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在召唤系统
36590700000242

第242章 大夏新政

大夏官员的薪水方面,夏启采用的是‘高薪养廉’的办法,借鉴唐朝官员福利,官员每年的收入为‘俸、禄、赐、会’,既有固定的货币和物品收入俸禄,又有朝会和特殊情况的非固定收入,如赐。而固定的收入中货币收入俸具体细分可称之为“俸、料、课、杂”。官员主要收入为俸禄中,主要按照职衔及军衔品级来定,再根据具体的官职而增加其职位俸。

官员们办公与参加礼仪活动所需的服装鞋帽、仪仗车架等物品也全由国家提供;官员去世,国家也要给予一定的丧葬用品,这些也都属于额外的补贴。

在大夏官员们薪水方面这些种类繁多、区分明确的名目,从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到为便于工作提供的补贴,再到工作关系之外的补贴,基本考虑到了官员及其家庭成员方方面面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

夏启相信,在这个时空中,此刻大夏官员的待遇福利绝对是最好的。

官员的福利还包括着公费医疗、免费教育。

税收方面,大夏国以农业税和商业税并重。

在农业税上借鉴张居正所实行的一条鞭法。以拥有的土地数和土地品级作为来计算所缴纳的土地税。

商业上,主要征收营业税、关税、资源税、交易税。又取消入城税,设置市场,收取市场税。

盐、铁、茶国家专营。

为防止大量土地兼并,推出限购令,规定每一个人能够拥有的土地数,而又按照官员官职职衔,或者军衔、爵位的不同而规定能够拥有的土地数量,这也算是官员的特权之一。

规定大夏国年满15岁的男丁定期需要服徭役,但可以用钱请人代替。

大夏国采用募兵法,自愿入伍;但是对于士兵入伍的奖励却又很十分的丰厚。

家有一人入伍,可免去一家人之徭役。士卒退伍之后根据退伍时之军职更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安置。

大夏官员的招录以科举制度为主要手段,这在江东已经顺利开展,效果还算不错,夏启直接在大夏境内实行,也无人反对了。

全国的最高学府为国子监国学院,另外在各州又设太学院。各学院的主要职责便是为科举输送考生。

入国子监国学院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

这对于大夏的官员们而言自然也算是一种福利。

而国子监生也可以参加会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会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

在大夏只有进入了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

大夏朝将学校设立为设立童学、乡学、县学、郡学、州太学、国子监六级。

童学为儿童启蒙之学校,进过考核,合格者可入乡学学习。而乡学学生考核合格者便可入县学、郡学中学习,县学以上学生也通称为生员。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郡学、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州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大夏国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各州每三年一次,自行举行的考试,凡本州科举生员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大王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考核合格者,可售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县令优先委用。

夏启将自己所知的科举制度和教育体制一股脑的抛了出来,详细得让蔡邕等人都大吃一惊。

他们似乎需要做得只是执行,这教育制度的改革,让蔡邕这些大儒们自然是双手赞成,而因为官员们可以将子弟送入国子监学习而授官,也让大家虽然心中排斥科举却也没有反对。

按照夏启所说,大夏的世家和官宦们的子弟,掌握着比其他百姓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的资源,若是还不能将他们比下去,也只能说明这人不堪大用了。作为世家的代表卫凯等人却也无言以对。

而不少人,却惊讶于夏启对于翰林院的设置,按照夏启对科举中榜者的安排,这是要将翰林院成为大夏国高级文职官员的储备库,这一条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而成为朝廷高官的模式似乎会让整个大夏国的读书人都疯狂起来。

而让全国的适龄儿童都能够收到教育,更是会让整个天下之人称颂夏王夏启的功德无量。

在大夏为官有着诸多福利,更能惠及家人,荣荫子孙。他们得到了实惠,对于夏启某些地方的改革自然也就在心里让了步。

这大夏朝廷之中,大多都是聪明之人,他们从夏启对大夏国的新政实行后的形成的局面也是十分乐观,既然感受到的是夏启为国为民的决心,更有征服整个天下的野心,不少人顿时觉得跟随夏启,是多么明智的决定。

如今大夏国威势无双,而作为大王夏启却能够压住心中的野心,而慢下征战的脚步,用心的来建设国家,滋养民生。这让大家更加的认可了夏启的能力,有着智信仁勇严的君王,还将会得到臣民极力拥戴,这正是成就一番大功业的基础啊。