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从头到脚谈养生大全集
36483100000002

第2章 从头到脚谈养生,一次对生命的新的解读(1)

第一节 养生智慧,是我们长寿百岁的“寿命锁”

养生之道,是一种文化现象

说起中医养生之道,很多人感觉离自己的生活非常远,因为我们现在接触的多是西医,连中药都很少吃,中医养生之道就更显得陌生了。其实,中医之道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我们对此已经熟悉到了视而不见的程度,就像谁也不会注意到自己每天路过的地方,小草在悄悄地生长。

之所以说中医养生之道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里,就是因为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都受着中医之道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荠菜和香椿芽对身体好,可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中医的观点,阳气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荠菜性平温补,能养阳气,又是在春季生长,符合春天的生发之机,所以春天吃荠菜对身体好。另外,按照中医理论,凡是向上的、生发的东西都是阳性的,而香椿芽长在椿树的枝头,又在早春就开始生长,这表明它自身有很强的生长力,代表着蓬勃向上的一种状态,也能激发身体中阳气的生发。可见,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中都暗含着中医养生的精妙。

从处世风格来说,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庸之道能成为一个国家人民的共同个性?为什么我们骨子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随大流”的观念?当然原因有很多种,地理上的、人情上的、经济文化上的,这里只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

《黄帝内经》中讲道:“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倮虫”,就是人,即没有毛的动物。人为倮虫,五行属土,而土生于中央,集合了东西南北土的特点,又把土散向东西南北,处于中间又无处不在,这就是土的本性。而人就是五行属土的一种动物,所以人身上同样有土的特点,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

要想命长,就要全面调动人体的自愈力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小天地,它自成一套系统,有自己的硬件设施、故障诊断系统和自我修复系统等。自愈力就是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切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划了一个小口,运行到此处的血液就会溢出。由于血液运行出现局部中断,就有更多的血液运行于此,由此促使伤口附近细胞迅速增生,直至伤口愈合。增生的细胞会在伤口愈合处留下一个疤痕。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药物,这就是人体自愈能力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

其实人体的自愈力恰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一个指导思想:三分病、七分养。中医不主张过分依赖药物,因为药物不过是依赖某一方面的偏性来调动人体的元气,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但是,人体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总是透支,总有一天会没有了。而我们要活下去,依靠的就是体内的元气,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没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张,人体有自愈的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地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体有了自愈力,我们就可以完全放心了,生病了不找医生、不吃药、不打针,而且该吃冷饮吃冷饮,该熬夜熬夜,如果这样的话,病怕是永远都好不了。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配合人体自愈力开展工作,每天按时吃饭,早睡早起,适当地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保证体内的元气充足,只要元气充足了,病很快就会好的。

当然,自愈力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依赖人体自愈力解决问题。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是食物。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就是通过倡导顺时养生、补养气血、食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来之时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让疾病无孔可入。面对已经染病的情况,中医通过疏通经络、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调动身体的自愈功能来对抗疾病。

然而,在现代医疗中,人们对医药过于信任和依赖。由于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咳嗽、发热、呕吐等,人们为了消除这些症状带来的不适感,就会用药物粗暴地干涉,这样,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症状消失了,人们反而认为是这些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疾病来袭的时候,他们还是在第一时间求助于药物。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身体的自愈力就会越来越差,直到失去作用。

人究竟活多少岁才是享尽天年

关于人的寿命问题,自古众说不一。古人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为了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他们炼仙丹、找仙药,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都没有成功。其实,长生不老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人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生物,不可能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并接受了人固有一死的观念,但另一个问题随之又出现了:人究竟应该活到多少岁才是正常的寿命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代都有不同论述。在我国,彭祖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传说彭祖生于夏代,至商末时活了800岁;到《黄帝内经》时,认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就是人能够活到一百岁;大哲学家王充也说“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尚书》中却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同意这一看法的还有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嵇康也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中医认为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

现代医学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解答的方式虽各不相同,但结论基本一致,目前一般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常见的推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生长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当为100~175岁。

二是性成熟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在13~15岁左右性成熟,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0~150岁。

三是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测算法。即哺乳动物寿命是其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人体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50次以上,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总结上述结论,人的寿命至少应该在100岁左右,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均寿命仅为70岁左右,与自然寿限差了30年,是什么夺走了我们本应好好活在世上的这30年时间呢?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长寿者85%靠后天保养

“人的命,天注定”,在很多人眼里,一个人的寿命在降生那一刻就注定了,自己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最初,持这种观念的人只是一些普通的“天命论”者,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后来,有些人引入了遗传学概念,认为遗传基因是长寿最主要的因素,于是有更多的人成了这种天命论的“俘虏”。

对于这样的理念,我一向持反对态度,我认为长寿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后来,我的观点最终得到了相关长寿科学研究专家的证实,这些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决定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另外85%则要靠后天的努力。

陈进超是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长寿研究所的所长,他从事长寿科学研究已经近30年了,据他所说,虽然长寿与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在大多数长寿家族都能找到前辈长寿代表,巴马的百岁家族很多,百岁父女、母子,百岁兄弟、姐妹不稀奇。然而,并不是因为有了长寿基因就能长寿,人类的后天修养才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基因决定长寿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这里的“气”是指人体的元气,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而元气耗尽,人就会死亡。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是由元气来决定的,只要有元气在,人就可以活下去。那么,元气又是从哪来的呢?

中医认为,元气又称为原气,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但是父母给的这种先天元气只能维持7天的寿命,人要想活下去,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也就是说,元气虽然是先天带来的父母之精气,却必须由后天的水谷之气、自然之气来补充。父母的身体都很好,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长寿,如果他总是倚仗先天的元气,尽情地透支,寿命也不会很长。反之,父母的身体不是很好,先天元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自小免疫力低、体弱多病,但如果他很注意养生,懂得养护自己的元气,也能长寿。

总而言之,父母遗传的先天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至于能否长寿,还是要看他本人后天能不能好好养护体内的元气,这才是决定一个人寿命长短的根本因素。

我们生存的根本就是元气

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这里的“气”是指人体的元气,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而元气耗尽,人就会死亡。“元气”,亦称“原气”,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的阴气与阳气。

之所以说元气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是因为“气聚则生”,人先天的元气是父母给的,如果不吃不喝的话,这些先天带来的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要想活下去,就要保住先天的精气,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是从天得来的,这里的天是指父母。所以说,母肥则子壮,如果打算生孩子,一定要先把夫妻双方的身体都调养好,给孩子一个比较充足的元气,要知道怀胎十月可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

元气虽然是先天带来的父母之精气,再加上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自然之气来补充,但元气毕竟是有限的,有一个定数。人活着的这些年就是不断耗散这些元气的过程,元气足的时候,人的免疫力就比较强,身体也比较健康,随着元气慢慢耗散,人的免疫力开始下降,疾病上身来,有一天元气耗尽了,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总之,人就是靠元气活着的,元气没了,人也就死了。

总之,父母身体都很好的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长寿,因为还有一个后天保养的问题。如果他总是倚仗先天的那点元气,尽情地透支,寿命也不会很长。而有的孩子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先天元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虽然自小免疫力低、体弱多病,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好,很注意养生,懂得养护自己的元气,也可能长寿。因此,父母的先天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而至于能否长寿,还是要看他本人能不能好好养护体内的元气。元气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希望大家珍惜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力,好好养护元气,不过度透支,这才是长寿的根本所在。

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关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周易》和《黄帝内经》这两部经典都有表述。

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周易》提出了一个千古命题叫做“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原规律。生命活动概莫能外,生命运动是阴阳运动。所以,中医学、养生学都以阴阳为核心。《周易》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根本,八卦和太极图都表明,阴阳运动维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正常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精气神失调而产生衰老。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万物生杀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另外,《黄帝内经·素问》还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具,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健康长寿之道。意即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把握阴阳,顺应四时调节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还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同时能保持机体与其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就能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学主张“治未病”和“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旨在培养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阴阳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广泛的。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状态,身体和心理应保持好各种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谢平衡、营养平衡、机体平衡、动静平衡等。如果这些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可以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情绪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机体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疾病之中而不能及时康复,或长期处于虚弱不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欢度晚年,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