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有异味大多是脏腑出了问题
口中有异味是一件挺尴尬的事,但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饮食没有规律,导致口中异味的人不在少数。不过很多人只是认为口中异味是个人卫生的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具体原因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在中医看来,口内的津液与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是相通的,口中异味往往是内部脏腑出了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中说“胆液泄,则口苦”,《素问·痿论》中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也就是说,口中发苦多为热证,是火热之邪内侵的表现,尤其是肝胆火旺、胆气上逆。热证患者除口苦外,还会有口干舌燥、苔黄、喜冷饮、尿少色深、大便干燥等症状。此时,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或牛黄上清丸等清火药物,但身体虚弱者慎用。
口中发酸,其病根在于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致使肝液上溢、胃酸过多。如果只是偶尔感到口酸,多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或饮食过量,不用担心。如果经常口酸,并且伴有舌苔厚腻、打嗝时有腐臭味等症状,多是脾胃虚弱,可以服用一些保济丸或山楂丸。如果病人的口酸与胃酸上泛有关,同时还有舌头发红、胁肋疼痛等症状,多半是肝胃不和,这时就要以泻火、和胃为主。
口中经常发甜的人则是脾胃有问题,多为脾胃湿热、热蒸上溢的外兆;少数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久了会发展为糖尿病。这一点《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就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
口臭是由胃火引起。胃腑积热、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胃肠出血、便秘等引起口气上攻及风火或湿热,口臭也就发生了。
我们知道火分虚实,口臭多为实火,由胃热引起。胃热引起的口臭,舌质一般是红的,舌苔发黄,这时只要喝用萝卜煮的水,消食化淤,口臭很快就能消除。胃热引起的口臭多是偶尔发生,如果是经常胃热、消化不良的人,治疗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敲胃经,一直敲到小便的颜色恢复淡黄清澈为止。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由胃热引起的口臭已经很少,最常见的口臭还是胃寒的原因,这类人多是舌苔普遍发白,口臭时有时无,反复发作。那么对于这类由胃寒引起的口臭,平时就要多喝生姜水,如果怕麻烦,也可以将姜切成薄片,取一片含在嘴里。
还有的人经常会觉得口中淡而无味,食欲不振,这多是脾胃的问题。如果伴有胃部胀满、大便稀薄、脉细等症状,则多半是脾胃虚弱,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如果伴有疲乏无力、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并且不喜欢喝水,则多半是脾胃有湿,治疗上应以燥湿、和胃为主。
专科门诊:
口吃的原因与矫正
造成口吃的原因很多,可能来自遗传,也可能来自心理因素,短期或长期的精神压力、紧张都会引起口吃。如果一个人平时说话很流利,突然之间却感到说话吃力,甚至有时结结巴巴,则有可能是心脏病发病的先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孩子2~4岁时会出现短暂的口吃现象,上小学后情况加重,而后会逐渐自然消失。这是因为小孩尚未学会控制整个句子,也可能是孩子的情绪和智商发展配合还不理想的结果。这时,如果孩子的心理上有来自父母或外界的压力,就可能使口吃越来越严重。
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口吃,一定要避免对口吃有羞耻或不安定情绪。当出现口吃时,其他人不需要急着纠正,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及不安的感觉,使他们更不敢讲话,导致本来会消失的口吃越来越严重。
如果遇到有口吃的人,听者在态度上应该耐心听他说完每一句话,并且以鼓励的方式协助他度过这一段尴尬期。此外,口吃者应多接触正常的说话模式,也可加速恢复正常的语速。
但如果口吃持续,并且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就需要请语言治疗师或心理医生做一做训练了。这个阶段,平时在家里,可对威胁性不大的婴儿或花草树木说话,心理上比较不会有压力,以此减少说话结巴的机会。
口腔溃疡不容忽视
口腔溃疡是人体阴阳失衡的典型表现,它虽不是什么重病,却时时给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与痛苦。治疗口腔溃疡,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方法。
如果是因为吃东西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可以用西红柿来治疗。西红柿是蔬菜、水果中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最多的,治疗内热上火效果特别好,方法是:将西红柿去皮,切成小块,拌上白糖连吃2次。
另外,口腔溃疡患者还可以食用绿豆鸡蛋花。方法:鸡蛋打入碗内拌成糊状,取适量绿豆放陶罐内冷水浸泡十多分钟,放火上煮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煮),这时绿豆未熟,取绿豆水冲鸡蛋花饮用,每日早晚各一次,治疗口腔溃疡效果好。
身体亏虚和寒湿较重所致的口腔溃疡会反复发作,这时要在饮食上忌掉所有的寒凉食物。另外,还要用艾叶煮水泡脚,将虚火引下去,一般泡一两次就好了。
胃有火气、肝热,就很容易患口腔溃疡,有时还会伴随口臭。如果想治好口腔溃疡,就每天坚持敲15分钟腿内侧的肝经和腿外侧的胃经。只要肝平了,胃好了,口腔溃疡自然就会好了。
口臭的中医拔罐疗法
口臭就是人口中散发出来的令别人厌烦、使自己尴尬的难闻的口气。别小看口臭这小小的毛病,它会使人不敢与人近距离交往,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情感交流,令人十分苦恼。有些人,口臭较重,自己就可以闻到自己的口气臭秽;而有些人,通过他人的反应,才知道自己口臭。
拔罐疗法
闪火拔罐法
取穴:水沟、大陵、脾俞、胃俞
治疗方法: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和真空罐,仰卧法,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水沟,大陵穴,留罐15-20分钟。然后俯卧位,将罐吸拔于脾俞、胃俞穴,留罐15-20分钟。
疗程:每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
自我调理
平时可用藿香、佩兰各3克,开水冲泡频饮和含漱。
自测口气的方法
将左右两手掌合拢并收成封闭的碗状,包住嘴部及鼻头处,然后向聚拢的双掌中呼一口气后紧接着用鼻吸气,就可闻到自己口中的气味如何了。
牙痛的中医拔罐疗法
人们经常用“牙疼不是病,病起来真要命”来形容牙痛,相信受过牙痛折磨的朋友都对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
牙痛了,去看西医,医生会告诉你是炎症,然后开一堆消炎药让你回家吃,如果牙坏了,就会建议你把坏牙拔掉。牙坏了,失去了它的正常功能,当然可以拔掉,但是牙疼,我们真的只有靠止痛药来缓解吗?
当然不是。牙痛时我们可以用拔罐法来调治。
拔罐疗法
刺络拔罐法
取穴:阿是穴(在背脊椎第7颈椎以下至第5胸椎以上之间,中线两侧各旁开l寸和2寸处找出色泽粉红、并有压痛之点(大约0.3cm),即阿是穴。)
治疗方法:每次取2~4个压痛点,在痛点中心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点刺1下,每次不超过4下,直刺深度0.3~0.5cm)后,再拔罐,留罐5~10分钟。
疗程:每天1次。
配图
闪火法拔罐
取穴:大杼、胃俞、曲池、下关;颊车、内庭、肩贞、合谷。
治疗方法:第一组穴位用闪火罐法拔罐15-20分钟;第2组穴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
疗程:每天1次。
配图
牙齿着色是病变
健康的牙齿本来是洁白的,但是如果牙齿“穿”了一层黄衣,那么不仅影响你的形象,而且还暗示着某种疾病。
牙齿变黄的原因可以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如遗传因素影响(如黄种人的牙齿不及白种人的白);后天因素很多,如常吃巧克力、喝咖啡、刷牙不彻底等。
有些人牙齿变黄后感到不太美观,就用漂白或其他方法去纠正,但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能刺激到口腔中的软组织,以防烧伤口腔内黏膜,如果有明显的烧灼感和疼痛感,应及时用干布把刺激物擦除,然后用大量清水清洗,但切勿吞咽。
第二,各种漱口水的成分大部分是双氧水,如果没有牙病,最好不要长期使用,虽然它没有很大刺激,但也绝不可吞下去。
有人安的是烤瓷牙,所以要注意饮食,不要咬太硬的食物,以防牙齿断裂;如果时间太久,烤瓷牙容易氧化,牙龈有可能呈现黑色,这和每个人的体质也有一定关系;贴面容易脱落,制作工艺复杂,孔隙的大小很容易影响色素沉着,很多树脂贴面贴一段时间会变黑,对人体有一定刺激。所以,健康与美白要同步进行,切不可只注重外观美丽而忽略了疾病。
○耳朵
从耳朵上就能观察出心脏的状况
中医认为:“耳主贯聪而通心窍,为心之司,为肾之候也。”《黄帝内经》中也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并认为耳与经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经过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说法。清代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中也有“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说法。现代医学也发现了耳朵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并确认了八十多种内外科疾病与耳朵的变化有关系,所以人体有病时,耳朵就会有反应。耳朵的形态、色泽和纹路的变化都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关于耳诊,很多中医书籍中都有记载,我们在这里只说一点,就是“冠脉沟”。冠脉沟是耳垂上的一条纹路,是判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如果耳垂上出现了这条纹路,就说明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纹路越清晰说明问题越严重。
伦敦一家医院的主治医生拉金达拉·夏尔马也认同这种判断。他说:“耳垂里有很多毛细血管,这些血管如果不能吸收到适量的养分,就会凝固,皱纹就会形成。年轻人耳垂上出现这种皱纹,应去做心血管检查。”拉金达拉·夏尔马只提到了年轻人,其实,这个征兆对老年人也同样适用。
现在,耳诊在西方国家也已经流行起来。西方国家越来越认可中医,中医耳诊疗法已经成为一些社会名流竞相追捧的治病法宝。遗憾的是,这本来属于中华瑰宝的东西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实在是一大损失。
耳朵能够反应肾的盛衰
历代医学专著多有关于“察耳”、“望耳”、“观耳”、“诊耳”的记载。《灵枢·本脏篇》云:“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王明鉴《证治准绳》曰:“凡耳黑,皆为肾败。”人的体内器官组织发生病变时,在耳朵的特定部位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中医认为,耳郭较长,耳垂半满,是肾气盛健的象征,肾气充足者多健康长寿。
耳郭出现粗糙不平、有棘突状的结构,常见于腰椎、颈椎骨质增生等疾病。
耳垂上有一条自前上至后下的明显皱褶的斜纹线,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疾病。
耳垂肉薄呈咖啡色,常见于肾脏病和糖尿病。
耳轮色白且耳薄面白,多见于突遭寒冷刺激以及病情垂危之人。正常耳朵的颜色红润,变成他色必有病因。如果耳薄面白,是严重肾衰的表现,因为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结合其他有关症状,例如毛发枯萎、齿落腰痛等,就构成了病危之征。在此疾病的医治过程中,如耳朵变白,应当提高警惕,以防肾气衰败、生机枯竭。
耳朵瘦小,甚至枯萎,多见于严重的体能消耗疾病以及病程的后期阶段。中医认为,这是由于精气不足,其表象多为肾精亏损或者肾阳耗竭。本症如拖延日久,精气消耗殆尽,极易造成衰竭现象,故病情危重者应住院进行治疗。
耳屎可不是垃圾
有人非常喜欢掏耳屎,没事的时候就会找个火柴棍或掏耳勺甚至是用自己的手指在耳朵里掏来掏去,似乎掏耳屎是一种享受。殊不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做法。因为,耳屎根本不用掏,它不仅对我们的耳朵没有任何害处,相反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于耳朵来说,耳屎可谓一宝。
耳屎是人体耳道内耵聍腺产生的油脂性分泌物,又名耳垢。从物理性状看,耳屎通常呈淡黄色蜡样干片状物质,味苦,不溶于水、酒精或****;从化学分析来看,耳屎含有油、硬脂、脂肪酸、蛋白质和黄色素,还有0.1%的水以及少许白垩和钾、钠等元素。古本草称耳屎为“耳塞”,常入药,用于癫狂鬼神及嗜酒,足伤手疮(抓疮伤水),蛇、虫、蜈蚣蜇,破伤风,小儿夜啼惊热等症。
具体来讲,耳屎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耳屎因富含油脂,可以滋润耳道皮肤上的细毛,阻挡来自外界的尘埃颗粒。富含油脂的耳屎还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耳道深处的鼓膜不至于干涸,保证其处于最佳状态。
2.耳屎和细毛还能防止昆虫等微生物对耳朵的侵害。耳屎上密融融的细毛可以阻挡小虫的进入,且耳屎味苦,小虫尝到耳屎的苦味后,便会“知难而退”。 耳屎和细毛还能使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起到滤波和缓冲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3.富含脂肪酸的耳屎,可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
总之,耳屎对耳朵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它在耳朵里堆积得多了,当人活动时,就会自行脱落,排出体外,所以也不用经常去掏。否则,可能会破坏耳朵里的平衡环境,如有不慎,甚至会破坏耳膜,导致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