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36543000000056

第56章 第56招 保护孩子爱问问题的习惯

人为什么要睡觉呢?兔子为什么跑得那么快呢?孩子总会不停地问问题,他们无休止地问这问那经常把大人们搞得很尴尬;他们离奇的“问”,也常把大人弄得瞠曰结舌。孩子是世界的新客,他们对世界从一无所知到逐步认识,问,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问,是他们探究世界的内在动力;问,是他们观察发现世界的最好方式;问,是他们好奇心得到满足的突破口。所以,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要“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也许,他就是未来的科学家,你就是发现他的伯乐。

肯定孩子爱问的习惯

孩子在小时候对所听到的、见到的、小手摸到的都觉得很新鲜,这也是一种经验,他们的知识是由不同的经验而逐渐扩大的,对于很多事好奇,因而产生疑问,疑问就是儿童智慧之芽,若大人不让他的疑问得到满足,无形中将会摘掉成长中的智慧之芽,是很可惜的。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更有学问。

面对这些无休止的发问,父母应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培养孩子爱问的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思多问。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应尽量给孩子以较圆满、正确的答案,并不失时机地肯定、表扬孩子爱动脑筋的习惯。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爱迪生小时候就非常爱问问题,他甚至问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自己不能够孵出小鸡。上学以后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

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 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因此老师训斥他,并且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老师听得愣住了,他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奇怪”的孩子还有他的“奇怪”的母亲。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儿子的家庭教师。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是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和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像爱迪生一样喜欢问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小脑瓜总是装满了“为什么”。许多人都对孩子那些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加理会,或者轻易否定。爱迪生的妈妈却认真地对待,细心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对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使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于泯灭,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就是有力的佐证。当你遇到“为什么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为什么地球是球形而不是个正方体”这类问题时,不要头痛,更不要厌烦,耐心一点,认真一些,甚至鼓励孩子多问问题,说不定你也能培养出一个发明家、科学家。

巧妙回答孩子的问题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等等。面对这些不容易回答的问题,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时。父母要表扬孩子肯动脑筋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没了,长大了你就会知道的。”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嫌麻烦,要鼓励、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同时,要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

2.给孩子解答问题时,要多采用启发式方珐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问题太难,考虑到孩子回答不出来,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问题不是太难,孩子自己动脑筋后能够回答,父母则不要将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而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例如当孩子问道:“糖在水中会溶解还是会沉淀?”这时就鼓励他,“你可以自己实验一下呀!”结果,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索,积极性就会特别高。通过实验,孩子知道了糖、盐、酒精、醋……都会溶解于水中;而石块、沙子、土……则沉淀在水底。孩子经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了结论。很有成就感。在给孩子解答问题的同时,就应该教给孩子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3.有针对性地作答

孩子问:“月亮为什么跟着人走?”这个问题基本上蕴涵了3种信息:情感、观察力和求知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问的动机不同。4岁左右的孩子是出于对月亮的观察和喜爱,家长首先应对他的观察力表示惊喜,然后可用拟人化的方式回答:“因为月亮很喜欢你。”“月亮怕你跌倒,所以帮你照亮前面的路。”再大一点的孩子是出于求知欲,这时他已经知道月亮离我们很远,可以回答:“月亮离我们很远,所以你走的时候,看起来月亮还在相同的地方,这就像我们坐在电车上时,觉得比较近的房子不断地往后退,而远处的高山却一动不动。”孩子提问题时往往有特定的背景,如年龄、知识面、情绪、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等。回答问题时,家长要分辨孩子提问的动机,理解他提问的意义,再有针对作答。

4.对一些怪问题的回答要干脆、利落,讲究方式

有时孩子故意提一些怪问题,目的在于难住家长,然后和父母讲讲条件。对这种提问,家长要干脆、利落,不要让孩子的小聪明得逞。还有一些问题的回答要讲究方式,不要弄巧成拙。如一位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正干活的妈妈随口告诉孩子说:“你是从河里捞来的。”结果,孩子每次从河边过都要看一看是否有小孩子。这位母亲的回答就使孩子没有归属感并且不科学。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可以把m生问题编成小故事讲给孩子听:爸爸把一颗种子放进妈妈的肚子里,种子会一天天长大,把妈妈的肚子撑得鼓鼓的,就像我们看到的邻居阿姨的肚子那样,等到种子成熟后,妈妈就把他生出来了,就像是你现在的样子呀!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问题也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5.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辞

如果家长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对孩子来说,将受害一生。孩子知道真相后,也会埋怨家长,家长的威信也会扫地。有位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家画青蛙的时候,突然问青蛙有没有耳朵。家长一时愣住了,平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只知道青蛙叫的声音比较响亮,而且没听说过青蛙有耳朵。为了面子和威严,家长就故意装作很有学识的样子给了孩子答案:青蛙肯定没有耳朵。孩子依然穷追不舍地问:如果青蛙没有耳朵,为什么等人一走近它身边时,它就会扑通一声跳下水呢?孩子的反问问住了家长,家长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对于一知半解的问题,好多家长有时为了不失面子,或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硬是打肿脸充胖子。就像这个例子,青蛙是有耳朵的,在头的两边有两个灰色的圆圈,只是没有耳廓(就是耳朵外面的软骨部分)。孩子问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时要诚恳地向孩子说明,自己也不知道,可以邀请孩子共同查找资料,共同找寻答案,或者对孩子说,“等你上学后你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