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36543000000066

第66章 第68招 适量的运动可使孩子脑筋更灵活

儿童时期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此时孩子在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人的可塑性大,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与训练,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好机会。如果错过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受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就难以形成。

摆脱认识上的误区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运动,那么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孩子参加运动呢?除了课业负担重造成的活动时间少以及缺乏合适的活动场所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父母在如何帮助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忽视体育锻炼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一是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能运动”,调查显示,有35.3%的父母持这样的态度。在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过重的情况下,孩子在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很难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学习这么紧张,你还有心思踢球”之类的语言,常常是父母对孩子的告诫。

二是有的父母把孩子体育锻炼的目的只是定位在醒脑上,学累了、考完了才能“活动活动”,绝对不能让体育锻炼分了孩子的心。在一些家庭中,就连孩子看电视中的体育节目也遭到父母的拒绝,影响了对孩子的体育兴趣的培养。

三是孩子学习好、不生病就行了,没必要花费专门的时间进行锻炼。许多父母把孩子的体育锻炼仅仅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关心的只是孩子的体育成绩对升学的影响。

四是有的父母送孩子参加运动队的目的是觉得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儿”,把培养体育特长作为职业出路。也有的父母对孩子体育特长的培养是为了作为升学加分的条件。

五是认为要使孩子身体好,就要吃好、营养好。许多父母热衷于给孩子做好吃的,买营养保健品,而没有意识到运动健身的重要。

由于父母认识上的这些误区,很难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意识地把孩子的体育锻炼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相当多的家庭中成为“盲点”。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体育锻炼。父母要处理好孩子的学习与锻炼的关系,要把运动健身作为孩子成长的动力,作为对孩子心灵与意志的磨练,作为孩子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锻炼方式。要认识到运动健身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的、可有可无的事情。

运动可以帮助孩子减去脂肪、锻炼骨骼和肌肉,建立身体的协调性,孩子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会为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运动给孩子带来快乐,让孩子具有合作精神。让孩子经常到户外去,在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中跑一跑、跳一跳,不仅能活跃孩子体内的代谢系统、增强身体素质,还能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使孩子在锻炼的同时感到交往的快乐。

跑步、登山等运动能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锻炼他们的肌肉,增进身体平衡能力,但不仅仅是这样,在户外,孩子还学会了分享和礼让,学会与人合作、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一旦冲突产生,他们可以自己解决矛盾,学会商量,学会了利用集体的力量。

运动也是孩子和朋友、父母互相沟通的桥梁。可能就是一次玩耍、一次体育运动,可以让两个孩子的话题突然多了起来,今天踢足球的时候,谁跑得更快、谁射门最准、谁踢得更远等,都会成为孩子们的话题。父母和孩子的话题也会因为运动而变得宽泛起来。运动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说:“我是一名小运动员。”其实是在说“我能做”,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运动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机会,当他们的技术越来越出色时,自信心也大大提高。

美国生理学家在一项实验中证实,适当的运动刺激可以有效地增强大脑的重量与皮质的厚度,更多的运动使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运动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运动能促进孩子肌体的血液循环和呼吸频率,脑细胞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使代谢速度加快,大脑的活动也会越来越灵敏。再加上锻炼时肢体动作的千变万化,也会促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快速地做出相应的机能反应,就好像在为大脑神经做各种各样的“健脑体操”。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还能帮助孩子提高睡眠质量、增强记忆。

现在对孩子来讲,身体是紧张学习的本钱,身体是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资本。无论是从孩子的现在考虑,还是为他的将来着想,父母都要帮助孩子树立健体意识,让孩子积极锻炼,练就强健身体,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灵敏的反应、持久的耐力、不怕吃苦的精神等综合素质。

体育锻炼还对人的意志培养非常有效。在体育锻炼中,孩子要不断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同时还有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观、客观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将从锻炼中培养的意志品质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实际上,体育锻炼既是身体的活动,又是心理的活动、社会的活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孩子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克服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困难,从而给予自己自信和鼓励。孩子通过体育锻炼所获得的意志品质转化在学习、生活中同样可以克服困难和挫折。

在发达国家,父母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他们懂得,社会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因而他们很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通过野营、露宿、徒步旅行等手段来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在日本有一所阳光学校,经常组织多种体育活动。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最后发给学生赤身裸体在野外跑步成功的奖章以资鼓励。这就是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孩子具有吃苦耐劳、承受挫折能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孩子生活在舒适富裕的环境里,得到父母百般细心的照顾与保护,普遍存在运动不足、缺乏锻炼的现象。孩子从小生活在养尊处优、安逸溺爱的环境中,缺乏经风浪傲霜雪的机会,意志薄弱、心理脆弱、身体孱弱成了这代人的通病。现在的孩子营养好了,体能却差了。很多人弱不禁风。体育课时,常有学生晕倒在操场上。有人说新一代学生“腿软”,但这种“腿软”很大程度是父母们所造成的——父母无情地剥夺了孩子锻炼身体的机会。

不少孩子身体孱弱,抗病能力差,性格软弱,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教育界和社会上有识之士对中国孩子随着生活的富裕身体日趋虚弱的情况感到担忧。他们认为:为了使下一代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必须让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必须让他们从小经受磨练。

因此,建议父母在与孩子一起锻炼时,要注重对孩子的意志品质的培养,这些优良的意志品质,会使孩子成为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意志坚强的人。

把握好运动的形式和强度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使人们感到身心的愉悦,从小教育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孩子骨骼、肌肉、皮肤的健康发育及种种健美动作的形成都十分有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由于改善了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了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使骨骼生长得更旺盛,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那么,孩子参加哪些体育运动有好处呢?最有利的锻炼项目是单杠、弹跳、游泳、吊环、自由体操、打篮球和引体向上。因为跳跃能够牵伸肌肉和韧带,有刺激软骨生长的作用;游泳可以使全身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舒展和锻炼;引体向上则可以拉伸脊椎,促进脊椎骨的生长,从而促进孩子的身体长高和发育。

但由于孩子身体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有着许多和成年人不同的生理特点,因此有些运动项目不适合他们参加。这些项目包括:

拔河。拔河比赛时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需要很大的静止力和耐久力。孩子的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肌还很娇嫩,很难承受这样大力量性质的负荷。另外,拔河还容易造成腕关节脱臼和软组织损伤。

长跑。人的高矮主要取决于全身骨细胞的生长,参加大能量消耗的长跑运动,会使孩子营养人不敷出,骨细胞生长速度减慢,妨碍正常的生长发育。

倒立。尽管孩子的眼压调节功能较强,但如果经常进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时间过长,会损害眼睛对眼压的调节能力。

扳手腕。孩子四肢各关节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坚固性较差,扳手腕容易发生扭伤。另外,如同拔河一样,屏气是扳手腕时的必然现象,这样会使胸腔内压力急剧上升,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受阻,静脉内滞留的大量血液会猛烈地冲人心房,对心壁产生过强的刺激。

健美器械锻炼。让孩子过早使用健美器械负重锻炼肌肉,可能使心壁肌肉过早增厚而限制心腔容积的增加,不利于孩子心肺功能的正常发育。因为在使用健美锻炼器械中常伴有憋气,憋气会引起胸腔内压力急剧上升,甚至可升成正压,有碍静脉血回流,使心脏发生空虚性收缩。憋气后,静脉内滞留的大量血液迅速流人心脏,又可使心脏充盈过度,对心脏产生过强的刺激。

所以父母或老师在引导帮助孩子运动锻炼时。要好好把握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以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

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习惯

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路路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这位身高1.80米,体格健壮、动作敏捷的男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擅长多种体育运动,得到学校各类球队的青睐。路路的全面发展,得益于父母的用心良苦。他的父亲这样谈到:

从孩子刚会走路到初中毕业十多年的时间,我每天都带孩子进行1个小时的运动,从未间断。这期间,孩子入学是考验父母判断力的时刻。因为以后孩子的生活状态将有所改变,学习成为孩子的主要任务。

我经过仔细考虑,觉得体育还是很重要。我认为,提早为孩子在智力上做选择,也就是让孩子学习某种特长,如美术、钢琴之类,是不明智的,这些应该让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经过几年的体育训练,路路的体质明显增强,身体各个部位都发育得十分健壮,没有长得像某些孩子那样,纤细得如豆芽菜一般。

那么,锻炼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培养孩子的体育爱好,但不是用培养专门人才的方法。因为儿童如果过早地陷入某种专业化的训练,有可能影响孩子整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如身高不足等等。体育锻炼重在参与,仅在家里和孩子一对一地玩是不够的,要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所观看他人的运动,让他感受运动给人带来的活力,从中获得感染。有的场所要收费,这份钱该花,那里的气氛特别能带给男孩子阳刚之气和青春活力,孩子也能意识到运动是人的一种需要。

运动对智力大有好处,路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别的同学少,但是他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就是他精力旺盛,上课听讲专心,作业完成速度快。路路对待学习。也不是死盯着课本,对待成绩和名次也不会斤斤计较。即使偶尔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也不灰心丧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信赖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一朝一夕,有时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世。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习惯,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锻炼也是如此。孩子对体育锻炼毫无兴趣,在父母的强制下被动参与是不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的。因此,父母应努力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参与分享孩子运动的快乐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很少有不喜欢体育运动的。体育运动让他们沸腾的热情和活力有了释放的舞台。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重在参与,输赢其实不重要。他们需要的是和朋友一起活动、一起玩。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来说,体育活动使孩子能有机会学习团队精神、建立友情、强壮体魄、磨练意志。

3.让孩子做些适当的运动

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马约翰说过:“运动是健康的源泉。”家庭中应开展一些适当的运动,如晨跑、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等,在家中形成健体的氛围,以全家健身带动孩子健身。

4.鼓励孩子多运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担心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损伤孩子的身体。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如各种球类比赛、田径比赛等。父母应允许孩子参加一些强度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打篮球、踢足球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才能练就强健的体魄。5.让孩子适当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这也是一种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的手段和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还能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观察等多种能力,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合作意识,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所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绝对是有益无害的事。比如让孩子整理房间、拖地、做饭等。

6.给孩子创造运动的条件

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孩子多多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以增强孩子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孩子的体制。这是孩子能以更好的精力来学习的前提条件。现在的孩子极少参加体育活动,往往都是在家里看电视、打电脑游戏、玩智能玩具。仅有的锻炼时间或许只有在学校的体育课上了,这就是现在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豆芽菜”、“小胖墩”的原因。父母应在适当的时间,给孩子安排一些户外活动,让孩子多跑跑跳跳,参加一些体能锻炼,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

7.给孩子提供安全、有趣的体育用品

孩子不爱运动,多半是因为运动很无聊,很枯燥。父母可以为孩子配置必要的体育用具、增加活动的兴趣性,如球类、器械类。为了孩子的运动安全,应该让孩子穿着适当的运动类服装和鞋,并做好防护措施。

8.让孩子养成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

3到12岁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孩子在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育的敏感时期,人的可塑性非常的大,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和训练,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好机会。如果错过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由于受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就难以形成。

9.父母要多多参与孩子的活动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缺少玩伴,父母就责无旁贷的要充当孩子玩伴这一角色,跟孩子一起拍球、传球、做游戏等等。因为孩子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他们重视行动后的结果,所以父母与孩子一起玩,可以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

真正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生活少一些约束和羁绊,多一份理解和信任。让他们活得快乐些,也许有一天你会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