋住这口气呢?纵然成人是一番好心去教子,但实际上起了摧残心灵、摧残健康的副作用,这种命令是孩子不能执行,听从不了,也不应该听从的。

三、有时一些可听从、可不听从的命令搞多了,反而会强化孩子不听从命令的习惯。

家长在命令孩子时,应该注意不多用、不滥用“命令”,一旦运用便要求孩子认真执行,鼓励肯定孩子执行命令的优点。如果孩子突然命令爸爸不要在电视机前抽烟,而应到厨房去

“命令”要下在孩子有可能接受、有时间准备、又能尝试成功的点子上。尽可能让孩子会乐意去执行,而且会完成得挺好。当命令执行不好的时候,要帮助孩子检查原因,改正错误,并鼓励孩子下次完成好。

家长也可以尝试着把自己在工作单位执行命令的情况,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听,启发孩子学习和模仿。

家长只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切忌忽视沟通的重要性,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能一味地命令,这样有的放矢、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家长而言,和孩子交流沟通绝对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它关系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关系到对孩子求知欲的培养以及对其人格的尊重。但是遗憾的是:现代家庭教育中,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总是被忽视。

父母应该重视与女孩的沟通,这样才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才能更切合实际地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孩子沟通就应该向对待大人那样对待孩子的提问。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应意识到不能马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问题,而要尽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大人采用有逻辑性的、科学的回答方式,是想让孩子能正确认识问题。但是在孩子看来,无论对其作什么样的回答,都不能全部消除其疑问,因此,大人就没有必要一定坚持回答的正确性。

同时,很多人会问,如何用沟通代替命令,跟孩子成功的沟通呢?

教育专家给我们的建议如下:

第一,成功的家庭沟通,应该注意以下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依赖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孩子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关怀不但存在于内心,更要切实付诸行动;接纳要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懂得欣赏人们身上的优点;依赖是要做到既信任别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别是孩子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第二,要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家庭沟通交流关系,应该改变父母是决策人,孩子是接受者这样僵化的家庭角色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